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惠民小学《文化建设》
文\\杨华
前言:2011年10月17日,我区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在重庆市巴南区惠民小学隆重召开,为这所正在逐渐崛起的小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该校校长杨伟彬在会上作了《解读学校文化,实践文化建设》的重要发言。与会者不吝往行,切实感受了杨校长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解读。
关键词:文化 感恩 仁爱 友善 正义 求真 发展 一、学校文化,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
学校文化是从文化中引申出的一个概念,它不同于文化,而又忠实于文化。 赵奎英教授说“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十分宽泛 ,从天地山川到礼乐制度 ,从诗文六艺到万物纹理 ,从自然的天地形貌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创造 ,凡是具有可以显见的外在形态的东西都可以称作“文”。 由此可见,文是很美很丰富很全面的;这是今人对文的理解;《易经 系辞传》“物相杂,故曰文”,这是对文的本义的理解,如孔雀之花,藏羚之白,斑马之纹——美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亦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暗含美之意;《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这便是德行上的文,善而和。《礼记·中庸》第三十一篇“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让人们从善,讲德,求美。
在这次德育工作会上,杨校长从文化的主题延伸到身体力行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了详尽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学校文化一个学校的是非标准、荣辱标尺。它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影响、感染着全体师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动,它能促使一个团队的每个个体在面对相同事情时行动一致。从这点上来看,杨校长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暗含古意的。
因此,在此基础上,他对惠民小学的总体发展构建了一套既完整又全面的新文化理念。
首先,“惠(慧)文化”的提出;
在惠民小学整个理念体系当中,惠文化贯穿始终,是其学校文化核心之首。杨校长
在其《文化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对“惠”字的意义作了较为翔实的解读。从其本身的含义到“惠”字的出处,诸如“性通畅以聪惠,行孊密而妍详。”、“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去恩惠,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则贤不肖者齐於道矣。”等,都能看出“惠”字所占其地位。在这个宽泛的大概念中,不难看出,惠文化所指向的目标,乃是以人为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聪慧,敏捷、懂孝悌,识礼仪,以善为美,以德为美,以慧为美的人。每一个泱泱求学,努力上进的个体,都会在这个充满文化的校园里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
其二,恩惠教育的本质;
从“惠文化”的铺陈到“恩惠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谁也脱离不了谁。惠文化是主体,引领着恩惠教育的延伸,没有了惠文化,恩惠教育便成了一叶障目。恩惠教育分析、实践着惠文化的本质,没有了恩惠教育,惠文化便成了一句空话、大话。恩惠教育的本质是践行真知,使学生明白应该舍于人,报于人,回馈社会,心系家国,受教育的实质就是施恩于人,以善为恩,以德为恩,以慧为恩。
其三,“慧童年,惠一生”的深远意义;
这与“恩惠教育”息息相关。如果说“恩惠教育”是过程,那么“慧童年,惠一生”便是目的。在杨校长的整个理念体系中,“感恩”是这个体系的神经中枢,缺失了感恩,则整个体系随之瘫痪。感恩一词英文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回馈他人。当然,在我们中国,感恩的元素自古有之,“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人尽皆知。
该理念的核心看似简单,其则非常复杂。如同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细细的分工才能厘清,它需要设计出详细的图纸,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人守护,在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中,在顽强的拼搏与奋进中,创造出的东西才令人刮目相看。
其四、仁爱·友善·正义;
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以后,定下了这六个字的校训。《论语》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便是“同情和爱人”。这与感恩教育的内涵是完全吻合的。仁爱与友善是一对同胞兄弟,如果用易中天的话来形容就是“由近及远、由己及人”,这在《方案》中已经有了详细注解。用杨校长的话说就是教导了孩子们如何走向仁爱,如何实施仁爱,如何走出一个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是其一生都值得谨记的训诫。
而正义恰恰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亟需的。什么是正义?无数法学家和思想家都声称正义是“真正的”,“永恒的”;柏拉图在其《共和国》里认为正义是社会中的有机体各安本分的和谐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就是公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正义就是平等;而个人认为让学生明白正义就是遇到危险敢于挺身而出,见到困难敢于知难而上,帮扶弱小,济危病浊的行为,而不能遇事避事,见难逃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作风不是我们国人所为。所以,从小对学生进行正义的教育,会为他们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当然,法学概念的正义,是要让学生慢慢去领会并实践的。
其五、力行求真,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求真的传统。从认识的层面看,“真”首先表现为知识的正确性,这种正确性常常以“是”来表示,从而,“求真”与“求是”往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儒家的经典《大学》强调毋自欺,亦以真实性(不自我欺骗)为认识的基本立场。②” 杨校长在《方案》中所提出的“真”,除了认识上的,当然更包括做人上的——说真话,做真人,敢于实事求是,能明辨是非。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到求真的教育,这将对其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认知、诚实、责任、道义都将会在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实践。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解读中,不难看出杨校长对其文化构建的深思熟虑。他认为,优秀的人就应该是一个正人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我们要的是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具有能分担与独立思考,能承载重量的厚积薄发的人,而不是同而不和的伪君子,这与求真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理。
惠小涅槃,吐故纳新;前瞻行远,齐头并进;生而崛崛,一叶知秋。
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01期《易经 系辞传》下第十章;。”
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0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