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与政策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与政策分析 沈映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技术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目前小规模的分散的家庭式农业生产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技 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而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类型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和绩效.本文在对中国农 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组织 1 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盈利水平不高,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 我国农业是以小规模的、分散的家庭式小农生 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导致 产为主,这种模式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创 企业在育种、加工、保鲜等方面缺乏高新技术而使产 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龙 品质量不高,或缺乏先进的包装技术、推销手段落后 头企业联合、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和个体农户,形成群 等而使销售受阻,真正叫得响的具有竞争力的名牌 体规模,最大程度地集成、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多。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使高新技术成果大量进入商品化农业生产。以提高 2.1龙头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一,在技术创新的理念上。许多龙头企业的技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国家重点 术创新没有真正面向市场,技术项目缺乏预见性,最 龙头企业58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 000多家, 终损失了资金失去了市场。在技术引进方面,单纯地 中小型龙头企业数万家。Ill农业龙头企业在推进农 为生产而引进,缺乏对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提高。 业产业化过程中.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紧密 第二,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我国 地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既增加了农 很多龙头企业没有独立的科研部门.科研投入不足。 民收入.又通过较高收入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 第三。企业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我国的龙头企 系的建立,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业技术创新缓慢。除了上述主观因素之外。还因其客 中国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总 观上规模过小、实力不强,难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 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 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果少。 2.2龙头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2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优良的外部环境是滋生新技术的土壤,然而就 现代的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 现阶段来说,我国龙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存在 活动相互融合。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基本上分布于公 着许多不利于其技术创新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 共的科研体系中,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 几个方面: 励机制失效,研究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脱节,人们的 第一.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经费严重不 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不高。同 足。一组数据表明:1985 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 时.农业生产经营中实际需要的技术问题也没有科 入年均增长率只有3.8%。低于同期农业4%的增长 技人员开展研究.尤其是农业的储藏、保鲜、筛选分 率。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5.6%,而同 级和加工等产后服务技术严重滞后,制约着农业生 期农业GDP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农业科研投入 产经营的发展。而中国农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且 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0.5l%下降到 作者简介:沈映春。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系副主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3年的0.39%。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在农业GDP 中的比重仅占0.44%,,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 态.根据市场需求态势、产品领域技术发展趋势以及 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确定本行业技术创新的目标。 在企业中建立科研中心、科研基地。聘请高新技术人 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技术研究,开拓市场。如四JiI 3.29%、中等收入国家1.37%的水平,也低于O.58% 的世界平均水平。【2】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后果就 是使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缺乏必需的基本物质条 光友薯业有限公司。它位于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以薯类深加工为主 的高新技术型、科技产业型民营企业,公司主要从事 以红薯、马铃薯为原料的方便粉丝生产、食品机械制 件和技术条件,创新乏力。这导致农业自主知识产权 的创新技术不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很少,农业领域国 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经连续7年空缺。 第二,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主体。 我国很多农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 造和食品工艺技术研究。下设光友薯类技术中心、光 友薯类综合开发培训中心、光友方便粉丝厂、光友薯 类食品机械厂等机构。 这种模式以企业自身为创新主体,其优点可根 据自身及市场的需求。进行有目的地研究开发。组建 自身的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优化技术 创新资源配置,开发新品种、新工艺,提高农产品质 量,增强盈利能力。 3.2市场型的组织安排 市场而是向政府和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或为自己获取 职称。 第三,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在龙头企业技术 创新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 人才供给不足。我国每万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 科技人员。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有4O多名。在 农业科研队伍中,具有学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 重不到3O%,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 指企业委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承担研究开 发,由企业把研发成果引入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农 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 到3%,而博士学位获得者仅占O.5%。并且我国的人 才培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校很 多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际,造成许 多学生技艺不精,业无专长,更谈不上在技术创新方 面有所作为。[31 很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发。这种科研模式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造 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滞后,也造成了 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创新能力的弱化。