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气候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5年10月教育教学论坛Oct.2015第43期EDUCATIONTEACHINGFORUMNO.43“现代气候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华文剑,孙善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讨论会提出气候系统的概念以来,气候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气候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气候学问题。笔者在本文结合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在该课程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

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气候学知识更替的重要性以及各学科之间交叉学习的必要性,并利用科研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气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把握气候学知识最新动态的能力。

关键词:现代气候学;教学内容;学科交叉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01-02

一、引言过程中强调对气候学知识更替的重要性以及各学科什么是气候?长期以来,人们把气候看作是某些之间交叉学习的必要性,并利用科研和教学中所涉及气象要素的平均值,一般认为有了三十年的观测值,的气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把握气候学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气候平均值。但是,后来人们知识最新动态的能力。逐渐认识到,气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大气本身,而是要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研究包括大气、海洋、冰雪、陆面和生物圈等要素在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代气候学”课程的总学时的整个气候系统,推动了气候学从经典气候概念到全为48个学时,教学时长为16周,一周3学时,一般在大球气候系统概念的发展。从研究气候转为研究气候系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这门课程。与其他高校一样,教统的标志是1979年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建立。随授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包后,科学界又提出了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指出其是括教学大纲、教案的编写、课件的设计等完整、严格的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体系和要求。近五年来,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一直选用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气候学的发展十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缪启龙教授等编写的《现代气分迅猛,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广,时间尺度更长,研究候学》,该教科书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认知的水平也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规划教材。另外,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其他教材也包括“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课程,也一直是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编写的两部著作:《现代气候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专业研究进展》和《现代气候学概论》。“现代气候学”这门的主干课程之一。当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越来越受课程的授课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基本涉及了气候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所以气候学系统的所有内容,课程的教授内容包括引言、气候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大气科学人的发展和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各子系统之间能才培养的质量。本世纪初,学校专门设置了“现代气候量、动量、物质的交换和输送过程,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学”这门课程,试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现代气候学的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以及介绍气候研究内容,使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气候学有基诊断与气候预测方法,最后也涉及了气候数值模拟的本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现代气候学理论必须在大部分基础内容。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对现代气候学的基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多本理论有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将这些内容讲种学科间相互渗透和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较深刻解清楚,一方面需要很多的课时支撑,且教学的进度的认识;另一方面,“现代气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引也很难把握,所以就需要讲授者提前整理相应的课堂用大量的科学文献,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迅猛,现代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候学方面的教材内容也会明显落后于该领域的发展结合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在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及时补充一些新的该课程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本文探讨了教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此外,还需指定一些最新的教材和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PAPD)作者简介:华文剑(1986-),男,江苏海安人,博士,讲师,

研究方向:气候数值模拟。-201-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包括2015年10月教育教学论坛Oct.2015第43期EDUCATIONTEACHINGFORUMNO.43参考文献,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和翻的气候学方面的简讯,这对于增进大学生对该领域动阅相关参考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多种态的了解和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都十分有益。渠道和途径,通过自学了解和获取一些最新的信息,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了解的理论知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巩固和强化。识很多,这也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例如,在讲授陆三、教学模式的改革面过程和陆气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涉及的由于近年来现代气候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教学学科就尤其多,气候变化与陆面过程、陆地水文和生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按照课程内容的设置讲授知识点,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与地理而是需要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学科交叉,这对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极大的的积极性。靠死记硬背记住一些气候学常用的概念是要求。生态气候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全没有意义的,举例而言,气候学定义、气候系统的组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成、气候变化的概念是什么,这些内容不是需要学生叠加在自然变化之上为基本特征的,所以就需要在交单靠记忆把它们记住,而是需要糅合在平时的教学课叉学科框架下理解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等的相堂中。例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都会提到气候变互作用,例如在讲到陆气相互作用的时候,就需要补化的概念(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充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改变,如森林砍伐、土或区域性气候系统的多年代以上尺度上的演化),如地垦殖、城市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影响气候及其反何理解气候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馈。这些交叉科学的认识和成果,单纯从传统气候学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以近地面气温为例,上是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和得到理解的。因此,这就不一天中气温每小时的变化;一个月中日平均气温的变仅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而且需要学化(通常小于日内变化);十年甚至百年时间尺度上年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注重知识的有机均温度的变化等,这样类似的举例就很容易让学生理结合。解时间尺度的概念。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四、结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些章节的内容涉及很多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物理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安排注,气候学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就现代气候学而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在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教授过言,全球气候系统概念取代以前经典的气候学定义,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概念性知识点问题,所以更加使得气候学的内容,尤其是现代气候学的内容和范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内容和理论知识的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也宣告了现代气候学已经走向理解,这也给教师的教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了多学科交叉的范畴。这门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广,知识的更替很快。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一直在全国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名列前茅,承担着为全国科研院校和气象、海洋等部从学生开始使用教材时间跨度就更长,在这段时间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不仅对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里,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平,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现代气求教师每年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不断地做更新和补充,候学”是基础性的课程,也是气候学和气候系统理论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最近,科学知识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一门主干和必修课程。根据界还提出了一种称之为“ElNioModoki”的事件。但是目前气候学领域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内这些新的理论在一些教材中还未涉及,就需要教师在容和培养方案,例如增加课程自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平时教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新的知识点。同时,也容,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要培养学生自学及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一般而言,通过自学,了解和获取一些最新的信息,深化对理论本科生主要通过课后阅读教科书的方式,巩固课堂上知识的理解,在专业领域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所学的知识,而查阅相关的文献形式并不多见。但是,迎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由于教学学时较由于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更替很快,很多理论知识需少,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尚有待于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从最近的期刊文献中获取,这就要求本科生也要学断地探索和改进。会查阅相关的文献。现在查阅文献的方式很多,可以总之,教师在重视教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也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借阅相关的书籍,尤其是对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要有很好的把握,对“现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学。例如,教师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是努力发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新的文献供学生阅读,通展方向之一。过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参考文献:

知识的能力。中国气象局2005年创刊的《气候变化研[1]余锦华.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究进展》这本杂志,就很适合大学生阅读,尤其是其中息,2007,(27).

有好几个专栏针对现代气候学的一些研究进展,是教[2]缪启龙,江志红,

陈海山,余锦华.现代气候学[M].北京:气材必要的补充。另外,还有一些气候领域的专家撰写象出版社,2010.

[3]王绍武.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02-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