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32 Fe-56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 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54分)
1、灰霾天气可以简洁地描述为是“细粒子气溶胶粒子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事
件”。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关于胶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丁达尔现象可区别溶液和胶体
B.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将胶体分为9种 C.气溶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震荡可制备Fe(OH)3胶体 【答案】D 【解析】
考点:考查胶体的有关性质 2、 下列逻辑关系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液溶胶属于胶体,与胶体是包含关系,A错误;B.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离子反
应,有些不是离子反应,属于交叉关系,B错误;C.钠盐、钾盐有些是碳酸盐,所以钠盐、钾盐与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C错误;D.混合物与电解质、非电解质及单质属于并
列关系,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物质或反应的相互关系的判断的知识。 3、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L二氧化硫所含的氧原子数等于NA B.0.5molH2O所含的电子数为9NA
C.8.0gCu2S和CuO的混合物中含有铜原子数为0.1NA D.300mL2mol·L蔗糖溶液中所含分子数为0.6NA 【答案】C 【解析】
-1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名师点晴】注意明确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
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选项D是易错点,注意溶剂水还含有分子。
4、 3g镁铝合金与100mL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
17.4g,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mol·L【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硫酸盐中硫酸根离子的质量=17.4g—3g=14.4g,物质的
量=14.4g÷96gmol=0.15mol,所以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是0.15mol,其浓度是0.15mol÷0.1L=1.5mol/L,答案选B。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5、 实验室配制1 mol·L的盐酸250mL,下列不需要的仪器是
A.250mL容量瓶 【答案】B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1
-1
B.1.5mol·L
-1
C.2mol·L
-1
D.2.5mol·L
-1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配制1 mol·L的盐酸250mL需要量筒量取浓硫酸,烧杯和玻璃棒稀释浓硫
酸,冷却后转移至容量瓶,定容还需要胶头滴管,不需要托盘天平,答案选B。 考点: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仪器选择 6、 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组合为
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酸性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④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⑤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1
考点:考查氧化物的有关判断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aSO4难溶于水,BaSO4属于非电解质 B.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
C.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和部分氧化物 D.电解质在任何情况下均一定导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硫酸钡能电离出离子,是电解质,A错误;B、CO2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可以
导电,B错误;C、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和部分氧化物,C正确;D、电解质只有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D错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电解质以及物质导电性判断
【名师点晴】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的化合物。非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注意:①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②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
子。③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④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⑤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⑥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⑦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8、在澄清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Cu、OH、SO4 B.Fe、NH4、NO3、Cl C.K、Na、Cl、CO3 D.K、Fe、MnO4、SO4 【答案】B 【解析】
+
+
-2-+
2+
-2-+
2+
-2-3+
-
--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共存正误判断
【名师点晴】掌握离子的性质以及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的根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
情况是:(1)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即生成沉淀,气体,水、弱酸、弱碱等难电离物质);(2)能生成难溶物的离子之间(如:Ca和 SO4;Ag和 SO4);(3)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如:Fe 、H、NO3;S、ClO;S、 Fe等);(4)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 Fe和 SCN).
9、 下列各组中两溶液间的反应,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的是
A.Na2CO3+HCl; K2CO3+HNO3 B.Fe+HCl; Fe+H2SO4
C.BaCl2+Na2SO4;Ba(OH)2+H2SO4 D.NaOH+H2$O4; Ba(OH)2+HC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二者的离子方程式相同,均是CO3+2H=H2O+CO2↑,A正确;B、二者的离子
方程式相同,均是Fe+2H=Fe+H2↑,B正确;C、前者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后者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方程式不同,C错误;D、二者的离子方程式相同,均是OH+H=H2O,
-
+
+
2+
2-
+
3+
-+
-2--2-3+
2+
2-+
2-
D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HCO3+Ca+OH=CaCO3↓+H2O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H+SO4+Ba+OH=BaSO4↓+2H2O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2OH+CO2==CO3+H2O
D.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过量硫酸:2H+SO4+Ba+2OH=BaSO4↓+2H2O 【答案】D 【解析】
+
2-2+
--2-+
2-2+
--2+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名师点睛】离子方程式错误的原因有:离子方程式不符合客观事实:质量不守恒、电荷不
守恒、电子得失总数不守恒、难溶物质和难电离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没有注意反应物的量的问题,在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中,学生往往忽略相对量的影响,命题者往往设置“离子方程式正确,但不符合相对量”的陷阱。突破“陷阱”的方法一是审准“相对量”的多少,二是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该量,没有注意物质之间是否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注意离子配比,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难溶物溶解度的大小,注意隐含因素等。应熟练掌握化学反应规律和重要物质的性质,认真审题,才能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 11、氯仿(CHCl3,非电解质)在空气中能发生缓慢氧化,生成剧毒物质光气(COCl2,非电解
