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振兴”铺就乡村“长兴”之路

来源:画鸵萌宠网
用“振兴”铺就乡村“长兴”之路

党的十九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当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长较快,农民转产就业、转移就业空间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农村和农业优先发展、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是其中重要之义。

乡村振兴不是一条单维的发展路线图,它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等众多领域。乡村振兴也并非GDP牵扯和南辕北辙,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互为犄角、相辅相成。当然,发展总会伴生问题,当前的乡村振兴进程,也极需要预防一系列问题,一防为求政绩,不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建设中一轰而上,搞形式、走过场,大上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二防因为财政支出困难、人才缺失等问题使一些贫困农村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三防部分农村重外在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农民内在素质的提升,出现精神文化缺氧,导致乡村振兴软硬环境的不协调。

把乡村振兴当作一项“暖心工程”。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位置更加显著,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明晰,乡村振兴的意义不仅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持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是让广大农民从此过上美好生活的一项“兴农”“兴邦”之举。“振兴”首要“归心”,应经常性组织各类文艺文娱、流动图书、特长展演、村民义诊等活动进村下乡,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满足农民

的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把乡村振兴当作一项“民心工程”。要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基层农民的智慧结合起来,让各项规划在农村扎实落地、开花结果。在每个项目的设计之初,就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立足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打造特色农村,根据各地景观,发展多种周边生态旅游,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注重节能减排,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将循环经济纳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之中,同时,充分发动基层党组织,广泛征询本村农民对政策的意见,提高农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识。

把乡村振兴当作一项“决心工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振兴”就不可缺恒心和信心。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输血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引进市场机制,发动民间团体、企业及村委会农民群众出资出力,创新农村金融、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介入、民间参与的局面。同时,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防止各类腐败的滋生。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做好选调生、村官的工作,适时推出职业村官制度,吸引各类人才到村工作,反哺家乡。根据地方实情,创新培训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群体整体素质。

(椒江区委组织部 杨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