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4年第一期 s。i。 。。 d T 翟毫 m。 R。 。盯 h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4.o1.037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王惠芬, 余旆旆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随着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层次的提升,传统信息系统研究对技术和制度复杂性的忽视已经引起了众多学 者的注意,他们尝试将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引入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系统的采纳、开发、实施和使 用。对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新制度主义对信息系统研究的意义,提出未来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的空间和基本方向。 关键词:信息系统行为;制度影响;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制度压力 中图分类号: 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01—0173—05 Review for New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Based on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WANG Huifen.YU Peipei (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enhancement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level of information system,the traditional ifornmation sys・ tems researches which neglect the complexity of the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 have been criticized by many researchers. They try to introduce the sociology research paradigm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to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nd it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The paper sorts ou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based on new institutionalism,clears the signiif— canc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systems,and puts forward future research space of iformatinon systems based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Key words:information system behavior;institution effect;new institutionalism paradigm;institution pressure 传统信息系统研究普遍持有这样的基本假设 管理者采纳信息系统的决策是最大化组织效率 和效能的理性行为…。基于此假设的研究成果给理 论和实践都带来了很大贡献,但有学者,如Or— likowski和Barley_2 提出,组织中信息系统行为不能 仅用管理者的理性行为来解释,我们应该找到一种 方式将组织成员来源于制度环境的非理性行为考虑 在内。Currie 认为,基于追求效率的经济一理性模 型的研究有过度理性化的风险,忽视了现代组织中 技术和制度的复杂性。Fichman 在《信息技术创新 研究超越权威范式:新兴概念和方法》中表示权威 的研究范式即将到达一个变弱的转折点,信息系统 研究者应当跳出当前盛行的视角,挑战信息系统研 究的基本假设,以获得突破。新制度主义——一个 用来考察制度怎样影响和被组织行为者影响的理论, 提供了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理论分析工具。近年来, 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来 考察信息系统相关行为,如信息系统创新、开发和 实施以及信息系统采纳和使用。本文收集了相关研 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审视了信息系统研究 者是怎样遵循和应用新制度主义理论规律的。 ——本论文首先整理出了新制度理论的基本概念并 提出了制度影响的理论框架,然后对信息系统研究 成果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考虑了三大制度压力—— 强制压力、模仿压力和规范压力对信息系统行为的 影响,最后提出了在用制度理论进行信息系统研究 时应当考虑的概念和方法论上的问题。 1新制度主义基本概念 1.1 制度和制度压力 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是一个价值、规范、信 念和被广为接受的假定所组成的网络,组织指导并 限定了成员的行为 J。这些价值、规范和信念起因 于制度存在。制度是一个社会结构,给组织和组织 中的个人提供行为界限和方向,并同时控制和限制 他们 J。DiMaggio和Powelll 将组织所受的这些限 制称为制度压力。 1.2合法性和组织场域 Suchman_8 对合法性下的定义是:一种普遍的理 解或假定,即一个实体的行为在某一社会结构的标 准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内是可取的、正当的 和恰当的。新制度主义认为合法性机制是组织在制 收稿日期:2012—10—22,修回日期:2013—09—25 174 王惠芬等: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度环境中运行的基本机制。组织通过采纳那些共同 的信念和知识体系,采用广为接受的结构和程序来 获得合法性支持 。通过合法性来寻求长期生存和 发展有助于解释组织为何遵从制度压力。“组织场 域”的概念最初在DiMaggio和Powell 71最具影响力 的《铁笼重构——组织场域中的制度趋同和集体理 性》一文中出现,是指在总体上获得认可的制度生 活领域,包括:关键供应商,资源和产品的消费者, 监管机构和提供类似的服务或生产类似产品的组织。 2制度影响的理论框架 新制度主义理论包含对两种过程的研究:制度 影响和制度变迁。制度影响涉及某种制度影响其他 制度、组织、组织实体的过程。研究制度影响过程 时,制度被当成一个自变量。在分析制度变迁过程 时,制度往往作为因变量,被认为由其它因素引起。 本文所综述的文章均侧重于制度影响。制度影响的 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制度影响的理论框架 1983年,DiMaggio和Powell、Meyer和Scott从 一种宏观(环境)视角提出了将新制度理论引入组 织研究的支配性观点,区分了三种制度压力(如图 1):强制压力(Coercive Pressure)、规范压力 (Normative Pressure)和模仿压力(Mimetic Pres— sure)。