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红楼品哲学

来源:画鸵萌宠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

践教学”读书报告

题 目: 读红楼品哲学 姓 名: 齐贺松 学 号: 院 系: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 级: 2012 指导教师:

二 〇 一 三 年 十 月

读红楼品哲学

——赏析曹雪芹人的生观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三次拜读 ,他曾说过:“中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地大,物博,还有就是出了一本《红楼梦》 。”鲁迅、胡适等大文豪也曾对《红楼梦》进行过深入研究。由此可见,《红楼梦》有很多值得后世研究探讨的地方。

我认为伟大的小说家,其实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只不过他们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去反映他们的哲学观点和思想认识。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将他饱满的思想都融入了这篇鸿篇巨制之中,他除了将一波三折、迷离跌宕的情节、栩栩如生动人形象给人阅读快感和美的享受之外,还引起读者或深刻或浅近的思考。青灯披阅,掩卷沉思: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心灵。我们就随着《红楼梦》进入曹雪芹的内心世界,去领略它的人生观。

赏析《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人生观,我发觉到处体现着他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彻悟认识。主要表现在不断写梦、写人物之死,可见曹雪芹的这一哲学思想,最关键的一个特色——大彻大悟!

一、梦如人生、人生如梦

中国人常常说“人生如梦”,此言极具概括力。梦是人的一个潜意识下的“精神体验”,梦可也代表着南柯一梦之虚幻。红楼一梦,本就说明了小说中所演绎的一切的纷纷扰扰,其实就如梦一样,终极是虚无所余、衰败惆怅。

曹雪芹是借助“梦”来说自己心中所想,借助看似“满纸荒唐言”的“梦话”,告诉世人一些哲学道理,人生见识,生活感悟以及他的人生观。在通篇《红楼梦》之中,有人做过统计,曹雪芹给大家呈现了三十多个梦,说曹雪芹把梦写得最绮丽最虚幻最美丽,一点不为过。第一回就是一梦,甄士隐之梦,后续的有宝玉之梦、凤姐之梦、黛玉之梦、秦钟之梦、香菱之梦、小红之梦、尤二姐之梦„„梦是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比一个离奇,有性梦有噩梦有美梦„„又与做梦人的生活体验人际关系人生经历心理活动等密切相关,甚至最终反映做梦人的个性特点、生命之谵语。在中国的近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人能够像曹雪芹一样将所有的“黄粱美梦”写得如此淋漓尽致,让人读后又有大彻大悟之感的小说家。

人生的虚无,那就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一个人无论如何的荣华富贵,权倾朝野,风流倜傥,最终逃不出死亡,被土馒头埋没的宿命!贾史王薛„„多么大的大家

1

族,但任你如何的辉煌、不可一世,终究逃不出“树倒猢狲散”,落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境地!

曹雪芹写梦是在折射着现实人生的无奈和不可改变性,反射着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性,最后归结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现实人生的一切,其实是虚无的、飘渺的,如梦终会觉醒!

二、人死万事空、不染世俗尘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样的,社会是复杂纷繁的,人物是千奇百怪的。《红楼梦》就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准确真实的反映。曹雪芹即使写到小说人物的死亡,也是写得如此丰富多样。正如清代王雪香(希廉)说到“一部书中,凡寿终夭折、暴亡病故、丹戕药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件件俱有。”他们的死,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我想这些也都是曹雪芹见过或者听过的 。

古人认为“生死同大”,曹雪芹却将“死”看得很淡,写了如此众多的人物死亡,反映的是他直面人生的悲悯情怀,反映的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彻悟。“于是,不论是好死,还是坏死,不论是该死,还是不该死,不论是人生辉煌的结束,还是一辈庸碌的终点,不论是人间匆匆的过客,还是恶贯满盈的下场,所有这些各式各样的死亡”,全是人的最后的宿命。

《红楼梦》中如此高密度地对人的死亡做叙写,其实在反映曹雪芹的哲学思想,他的人生哲学里面的一个要点——人死万事空、不染世俗尘。

三、人在世间行,佛在心中留

《红楼梦》作为,其中含有大量的佛教思想,如主人公贾宝玉身上便蕴含着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六度精神,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世运的衰落,无常苦空的现实生活使宝玉遁空破界的色彩越来越浓,几近到了色空不二,觉所觉空的层次。作品中妙玉、惜春等人物身上更是对佛法的感悟、认知和理解有着更多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可见,曹雪芹心中是信仰佛法的。佛教告诉人们:有形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虚幻的,唯有空不空处才是清净真实的,永恒绝对的。所以作品中甄士隐说:“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红楼梦》全书写作顺序也是从真(甄)到假(贾),最后又回到真(甄),演绎了它“成、住、坏、空”的全过程。“假作真时真亦假”,读《红楼梦》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你把贾(假)府的一切读出真情实感,读出眼泪来的时候,也就是你痴迷于虚幻最甚的时候。

佛教的出世,是源于对世间的悲哀,而入世,则体现在对于个人生命的关怀当中。曹雪芹正是理解到了这份对世人的关怀,才有一颗佛心将最后一点凄美写入红楼,留给后世一份遐想的广阔空间。

2

也让后世看出曹雪芹“人在世间行,佛在心中留”的浩博。

纵观《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曾经繁华和落魄之后人生彻悟的最真实写照,人的生命就如花的生命,人的死亡就如花的凋亡。再绚丽的鲜花和人生,最后还是要落幕的,好比是灿烂烟花,在炫目绽放的那一刻,注定了灰飞烟灭!繁华落尽,满地凄凉,谁来收拾那异地的狼藉!

总而言之,从曹雪芹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探究到其写作《红楼梦》的哲学思辨之理念: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淡去生死还要留有一颗佛心。其彻悟的人生观,其实是送给每个当世人儿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真正地品读《红楼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风花雪月的儿女私情和富贵荣华的大观园热闹上面,而应该去感悟作者卓绝的哲学思想,以及给予我们对人生真谛的警示意义,去感悟自己的人生归途!

看破红楼梦中梦,尽点人生金胜金!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