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
中和镇回龙小学 赖庆帅
观看了2014年2月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内心有澎湃,有敬佩,有景仰,而更多的是对他们的这份信念、这份执着而感动。如,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30多年,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并且这么多年只见过一面。真是“青丝化作了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还有,走过古稀,走过耄耋,没有更多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的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他,病弱的身躯,用高贵的心灵,17年来共资助了100多个学生。他,残年风烛,用苍老的手,发出了微弱的光,却在人间写下了大爱。还有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的方俊明;还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次的百岁仁医胡佩兰;还有……。
作为一名教师,留给我映像最深的是格桑德吉和姚厚芝。 格桑德吉,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她,为了劝学,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理上频繁往返;她,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她过
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教师,本可以在大城市生活的她,选择了回到家乡,选择了当一个山乡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为什么呢?在我的理解中,她就是因为有着一份信念,一份执着。而这种信念和执着就是她用一颗心,脉动着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着山间更多的灯火,坚守在雪山和河流之间,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和执着,感动着我,让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的教学之路。虽然自己才接触到教育行业,但真正的去领悟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真正内涵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她,给了我对教师行业新的认识——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
姚厚芝,一位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我们总是能记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她手中的线,不仅仅是一副做工考究的风景图,而是为她的两个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当她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爱你!”时,我的眼眸里终于包不住浸满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是的,这世界上,母爱最大,即使病魔压垮了她身体,也不能摧毁她的母爱。现在,她已经开始了新的呕心沥血,为孩子们缝补新的梦想,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祈求上天能多给她一些时间,让她把美好的愿望,织进更美好的春天图景。
一份信念,一份执着。我们因有这份信念,这份执着,才能够砥砺前行,才能风雨无阻。愿我们的人生路途中有更多的感动,点亮我们或许尘封已久的内心,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胆拓步前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