强制压力来源于法律环境、政府的法规、行 业协会和专业协会的标准,通过组织所依赖的机构 施加。个体和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赋予它们关于什 么是恰当的目标和活动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对特定 行动者如何行为的期待,期待所指就形成了一种外 在的压力,即规范压力。模仿压力指在不确定性的 环境中,组织倾向于效仿组织场域中其它被认为合 法的或更成功的组织,往往通过雇员迁移或咨询公 司,组织模式得以扩散。 制度压力下,组织实施战略以获得、维持或修 复其合法性 』。Oliverl101的研究提出了组织应对制 度压力可能采取的合法性战略。企业并不总是遵从, 也可能采取行动抵御制度压力。组织在面对制度压 力时可能采取从顺从到抵抗的一系列战略反应。由 Oliver提出的战略是:默许(Acquiescence),妥协 (Compromise),回避(Avoidance),无视(Deft— ance)和操纵(Manipulation)。这五大战略在此不 赘述。由Oliver提出的五大合法性战略有助于了解 组织和子组织在制度压力下将如何在其组织场域内 管理其合法性。 3 制度影响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制度影响,本质上是指制度压力对组织以及组 织行为的影响。从制度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组织意识 到信息系统行为的合法性,到作出相关行为决策, 再到信息系统应用到组织中所引起的组织变化,是 制度影响的理论规律。 本文在研究时收集了大量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 的信息系统研究论文,从中选取了该领域近二十年 来发表在影响因子超过1.3的期刊且被引用次数较 多的10篇,对应制度影响的理论框架对每篇文章进 行分析,考虑它从新制度主义哪个角度进行研究, 即在图1中属于哪个部分:所采用的分析层面、制 度压力来源、制度压力的类型,并对已有的信息系 统相关研究的三个主题进行了归纳:信息系统创新, 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使用。相 关研究成果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制度影响的信息相关研究成果 王惠芬等: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3.1 强制压力 175 强制压力是由政府通过部署知识(如需要的教 育和培iJil)、分配补贴、建立标准和施加指令产生作 用 。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创新将创新作为 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如Swanson和Ramiller¨ 提 一为高度复杂时,组织倾向于模仿。 组织受到优先于组织资源和战略的制度压力的 影响。在信息系统的创新、开发、实施、采纳和使 用中,不能识别制度压力就无法正确地衡量信息系 统行为的内在动力和行为能力,组织就会盲目地顺 出,组织创新包括四部分的过程:理解,采纳,实 施和同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King等¨ 认为创新 含发明和扩散的过程,其中,扩散过程是信息系统 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特别体现。政府(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经常试图干预,以加速信息系 统的创新。 高层管理者的参与一直被作为企业能成功实施 信息系统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Liang等¨ 对实施 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企业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在实施的后阶段(同化阶段),强制压力 对高层管理者的参与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就信息系 统的采纳和使用而言,在某些行业,国家和政府对 于信息系统的采纳可能会施加强大的强制压力,例 如美国银行业,联邦监管机构设置无数的规则和条 例、定期审核,以确保银行客户的抵押资产的安全。 另外,贸易伙伴或其它组织的采纳也会影响组织对 强制压力的遵从。Teo等 在金融EDI系统采纳意 愿的研究中构造了强制性压力的子结构模型——供 应商采纳者的感知支配、顾客采纳者的感知支配、 对母公司政策和实践的遵从,其中,遵从母公司的 政策和实践较其它二者有更强的影响。 对于强制压力的分析必须以制度的影响和规制 为前提,然而,要明确信息系统行为中的制度却是 一个困难的工作,大多研究在分析强制压力时都只 是以政府、行业贸易联盟、金融机构、母公司这几 类实体作为分析对象,这是由于组织对这几类实体 掌握了组织所依附的主要资源,并且它们往往会通 过具体而明确的指令和规章制度来约束组织行为。 3.2模仿压力 模仿压力对于信息系统行为的影响来自行业协 会、竞争对手和同行。许多组织加入行业协会以期 获得行业“最佳实践”,组织通过模仿获得最佳实 践。Gosain¨ 在研究ERP系统时发现,处于高度管 制领域的组织往往具有类似配置的企业信息系统, 而且组织越是期望借此获得资源和合法性,这种现 象越明显。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组织倾向于采用反 映了当前信息系统行业愿景的信息系统配置,组织 也将倾向于模仿它们认为成功组织的信息系统配置, 尤其是当他们面临不确定性和目标模糊时。影响信 息系统采纳的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模仿的压力取决 于竞争对手的采纳程度以及他们所认为的成功的系 统采纳。Tan和Fichman¨ 研究发现,银行采纳信息 系统创新的决策受到具有相似规模和相近地理位置 的其它银行的影响。另外,当信息系统的创新被认 从和效仿其它组织的做法。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看, 组织目标的不明确、环境的不确定性、无能力把控 自身能力导致的盲目创新,以及为了追求合法性对 社会制约的无意识遵从是信息系统行为“非纯粹理 性”的根本原因,也是信息系统行为高风险、高失 败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3规范压力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通过规范和模仿压力影 响组织。这里所说的“影响”,是指以说服式的控 制方式将压力施加于该制度支配之下的组织实践、 规则和信仰系统¨ 。King认为这种影响力将发挥比 调控和胁迫更重要的作用,但各种类型的影响不具 有相同的效果。Teo【14]对金融EDI系统的采纳意愿 的研究发现,三种类型的制度压力中,规范压力展 现出最强的影响;并且研究发现,特别是行业和商 业圈对组织决策者的影响最大。Ang和Cummings¨ 也通过探索组织的合作者(银行)对IT外包决策的 影响证明了行业和商业圈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协 会扩散IT准则起作用。 . 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可以被看成是信 息系统的概念化和制度化过程¨ 。一旦组织内一项 技术制度化,它可能会被组织成员以及其它组织视 为合法化,从而引导组织“遵从并保留技术设计产 品,以获得合法性,而不是出于纯粹理性效率的原 因考虑”[19]。信息系统的实施,特别是实施后阶段 ——同化阶段的进程是很长的,结果也是动态不确 定的,在这个进程中,规范压力直接影响信息系统 的使用 ]。 