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说》教案课程

来源:画鸵萌宠网
教材分析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德育教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设想

1、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

2、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

4、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本文的教学目的;2.作者介绍、解题;3.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

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分段;5.意动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教师甚至有\"臭老九\"之称,仅在道士、和尚等闲杂人士之上,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骂,指目牵引,而增于言辞。愈以是和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见作者作《师说》是由于现实的原因,现实\"耻学于师\"的严重性,更能看出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难能可贵。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也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听录音,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经传zhuàn-传道chuán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古之学者\"。 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作动词,\"到\"、\"往\"。 其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作兼语。 作定语。 表猜测。 表感叹。 五、布置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探讨

1、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齐读一遍课文。和学生探讨朗读的感受。

课堂情况预测: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快,机械呆板;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慢,陌生生硬;有的学生读的速度适中,没有感情。

问题解决:语感不强,可以通过多读,注意字音、句读、重读、节奏等加以解决。 2、重在解决学生诵读的感情。以文章的第一段为例子:

【提示】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揣摩本段应该如何朗读,并说出其依据是什么。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如\"吾欲之南海\"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课堂情况预测:

①说教的语气――文章是写给韩愈的门生李蟠的。(请学生以说教的语气范读,师生共同点评)

②忧虑的语气――文章是为了抨击时人耻学于师的时弊的,仅仅只是借写给李蟠为名。(请学生以忧虑的语气范读)

③谦虚的语气――文章虽然师针砭时弊,但是作者也必须身体力行,乐从师也。(请学生以谦虚的语气范读)

④冷静的语气――世间从师之风日下,众人皆醉我独醒,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从师\"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因而应该冷静、客观、庄重。(学生读) ......

3、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允许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气演绎出不同的心情。但是老师更赞同第②④种人的意见。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刻骨的担忧和清晰的冷静。(然后教师范读第一段)

4、让学生以以上对诵读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二、文章研析

【提示】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吉林油田高中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观点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观点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点评】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看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讨论。

【提示】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活动】学生看书。可圈点课文,可轻声议论,可作沉思状。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明确】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提问】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明确】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提问】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明确】孔子。

【提问】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明确】也是孔子。

【提问】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提问】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明确】也对也不对。具体说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提问】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明确】\"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提问】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爱国主义教育吧?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提问】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明确】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提问】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明确】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但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当然不能否认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提问】初读《师说》时,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精辟语句等,说理由。)

【教师总结】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章里面饱含文化底蕴和哲理的精辟语句,联系本文的一些精辟语句在生活中的再现与应用。 三、精辟语句鉴赏:

【活动】请学生提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自圆其说即可) 课堂情况预测举例: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先生对\"教师\"职业的定义独到的见解。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道理,在当时特指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所谓\"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受业是传道的手段。所谓\"惑\",即指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先生对从师必要性清醒的认识。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惑\",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得不断学习,从毫不知之到有所领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而提升自我修养。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对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的超世俗的看法。\"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人之常情,但是\"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尤其需要勇气。尤其在当时那样一个\"耻相师\"的浮躁社会,人们往往以世袭的官位来衡量自己的地位,而忽视了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更不要说从师了。韩愈提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这句话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尖锐批判。\"师道之不传久矣\",古今殊变。不仅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者犹且从师而问之,但是今之众人才智不及他们,反倒耻学于师。择师教子,自身却\"耻师焉\",故\"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但是\"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则往往相互饥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这句话不仅对当时的人能醍醐灌顶,对今天也有醒世之作用。君不见......(例举社会此类现象。)

强调:三组对比,针砭时弊: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⑤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明确】这是句至理名言。正像\"人\"字各有长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所以聪明的人往往会从身边的人哪里不断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明确】这句话是韩愈对自己观点的总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联系当今教育实际谈:如教师素质,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等)

【教师总结】(穿插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最喜欢的就是一个字:\"必\"(全文精神和作者观点的浓缩,一字引领全文,一字囊括乾坤。个中奥妙,我们共同探讨。)。和学生一起探讨原因:

①\"必\"者须也,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有什么? 【明确】必有师。

②何为\"师\"?文章里面列举了的几类人,是不是都是作者要说的\"师\"?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定义与作用)其重点在于\"传道\"。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

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如文章所言\"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但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为什么\"必\"有师?

【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师的必要性) ④文章所说的那些人\"必有师\"?这个道理那些人明白?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⑤时人的从师的情况又如何? 【明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择师教子 小学而大遗 其身耻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智不能及

士大夫族----群聚而笑 ⑥这样导致了怎样的一个结果? 【明确】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古\"所指代的时间是什么?

【明确】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的散文体例,出现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这散文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到了东汉以后,出现了\"骈体文\",这种文体有着严格的格式,长期统治着文坛,它不重视思想内容,只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到后来就导致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束缚了文学的发展。到了唐朝,经陈子昂、韩愈、柳宗元、杜牧等人的努力,实现了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尤其是韩、柳二人,总结了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形成了一股文学变革的潮流。由于这种文体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后人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由于这\"古文\"是对先秦散文的发扬,因此这\"古\"应该是先秦时期,两汉之前。 ⑧由此观之,是否只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明确】否。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世人也必有师。(回到话题。) 四、本文有关\"教师\"的见解,其进步性、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见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进步性:

指出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写字、断句的,更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减轻了教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和封建专制性,对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 扩大的教师的范围,在现代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激增,每个都可以从他人那里接受信息,进行学习。 局限性:

把教师\"传道\"的内容专于儒家思想,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合理的。 五、作业

①以自己对《劝学》、《为学》、《师说》的理解,写一篇你对\"教\"与\"学\"看法的文章。 ②找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下定义,作结论,做比较,举例子以及引证法。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古今

学必有师耻学于师 师 今古

李蟠师余孔子求师 批时俗------嘉古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