改变这一 现状的重要途径就是让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科 研机构合作,共同发展。如山东龙丰集团,为了提高 第四,就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环境及待遇不 好,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 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农技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 且8O%集中在种养等产中阶段,而产前咨询、产后 加工、保鲜等领域专业人员极少,推广队伍结构不合 理,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农技推 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专业知识老 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 步伐。 公司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及时掌握制粉行业的最新技 术动态,专门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先后与中国粮食 科研所、上海医科大学营养食品研究中心、山东轻工 业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 科研院所建立厂协作关系,并聘请了美国、瑞士、日 本、韩国等国的专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此外,公司 每年都派出3—5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 跟踪掌握国际同类科技的最新动态。不断引进国内 外的先进科技 由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遇到了以上的 种种问题,阻碍了其发展,这就需找到一种适合龙头 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 3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 组织类型、组织结构约束着企业创新能力和绩 这种相互合作的模式,使新技术应用于产品当 中,占领了市场,使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同 时也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的研究职能。 3-3企业技术联盟 效。农业龙头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 创新组织,以提高生产能力获取高效益。鉴于目前的情 况,我认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有以下几种组织选择: 3.1层级组织安排 企业技术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互相致 力于技术开发的行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规模 即内部性主体创新模式。指企业设立自己的研 发部门,开展技术创新。企业要及时追踪市场发展动 不大,人才匮乏,企业内部主体创新较困难,而采取 技术联盟方式,获取适用技术是一最佳选择。以联盟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6 Vo1.19 No.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沈映春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与政策分析 创新体系建设 作为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可突破企业规模对技术 究基金的条件之一。同时规定,大学可以保留出售发 创新的限制,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技 明和转让许可证的经济收入。贝赫一多尔法案成功 术创新的风险。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暂无资料证明 地调整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系,使学术界成为企 其存在,但应是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今后技术创新的 业技术创新的源泉。8O年代以后,学术界以前所未 重要途径之一。 有的热情投入了技术转移工作,建立技术转移办公 3.4面向市场的政府组织安排 室,聘请产业界的科学家或交给律师新的任务.推销 这种组织模式是国家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 教授们在研究活动中开发出来的技术。企业也纷纷 技术发展机会,综合确定国家重点创新计划,或者由 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或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跟踪 某些农业科技创新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情况;或与学术界组成联 机会确定农业技术创新项目,向政府计划部门申请 合体,协同开发和促销技术;或购买专利,开发新产 列入国家重点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争取国家计划资 品,这就打破了部门、机构、行业之间的界限,解决了 助。这将大大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技术创新 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有效、低成本、迅速解 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市场需求与政府计划 决的问题,解决了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产品开发和 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既可以为企业获得国家的资金 市场脱节的问题。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紧密结合、相 支持,一旦成功后,又能为企业创造财富。 互合作是美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体系模式。 这种模式的代表就是金健米业。1999年,公司 第三,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要 科研人员独立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 早籼米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其中两个子项 入,实施技术创新。 目“99NKY1002—3保鲜方便米粉”和“99NKYl0o2— 第四,农业时滞性强风险大。往往难以吸收私人 4补血、降血脂米片”的研究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获得 投资。政府有必要选择性地介入技术研究与开发.进 了成功.2000年3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并 行宏观引导与调控。并适时地参股建立一些龙头企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金健 业急需而自身又难以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 米业的科技创新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解决中国 第五.为龙头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 常年积压的上百亿公斤早籼米找到了出路,为企业 多种经费来源。形成以龙头企业自身积累为主。包括 的增产增效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带动农民增 科技贷款、社会投入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 收创效找到了落脚点。141 业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基金和 4政策建议 风险投资基金。特别是要利用股票市场分散技术创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由于农业 新投资风险的功能。鼓励社会各种力量投入龙头企 科研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世界各 业的技术创新事业。 口 国政府的科研机构在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主导 地位,并由国家给予巨额资助。在法国。几乎所有的 参考文献 农业科研机构都由政府包办。其经费90%源于政 【1】 三农数据网.www.sannong.gov.(311. 府。13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几乎100%来自 【2】黄大防.农技站空空的,连桌子都没有[N/OL].人民网, 2005-03-1 l_ 国家政府.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经费9O%以上来自当 『31丁巨涛.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 地政府。连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 【EB/OL].(2004-03-25).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 农业科研经费中公共拨款也接近50%,自1958年 2OO4O3/1 2OO4O32576959.htm1. 以来,大约都以8%的速度逐年增加。 『41刘斌.舞活龙头【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4.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这方面可借鉴美国 的一些做法。美国为解决知识产权和产业创新停滞 (收稿13期:2006—01—18) 不前的问题,1980年国会通过了贝赫一多尔法案, 规定大学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 其知识产权属大学所有,商品化权利也属大学,大学 须负责将研究成果投入使用也成为接受联邦政府研 31 科技与经济 2006年第2期第19卷/总第1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