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化学考点1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解析版)

来源:画鸵萌宠网


考点1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1.[2019天津] 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A.将废铁屑加入FeCl2溶液中,可用于除去工业废气中的Cl2 B.铝中添加适量锂,制得低密度、高强度的铝合金,可用于航空工业 C.盐碱地(含较多Na2CO3等)不利于作物生长,可施加熟石灰进行改良 D.无水CoCl2呈蓝色,吸水会变为粉红色,可用于判断变色硅胶是否吸水

【答案】C

【解析】A、铁和亚铁能将氯气还原为氯离子,从而除去工业废气中的氯气,故A不选;B、根据铝合金的性质,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故可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故B不选;C、Na2CO3+Ca(OH)2=CaCO3↓+2NaOH,产物仍然呈碱性,不能改变土壤的碱性,反而使土壤更板结,故C选;D、利用无水氯化钴和氯化钴晶体的颜色不同,故可根据颜色判断硅胶中是否能吸水,故D不选。

2.[2019江苏]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FeCl2(s) A.NaCl(aq)Cl2(g)△B.MgCl2(aq)Mg(OH)2(s)MgO (s)

22H2SO4(aq) C.S(s)SO3(g)点燃电解Fe(s)石灰乳煅烧O(g)HO(l)22D.N2(g)Na2CO3(s) NH3(g)NaCl(aq)高温高压、催化剂H(g)CO(g)【答案】B

【解析】A.氯气的氧化性强,与铁单质反应直接生成氯化铁,故A错误;B.氯化镁与石灰乳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镁和水,故B正确;C.硫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SO2,SO2在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生成SO3,故C错误;D.氨气与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可生成碳酸钠,故D错误。

3.[2018江苏卷]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B.

C.D.【答案】A

【解析】A项,NaHCO3受热分解成Na2CO3、CO2和H2O,Na2CO3与饱和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和NaOH,两步反应均能实现;B项,Al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H2,NaAlO2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NaCl、AlCl3和H2O,第二步反应不能实现;C项,AgNO3中加入氨水可获得银氨溶液,蔗糖中不含醛基,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第二步反应不能实现;D项,Al与Fe2O3高温发生铝热反应生成Al2O3和Fe,Fe与HCl反应生成FeCl2和H2,第二步反应不能实现;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项,答案选A。 4.(2018课标III)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 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 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A

【解析】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 5.(2018天津)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 溶解度:Na2CO3【解析】碳酸钠的溶解度应该大于碳酸氢钠,实际碳酸氢钠在含钠化合物中属于溶解度相对很小的物质,A

错误。同周期由左向右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所以稳定性应该是:HCl>PH3,B错误。C2H5OH分子中有羟基,可以形成分子间的氢键,从而提高物质的沸点,C正确。同周期由左向右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所以碱性应该是:LiOH>Be(OH)2,D错误。

首先要明确工业上是采用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实验室是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比较: 名 称 化学式 俗 名 色 态 水溶性 主 要 性 质 盐 硫酸铝 (OH)3 主要用途 制玻璃,制皂,造纸,纺织 发酵粉,制药,灭火剂 氯化钙 Ca2+ + CO32- = CaCO3 ↓ 2Al3+ + 3CO32-=3CO2 ↑+Al与碱反应 Ca2+ + CO32- = CaCO3 ↓ Ca(OH)2 与H反应 慢 Ca(OH)2过量 Ca2+ + OH- + HCO3- = CaCO3 ↓+ H2O Ca(OH)2少量 Ca2+ +2 OH-+2HCO3-=CaCO3↓+2H2O+ CO32- 不反应 Al3+ +3HCO3-=Al(OH)3↓+ 3CO2↑ 快 +碳酸钠 Na2CO3 纯碱、苏打 白色固体粉末 易溶 不稳定 稳定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细小白色晶体 易溶,但比碳酸钠小 热稳定性 CO32- + H + = CO2↑ + H2O H+ + HCO3- = CO2 ↑+ H2O 相互转化