质),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COCl2+2HCl。检验氯仿是否被氧化应选用的试剂是 A.水 B.NaOH溶液 C.酚酞溶液 D.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加入水,HCl溶于水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用来检验是否被氧化,A错误;B.加
入NaOH溶液,没有明显的现象,不能用来检验,B错误;C.HCl溶液呈酸性,加入酚酞溶液无色,不能用来检验,C错误;D.氯仿被氧化时生成HCl,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
溶液生成AgCl白色沉淀,可检验,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氯仿是否变质的实验设计 1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能作还原剂
C.有非金属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D.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解析】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有关判断
13、某国外化学教材有一张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插图。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氧化产物 D.还原产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在反应中A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作还原剂,答案选A。 考点:考查图示方法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的知识。
14、Cu2O是赤铜矿的主要成分,Cu2S是辉铜矿的主要成分。铜的冶炼过程常发生反应:
Cu2S+2Cu2O=6Cu+SO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有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B.每生成0.1mol Cu,转移0.2 mol电子 C.Cu2S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Cu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名师点晴】注意把握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为解答该题的关键,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理解
相关概念。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思路:判价态、找变价、双线桥、分升降、写得失、算电子、定其他。其中“找变价”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特别是反应物中含有同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弄清它们的变化情况。
15、常温下,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①2A+B2=2A+2B ;②16H+10Z+2XO4=2X+5Z2+8H2O;
③2B+Z2=B2+2Z,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Z2+2A=2A+2Z反应可以进行 B.Z元素在②③反应中均被还原
C.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 D.还原性由强到弱顺序是A、B、Z、X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反应2A+B2=2A+2B,可得氧化性是B2>A,2B+Z2=B2+2Z,可得氧化性是
Z2>B2>A,反应Z2+2A=2A+2Z可以进行,A正确;B、Z元素在①中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被氧化,在③中化合价降低,在反应中被还原,B错误;C、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16H+10Z+2XO4=2X+5Z2+8H2O中,氧化性XO4>Z2;反应2A+B2=2A+2B中,氧化性B2>A;反应2B+Z2=B2+2Z中,氧化性Z2>B2,所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4>Z2>B2>A,C正确;D、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反应16H+10Z+2XO4=2X+5Z2+8H2O中,还原性Z>X;反应2A+B2=2A+2B中,还原性A>B;反应2B+Z2=B2+2Z中,还原性B>Z,所以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Z>X,D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判断规律
2+
--2+
2+
3+
-2+
-----+
--2+
-2+
-3+
2+
3+
-3+
--+
--2+
-3+
2+
3+
-2+
3+
-3+
--2+
--2+
-3+
2+
3+
---2+
3+
-+
--2+
16、在含有Cu(NO3)2、Mg(NO3)2和AgNO3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是
A.Mg B.Cu C.Ag D.H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金属性银最弱,则银离子的氧化性最强,所以银离子首先氧化锌,即银首先被置换出,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判断
【名师点晴】明确氧化性强弱顺序以及反应的先后顺序是解答的根据,注意先后规律的应用,
即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时,优先与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发生反应;同理,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时,优先与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反应。 17、在xR+yH+O2=mR+nH2O的离子方程式中,对m和R判断正确的是
A.m=4, R是氧化产物 B.m=2y,R是氧化产物 C.m=2 ,R是还原产物 D.m=y,R是还原产物 【答案】A 【解析】
3+
3+
3+
3+
2+
+
3+
3+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判断
18、把图2的碎纸片补充到图1中,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未配平)。
下列对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IO4作氧化剂
B.若有1 mol Mn参加反应转移5 mol电子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
2+
-
D.配平后Mn、H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3 【答案】D 【解析】
2++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及计算
【名师点晴】该题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从化合
价的角度解答该题。注意守恒法解题的思维流程为:(1)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2)找准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式中粒子的个数)。(3)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即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填空题(包括 19, 20、21、22题,共38分)
19、(6分)现有下列物质①NaCl晶体②干冰③HCl④铜⑤CaCO3固体⑥葡萄糖⑦酒精⑧熔融的
KNO3⑨液氧⑩稀硫酸
(1)、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 (2)、以上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3)、以上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③⑤⑧;(2)②⑥⑦;(3)④⑧⑩。 【解析】
试题分析:(1)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则属于电解质的
是氯化钠、氯化氢、碳酸钙或硝酸钾;
(2)溶于水和在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则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干冰CO2、葡萄糖和酒精;
(3)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的物质可以导电,则可以得到的是金属铜、熔融的硝酸钾
和稀硫酸。
考点: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导电性判断
20、(8分)某固体可能由KNO3、K2SO4、KCl、NaCl、CuCl2和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依