4基于新制度主义的信息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主义视角是目前应用于组织分析的主要 理论之一(Weick) ,虽然它已被信息系统研究学 者用于多种情景的分析,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 的评估研究来考证已有研究对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和 规则的遵循程度,将该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研究还 存在一些潜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1)选择恰当的分析单位才能使基于新制度主 义的信息系统研究有新的突破。目前,基于新制度 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分析单 位有几个层次:组织场域,组织,子组织和个人。 尽管在个人和组织层次的分析研究已有大量实证研 究基础,但兼顾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文献比较少, 即使是进行组织层次的分析,也大多从分析个体行 为出发;另外,组织场域层次的研究几乎还没有。 176 王惠芬等: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组织场域是制度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运用新制 度理论时,关注更高层次的分析能使信息系统研究 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规制过程、规范系统和文化框 架是如何影响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使用的”_2 J。同样, 目前对中间层次如团体、部门、流程(组织子系 统)的分析几乎不存在。例如,研究表明,行业协 会和信息系统供应商对组织施加的压力确实存在, 因此,团体角色如顾问在信息系统实施项目中的制 度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有很大突破空间。 (2)信息系统研究中“制度”需要一个更广泛 和更明确的定义。如前所述,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 是一个社会结构,给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提供行为 界限和方向,并同时控制和限制他们 。然而,基 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中所指的“制 度”是否就是新制度理论中“制度”的定义,目前 的研究在这一点上阐述得并不是很清楚。另外,在 信息系统研究中,还未有研究清楚地阐述为什么一 些元素应该被看作制度而另一些不应该,例如,高 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支持被作为制度,对组织个 体施加规范压力 ,但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高层 管理或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确实是制度。总之,信 息系统的研究者们必须要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制 度”这一概念。 (3)制度压力产生的影响难以衡量。制度影响 在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和扩散中是一个不能忽视 的重要部分,然而对制度影响的衡量却存在诸多的 不足:1)制度影响不是在某一时点发挥作用,然而 现有研究采取的都是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方法,通过测量某一时间点上的状态得出 结论,这种对过程的忽视势必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科 学性和可信度,其在实践中的可应用性也应该遭到 质疑。2)现有研究中对信息系统行为所涉及到的制 度缺乏有力的依据,缺少必要的实证分析;部分进 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往往选择的样本太少、涉及的面 太窄,缺乏普遍意义。3)现有的信息系统行为分析 模型都是环境依赖的、实例化的,不同的研究者在 进行分析时都根据研究的具体环境和对象进行修订 和测试,各自的模型都存在着局限,到目前为止还 未有一个模型能被普遍接受。 5结束语 将新制度主义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行为分析开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研究者把关 注的重点放在技术与任务特性的研究上,较少关注 组织与环境因素 。信息系统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 角跳出了经济一理性主义模型的桎梏,使得信息系 统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变得更加合理和准确。相比之 下,国内从新制度主义视角进行的研究很少,已有 的尝试也只是将制度作为与技术、组织等并列的一 个角度,例如褚蕊 在对跨组织信息系统扩散问题 进行研究时就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提出影响扩散的因 素。目前已有的遵循西方学术界新制度主义理论规 律进行的研究只有郑大庆等 I2 的《行政组织信息 系统接受》和《中国行政组织信息系统采纳实证研 究》,前者构建了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模型,总结 出影响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的两类因素——制度 因素和资源因素;后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组织 高层支持、群体文化和潜在使用者强制压力对行政 组织信息系统接受有显著性影响的结论。中国与西 方拥有迥然不同的制度环境,并且有研究表明 (Swan等 刨),即使相同的制度因素,同一种信息 技术、同一个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也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将大有 可为 参考文献: [1]C AVGEROU.I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n institntionalist per- spective[J].Information Technology&People,2000,13(4): 234—262 [2]W J ORLIKOWSKI,S R BARLEY.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 What can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d research on organiza— tions learn from each other?[J].MIS Quarterly,2001,25(2): 145—165 『3]W CURRIE.Contextualizing the IT artifact:Towards a wider research agenda for is using institutional theor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ople,2009,22(1):63 77 [4]RG FICHMAN.Going beyond the dominant paradigm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Emerging concepts and methods[J].