1、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

典例1(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一模考试)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碱性:LiOH【解析】A. 因金属性:LiNaHCO3,B项错误。

C. 因非金属性:P>Si,所以热稳定性:PH3>SiH4,C项错误;D. C2H5OH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而C2H5SH分子之间只存在范德华力,因此沸点:C2H5OH>C2H5SH,D项错误。 2、考查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典例2(天津市河东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下列过程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A.加热NH4Cl固体 C.向FeSO4溶液中通入NO2 【答案】D

【解析】A.加热NH4Cl固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在试管口处重新生成固体氯化铵,有明显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B.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有明显现象,B不符合题意;C.向FeSO4溶液中通入NO2,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Fe2+为Fe3+,溶液变为黄色,有明显现象,C不符合题意;D.向稀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发生反应产生NaCl和NaHCO3,无明显现象,D符合题意。

3、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比较

典例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巧妙的实验设计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向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 D.向稀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

A.比较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 B.用装置乙验证SO2具有漂白性

C.用装置丙判断铁钉发生的是析氢腐蚀还是析氧腐蚀 D.用装置丁检验NH4Cl分解产生的气体 【答案】C

【解析】A项、、碳酸氢钠易分解,碳酸钠应放在大试管中,碳酸氢钠放在小试管中,故A错误;B项、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只能验证SO2具有还原性,不能验证SO2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C项、铁钉析氢腐蚀会有氢气生成,使容器中压强增大,铁钉吸氧腐蚀会消耗氧气,使容器中压强减小,故C正确;D项、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得到碱性气体氨气和酸性气体氯化氢,碱石灰吸收氯化氢,氨气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色,五氧化二磷吸收氨气,氯化氢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图中五氧化二磷和碱石灰的位置应对调(或两种试纸的位置应对调),故D错误。 4、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率比较

典例4(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下面有关Na2CO3 与NaHCO3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Na2CO3遇少量酸可转化为NaHCO3 B.在水中的溶解度Na2CO3比NaHCO3大

C.与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时,Na2CO3比NaHCO3剧烈 D.NaHCO3能与NaOH反应,而Na2CO3不能 【答案】C

【解析】A.碳酸钠与少量的酸能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故A正确;B.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气体可得到NaHCO3沉淀,说明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故B正确;C.与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时,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HCO3-+H+═H2O+CO2↑,相同条件下NaHCO3比Na2CO3反应放出气体剧烈,故C错误;D.碳酸氢钠为酸式盐,能够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NaOH=Na2CO3+H2O,而碳酸钠为正盐,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故D正确。 5、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典例5(江西省萍乡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实验操作可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可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B.将NaOH溶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可制备Fe(OH)3胶体

C.用浓盐酸和MnO2反应制备纯净的Cl2,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饱和食盐水 D.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可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答案】D

【解析】A、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应用分液漏斗,故A错误;B、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将几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沸水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液体,NaOH溶液滴加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故B错误;C、制备纯净的Cl2,气体产物先通过饱和食盐水,再通过浓硫酸,故C错误;D、NaH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

Na2CO3+CO2↑+H2O,加热至恒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6、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典例6(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的胶粒带电,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血液透析”和“静电除尘” B.CaO能与SO2反应,可作工业废气脱硫剂

C.NaHCO3能与碱反应,因此食品工业上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D.SO2和湿润的O3都有漂白性,混合后得到漂白性更强的漂白剂 【答案】B

【解析】A、“血液透析”利用胶体粒子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与胶粒带电无关,故A错误 ;B、CaO能与SO2反应生成CaSO3,所以可作工业废气脱硫剂,故B正确;C、NaHCO3受热易分解,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与酸反应也能生成气体,有气体生成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故C错误; D、SO2和湿润的O3都有漂白性,混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硫酸没有漂白性,故D错误。 7、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

典例7(2018年云南省文山州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某小组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实验步骤及记录如下:

Ⅰ.分别向盛有0.5 g Na2CO3固体、0.5 g 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 mL水(20 ℃),搅拌,测量温度为T1; Ⅱ.静置恒温后测量温度为T2;

Ⅲ.分别加入10 mL 密度约为1.1 g·mL-120%的盐酸(20 ℃),搅拌,测量温度T3。 得到下表1的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Na2CO3溶于水显碱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根据试题后的附表判断:步骤Ⅰ中Na2CO3、NaHCO3固体分别是全部溶解还是部分溶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C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NaHCO3固体溶于水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4)甲同学分析上述数据得出: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乙同学认为应该增加一个实验,并补做如下实验:向盛有10 mL水(20 ℃)的烧杯中加入10 mL________,搅拌,测量温度为22.2 ℃。

(5)结合上述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不能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C.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

(6)丙同学为测定一份NaHCO3和Na2CO3混合固体中NaHCO3的纯度,称取m1g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变时,称其质量为m2g,则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附表:溶解度表

.

【答案】CO32-+H2O

HCO3-+OH- Na2CO3和NaHCO3固体都是全部溶解 放热 吸热 密

×100%

HCO3-+OH

mL-120%的盐酸(20 ℃) AC 度约为1.1 g·

【解析】(1)Na2CO3是强碱弱酸盐,由于水解,溶液显碱性,离子方程式为CO32-+H2O

;(2)根据溶解度计算可知步骤Ⅰ中10 mL水(20℃)可分别溶解Na2CO3、NaHCO3固体的质量为2.15g、

0.96g,Na2CO3和NaHCO3固体都是全部溶解;Na2CO3固体溶于水后温度为23.3℃(3)分析表1的数据得出:高于20℃,放热,NaHCO3固体溶于水后温度为18.5℃低于20℃,吸热;(4)为了说明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应验证盐酸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5)A、NaHCO3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A正确;B、可以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B错误;C、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C正确;答案选AC;(6)NaHCO3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则原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碳酸钠或碳酸氢钠质量分数测定

典例8(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某同学为测定Na2CO3固体(含少量NaCl)的纯度,设计如下装置(含试剂)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必须在②③间添加吸收HCl的装置

B.④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气体影响实验的精确度 C.通入空气的作用是保证②中产生的气体完全转移到③中 D.称取样品和③中产生的沉淀的质量即可求算Na2CO3固体的纯度 【答案】A

【解析】A项,氢氧化钡足量,挥发出的HCl先被吸收,不会影响BaCO3沉淀的生成和测定,无需单独添加吸收HCl的装置,故A项错误;B项,碱石灰可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水分,可防止空气中的气体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故B项正确;C项,根据③中沉淀的质量计算碳酸钠的纯度,故需要通入空气,保证②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转移到③中,被充分吸收,减小实验误差,故C项正确;D项,③中产生的沉淀为碳酸钡,③中根据碳酸钡的质量可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②中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的碳酸钠质量,根据称取样品的质量即可求算碳酸钠固体的纯度,故D项正确。 9、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图像分析

典例9向体积均为10 mL、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份NaOH 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CO2,得到溶液甲和乙。向甲、乙两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的盐酸,此时反应生成CO2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

B. 当0盐酸)<10 mL时,甲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2-=HCO3- C. 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CO3、NaOH

D. 向乙溶液中滴加过量盐酸后产生CO2体积的最大值为224 mL 【答案】D

【解析】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NaOH和Na2CO3、Na2CO3、Na2CO3和NaHCO3、NaHCO3四种情况,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时的反应可能为:OH-+H+=H2O和CO32-+H+=HCO3-,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为:HCO3-+H+=H2O+CO2↑;由图中HCl的用量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关系可知,甲溶液中溶质只能为Na2CO3和NaHCO3,乙溶液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则A.根据图象可知,当V(HCl)=50mL时,得到的产物为NaCl,由原子守恒可知:n(NaOH)=n(NaCl)=n(HCl)=0.1mol/L×0.05L=0.005mol,则原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c(NaOH)=0.005mol÷0.01L=0.5mol/L,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0<V(HCl)<10mL时,甲溶液中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2-=HCO3-,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CO3、NaOH,C正确;D.乙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阶段为:HCO3-+H+=H2O+CO2↑,根据消耗了10mL盐酸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1mol/L×0.01L=0.001mol,标况下0.001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22.4L/mol×0.001mol=22.4mL,D错误。 10、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制备