次进行下列五步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将固体加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向上述溶液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将该沉淀滤出,并将沉淀可完全溶于稀HNO3;
③向②的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 (1)、据此,可判断出固体中肯定有______,肯定没有______,可能含有______。 (2)、写出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肯定有Na2CO3,肯定没有CuCl2、K2SO4,可能含有KCl、NaCl、KNO3。
(2)、Ba + CO3=BaCO3↓ BaCO3 + 2H=Ba+ H2O + CO2↑ 【解析】
2+
2-+
2+
考点:考查物质检验
21、(12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KMnO4作为强氧化剂,其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大,在酸性介质中还原产物是Mn,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中还原产物主要是MnO2,试写出KMnO4在酸性条件下将H2O2氧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可用KClO3溶液与Na2SO3溶液在稀H2SO4存在下制得ClO2气体,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强酸性混合稀土溶液中加入H2O2,可以将溶液中Ce氧化成Ce(OH)4沉淀得以分离,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H3PO2的工业制法是将白磷(P4)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PH3气体和Ba(H2PO2)2,后
3+
2+
者再与H2SO4反应。写出白磷与B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1)、2MnO4+5H2O2+6H=2Mn+5O2↑+8H2O
(2)、2ClO3+SO3+2H=2ClO2↑+SO4+H2O (3)、2Ce+H2O2+6H2O=2Ce(OH)4↓+6H
+
-2-+
2-3+
—
+
2+
(4)、2P4+3Ba(OH)2+6H2O=3Ba(H2PO2)2+2PH3↑ 【解析】
(4)白磷(P4)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PH3气体和Ba(H2PO2)2,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反应化学方程式2P4+3Ba(OH)2+6H2O=3Ba(H2PO2)2+2PH3↑。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
【名师点晴】掌握反应中应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情况以及灵活应用电子得失守恒和原子守恒
是解答的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而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或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必然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配平的步骤:(1)标好价:正确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2)列变化: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3)求总数:求元素化合价升高数和降低数的总数,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4)配系数: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5)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即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逐项检查配平的方程式是否正确。
22、(12分)已知某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为测定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所示装置来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碳酸钠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碳酸钠样品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为bg;
④通过分液漏斗滴入6mol·L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为c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Na2CO3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若缺少该步骤,则Na2CO3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CO2与水蒸气进入U形管 (2)、偏高
(3)、将反应产生的CO2全部赶入U形管中;偏低
(4)、保证反应产生的CO2被充分吸收、减小误差 (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0%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则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
的CO2与水蒸气进入U形管;
-1
(2)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由于盐酸易挥发,生成的CO2中含有氯化氢,U形管中碱石灰也吸收氯化氢,导致U形管质量增重增加,从而导致Na2CO3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偏高;
考点:考查碳酸钠含量测定实验设计 三、计算题
23、(需写出计算过程,每小题4分,共8分)
(1)现有CuO和Fe2O3组成的混合物a g,向其中加入2 mol·L的硫酸溶液50mL,恰好完全反应。若将a g该混合物在足量H2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计算冷却后剩余固体质量。
(2)、取一定量的CuO粉末与0.5L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一根50g铁棒插入上述溶液中,至铁棒质量不再变化时,铁棒增重0.24g。并收集到224mL气体(标准状况)。求此CuO粉末的质量。
【答案】(需写出计算过程,每小题4分,共8分)(1)(a-1.6)g (2)m(CuO) =8g 【解析】
试题分析:(1)二者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铁和水,其中氧化物中氧元素转化为H2O,所
以根据硫酸的物质的量可知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0.05L×2mol/L×16g/mol=1.6g。金属氧化物和氢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属和水,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所得金属的质量水ag—1.6g;
(2)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生成的硫酸铜能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附着在铁的表面,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收集到224mL气体(标准状况),所以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01mol,质量为:0.02g,设生成0.02g氢气需要铁的质量为x则有
Fe+H2SO4═FeSO4+H2↑
-1
56 2 x 0.02g 56:x=2:0.02 解得x=0.56g
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0g-0.56g=49.44g,反应后铁棒的质量为50.24g,说明铁与硫酸铜反应时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名师点晴】掌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反应中过量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守恒法、差量法
计算为解答的难点。所谓“差量”就是指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某种物理量之和(始态量)与同一状态下生成物的相同物理量之和(终态量)的差,这种物理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等。运用差量变化的数值有助于快捷准确地建立定量关系,从而排除干扰,迅速解题,甚至于一些因条件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题目也迎刃而解。遇到下列情形,可尝试用“差量法”解题: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时;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密度、物质的量、体积等发生变化时。解题关键:一是明确产生差量的原因,并能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理论上的差值(理论差量)。二是结
合题中的条件求出或表示出实际的差值(实际差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