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4,8(5):314—355 『5 l S R BARLEY,P S TOLBERT.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ructuration: Studying the links between action and institution[J].Organization Studies,1997,18(1):93—117 [6]R W SCOTT.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M]. Thousand Oaks,Londono,New Dehli:Sage Publication,2001 [7]P DIMAGGIO,W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 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 view,1983,48(2):147—160 [8]M C SUCHMAN.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 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 571—611 9 J W MEYER.B 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83(2):340—363 [10]C OLIVER.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J].Acad- 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145—180 『1 1】KING J L,GURBAXANL V,KRAEMER K K.1nstitutional factors in ifn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 search,1994,5(2):139一l69 [12]E B SWANSON,N C RAMILLER.Innovating mindfully with infor- 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2004,28(4):553—583 [13]HUIGANG LIANG,NILESH SARAF.Assimilation of enterprise sys- terns: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7,31(1):59—87 [14]TEOH,WEI K,BENBAST I.Predicting intention to adopt interor— ganizational linkages: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MIS Quar- 王惠芬等: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177 tedy,2003,27(1):19—49 [15]S GOSAIN.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as objects and carriers of institutional forces:The new iron cage?[J].Association for Infor- mation Systems,2004,5(4):151—182 l 16]S S L TAN,M FICHMAN.Adoption of web—based transactional banking:Efficiency—-choice and neo—-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C]//Barcelona: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fnormation Systems,2002 [17]S ANG,L CUMMINGS.Strategic response to 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7,8(3):235—256 l18]L SILVA,J BACKHOUSE.The circuits—of—power framework for studying power in institutionaliaz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J].As— 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3,4(6):294—336 [19]N HAGGERTY,B GOLDEN.Theorizing technological adaptation as a trigger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C]//Barcelona:Twenty—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fnormation Systems,2002 [2O]K E WEICK.Enacting an enviornment:The infrastructure fo organi— zing in:Debating organization,point—counterpoint in organiaztion studies[M].//R WESTWOOD,S CLEGG.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3:184—194 [21]D CHATTERJEE,et a1.Shaping up for e—commerce:Institutional enablers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similation of web technologies[J]. MIS Quaaerly,2002,26(2):65—89 [22]陈文波,黄丽华.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软科学,2006,20(3):l一4 [23]诸蕊.跨组织信息系统扩散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 2010,29(6):38—44 [24]郑大庆.行政组织信息系统接受研究[D].上海:复旦大 学。2007 [25]郑大庆,黄丽华.中国行政组织信息系统采纳实证研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6):775—783 [26]J SWAN,S NEWELL,M ROBERTSON.Central agencies in the difusion and design of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he UK and Sweden[J].Organiaztion Studies,1999,20(6):905—931 作者简介:王惠芬(1967一),女,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ERP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ERWERP Ⅱ。余旆旆(199O一),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企业运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