“侯氏制碱法”是我国化工专家候德榜为典例10(山西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A卷)世界制碱工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某实验小组模拟“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及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省略)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时先点燃装置①的酒精灯,过一段时间后再打开装置③中分液漏斗的旋塞 B.装置②的干燥管中可盛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作用是吸收多余的NH3 C.向步骤Ⅰ所得滤液中通入氨气,加入细小的食盐颗粒并降温,可析出NH4Cl D.用装置④加热碳酸氢钠可实现步骤Ⅱ的转化,所得CO2可循环使用 【答案】D

A.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B. 过【解析】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小,所以应该先通入氨气,故不选A;量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所以要进行尾气吸收,2NH3+H2SO4=(NH4)2SO4,故不选B;C.过滤碳酸氢钠晶体后,母液中含有氯化铵,在母液中通入氨气可以增大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浓度,使NH4Cl以晶体

的形式析出,故不选C;D.固体加热不可用烧杯,也实现不了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故选D。

1.(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SB.NH3

C.Cu2(OH)2CO3D.饱和NaCl溶液【答案】D

【解析】A、硫燃烧一步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则转化关系不可以实现,选项A错误;B、氨气一步反应只能得到一氧化氮,不能得到二氧化氮,则转化关系不可以实现,选项B错误;C、钠非常活泼,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氯化钠和氢气,不能置换出铜,则转化关系不可以实现,选项C错误;D、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通入足量氨气,再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晶体、氯化铵,过滤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转化关系可以实现,选项D正确。

2.(福建省南平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侯德榜制碱原理,按下面设计的方案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SO3

H2SO4 NO2

HNO3 CuCl2(aq)NaHCO3(s)

Cu(s)

Na2CO3(s)

A.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食盐水

B.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 C.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作用是防止产生的气体污染空气 D.实验结束后,分离碳酸氢钠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答案】B

【解析】A. 利用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因盐酸易挥发,所以,二氧化碳中常会含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

能与盐酸反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通过碳酸氢钠的溶液是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因此乙装置中盛放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B.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丙装置中的溶液变浑浊,因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故B正确;C. 实验过程中氨气可能有剩余,而稀硫酸能与氨气反应,所以稀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末反应的NH3,氨气极易溶于水,丁装置中倒扣的漏斗主要是防止倒吸,故C错误;D. 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液体,常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操作,故D错误。

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联合考试)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A B C 操作 向饱和Na2CO3 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通入SO2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现象 溶液变浑浊 溶液红色退去 火焰呈黄色 解释或结论 析出了NaHCO3晶体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溶液中有Na+、无K+ AlO2-与HCO3-发生了双水解D 向NaHCO3溶液中滴加NaAlO2溶液 有白色沉淀和气体产生 反应

【答案】A

【解析】A、向饱和Na2CO3中通入足量CO2时,生成NaHCO3,由于NaHCO3溶解度比Na2CO3小,故而有晶体析出,故A正确;B、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SO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可以生成亚硫酸氢钠,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弱酸性,故溶液红色退去,不是利用的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故B

++

错误;C、进行焰色反应时若火焰呈黄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还可能含有K,透过蓝色钴玻璃观

察火焰呈紫色则证明有K,故C错误;D、NaHCO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铝和碳酸钠,没有气体生成,故D错误。

4.(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联合考试)某同学用Na2CO3和NaHCO3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pH(Na2CO3)>pH(NaHCO3) B.实验后两溶液中离子种类完全相同

C.Na2CO3溶液中生成的沉淀比NaHCO3溶液中生成的沉淀多 D.两溶液中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答案】B

A、CO32-、HCO3-水解均显碱性,CO32-的水解程度比HCO3-大,【解析】相同浓度下,所以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故A不符合题意;B、实验后,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恰好反应,生成碳酸钙钙沉淀和氯化钠,其中的离子主要有: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后,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碳酸大部分分解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氯化钙有剩余,溶液中的离子主要有: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碳酸氢根等,故两者的离子种类不相同,故B符合题意;C、加入氯化钙后,左侧试管中只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右侧试管中有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产生,则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CaCl2=CaCO3 +2NaCl+CO2+H2O ,由方程式可知起始CO32-、HCO3-的物质的量相同时,生成的沉淀不一样多,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C项分析可知,两试管中发生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5.(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10月)检测)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观察Na 与H2O 反应的现象 A 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 Na2O2 用棉花包裹,放入充满 CO2 的集气瓶中,棉 证明Na2O2 与 CO2 是放热反应 B C 检验Na2CO3 与 K2CO3 溶液 D

【答案】B

【解析】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去表面煤油,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Na 与H2O 反应的现象,故A错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Na2O2用棉花包裹,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棉花燃烧,说明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导致棉花的温度

观察火焰的颜色 检验NaHCO3 与Na2CO3 溶液 花燃烧说明是放热反应 用小试管分别取少量溶液,然后滴加澄清石灰水 用铂丝分别蘸取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直接 实验 操作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去表面煤油,

达到着火点以上而燃烧,故B正确;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钙,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故C错误;焰色反应时,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钠元素黄光的干扰,否则观察不到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故D错误。

6.(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对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红色固体 B.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C.将过量的NaOH溶液逐滴滴入AlCl3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后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D.将过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稀Na2CO3溶液中,开始几乎不会产生气体,后来出现大量气体。 【答案】D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故A错误;B、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同时有黑色固体颗粒生成,故B错误;C.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Al3++3OH-═Al(OH)3↓、Al(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铝是难溶性白色物质,偏铝酸钠是可溶性物质,所以看到的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最后沉淀溶解,故C错误;D. 将过量的稀盐酸逐滴滴入稀Na2CO3溶液中,首先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没有气体生成,然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D。

7.(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装置 实验目的

实验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A 制取并收集少量氨气 B 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C 采用CCl4萃取I2 D 【答案】A

【解析】A项,将浓硫酸滴入盛有蔗糖的试管中可观察到蔗糖变黑,证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盛溴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橙色褪为无色,说明浓H2SO4与蔗糖作用产生了SO2,浓H2SO4被还原成SO2,证明浓H2SO4H2O=Ca(OH)具有氧化性,A项正确;B项,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可产生NH3,反应方程式为CaO+NH3·

收集试管口使用橡胶塞不能排出空气,同时装置中气压过大使试管破裂,B2+NH3↑,项错误;C项,Na2CO3

比NaHCO3稳定,应将Na2CO3盛放在外试管中,NaHCO3盛放在内试管中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C项错误;D项,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I2,振荡时应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D项错误;答案选A。 8.(上海市吴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第一次调研考试)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为下图所示

(1)侯氏制碱法又称___________,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____________ . (2)写出上述流程中 X 物质的分子式________。

(3)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中,再滴加_________。 (4)请简述与索尔维法相比,侯氏制碱法的优点:____。 (5)如图是在实验室中模拟“氨碱法”制取 NaHCO3 的部分装置。

完成下列填空:

仔细观察两只通气导管内所处的位置,由此推断:

气体 a 为_____,气体 b 为_________;两者的通入次序为_____。 为防止尾气污染,c 中可放入蘸_____溶液的脱脂棉。

(6)气体 a 与 b 均可用如图装置进行制备。 当锥形瓶中固体为生石灰时,分液漏斗中应盛放_________。用该装置制备另一种气体的方法是: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7)反应过程中可以看到装置饱和食盐水中有晶体逐渐析出,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8)反应过程中采用水浴加热,其优势是_____。

水浴温度维持在 42℃左右,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慢,不利于晶体析出;温度过高,_____,也不利于晶体析出。

(9)反应结束后,将热水浴换成冰水浴,冷却 15min 左右再进行过滤,目的是:_________。 (10)得到的 NaHCO3 晶体中会含有少量 NaCl 杂质,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纯度测定:

该试样中 NaHCO3 的质量分数为_____(精确到 0.01)。若称量操作无误,但最终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1.5%,写出可能导致该结果的一种情况:___________。

【答案】联合制碱法做化肥CO2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产生白色沉淀使 NH4Cl 析出,可作氮肥;减少无用的 CaCl2 生成,原料 NaCl 充分利用氨气二氧化碳先通 a 再通 b硫酸浓氨水

CaCO3+2H+=Ca2++CO2↑+H2ONaCl+NH3+CO2+H2O=NaHCO3↓+NH4Cl加热平稳,便于控制温度 产物溶解度高增加碳酸氢钠的析出率,提高产率0.94产物水分未完全蒸干等

【解析】 (1)目前工业制碱方法有二: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题中方法由我们侯德榜所创,称为侯氏制碱法,也称为联合制碱法,反应方程式为NH3+H2O+CO2+NaCl=NH4Cl+NaHCO3↓,得到碳酸氢钠同时得到氯化铵,故副产物为氯化铵,氯化铵可用来制作化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联合制碱法,做化肥。

(2) 在联合制碱法中二氧化碳是反应的原料同时也是反应的副产物,可以循环利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O2 。

(3)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即检验是否含氯离子,可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观察到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有氯化钠存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产生白色沉淀。 (4)索尔维法制碱法缺点:大量CaCl2用途不大,NaCl利用率只有70%,约有30%的NaCl留在母液中;

侯氏制碱法的优点:原料利用率高,副产物能够做化肥,减少无用物质的生成;正确答案:使 NH4Cl 析出,可作氮肥;减少无用的 CaCl2 生成,原料 NaCl 充分利用。

(5)氨气极易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溶解度相对较小,为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则通二氧化碳的导气管伸入液面之下,且先通入氨气,形成碱性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氨气不能排放空气中,用稀硫酸吸收;正确答案:氨气;二氧化碳;先通a再通b;稀硫酸。

(6)图2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制备氨气,可选用向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制取氨气;当锥形瓶中固体为生石灰时,分液漏斗中应盛放浓氨水; 可以向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离子方程式:CaCO3+2H+=Ca2++CO2↑+H2O;正确答案:浓氨水 ;CaCO3+2H+=Ca2++CO2↑+H2O。 (7)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化学方程式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正确答案: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8)水浴加热有利于加热平稳,便于控制温度;水浴温度维持在42℃左右,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慢,不利于晶体析出;温度过高,产物的溶解度大,不利于晶体析出;正确答案:加热平稳,便于控制温度; 产物溶解度高。

(9)碳酸氢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反应结束后,将热水浴换成冰水浴,冷却15min左右再进行过滤,目的是增加碳酸氢钠的析出率,提高产率;正确答案:增加碳酸氢钠的析出率,提高产率。 (10)设样品中NaHCO3、Na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84x+58.5y=8.060,加入盐酸,NaHCO3与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钠,最终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质量5.765g,整个反应过程遵循钠原子的量守恒:x+y=5.765/58.5,解上述两个方程,得到:x=0.09mol,y=0.009mol,所以该试样中 NaHCO3 的质量分数为0.09×84/8.060×100%=94%=0.94;若称量操作无误,但最终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1.5%,说明比实际误差偏大,则可能产物水分未完全蒸;正确答案:0.94;产物水分未完全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