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共21分,共7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hù) 百舸(gě) 慰藉(jiâ) 强人所难(qiǎng)
B.谤讥(bàng) 寥廓(liáo) 胆怯(qiâ) 浪遏飞舟(â) C.忸怩(nǐ) 丰腴(yú) 戛然而止(gá) 有恃无恐(shì) D.青荇(xíng) 谥号(yì) 挟持(xiã) 怒发冲冠(gu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凄婉 漂泊 褒扬 击浊扬清 B.斑斓 笙萧 抨击 剑拔驽张 C.榆阴 气概 瓦菲 意气风发 D.讴歌 扭扣 寥廓 天伦之乐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读鲁迅的作品,你会随着作品一起愤怒、忧伤、欢喜,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掩卷失笑,叹为观止。 ....
B.当时,解放区的大秧歌、活报剧一类下里巴人的节目,受到城里人极大的欢迎。 ....C.中日双方首脑同时以更加明确清晰的语言表示,解决东海共同开发问题倚马可待,....现在剩下的可能就是技术层面或者事务层面的问题了。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D.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7.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意象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二、文句填空(共20分)
(1) 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
(2)漫江碧透,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竞自由。
(3)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____________。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5)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阅读鉴赏(共37分)
1.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共9分)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2分)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思是“再见”)作结,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9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的现代诗,如果从被称为“象征派”首创的李金发算起,以他发表于1925年2月6日出版的《雨丝》杂志第14期上的《疯妇》和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编入 “新潮丛书”出版的诗集《微雨》为标志,迄今已近80年了。
在20世纪充满坎坷与辛酸的历史夹缝中曲折沉浮的中国现代诗人,不能不面对中国苦难而又多变的现实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诗的这种 “中国” 方式的改造。
首先,中国现代诗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不足的背景下的现代诗创作,大抵是以在中国多难的战争与离乱历史缝隙中所产生的生存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来代替西方现代诗人
在机械文明对人的心灵侵扰、挤逼、异化中所产生的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
其次,在对现代诗的哲学、心理学、美学基础和艺术技巧的某些可操作的层面上,中国的现代诗人不仅引介自西方的哲人和诗人,往往还从博大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经典中找到了可以与之相沟通、融洽、替代的对象,从而从精神内涵到外在形式上,赋予了现代主义的 “中国” 方式。洛夫诗歌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洛夫把西方奠立在尼采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审美方式与东方建立在庄子哲学与禅悟精神基础上的艺术思维方式沟通起来。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展了它的现代视野,也为中国的现代诗创作寻找到它的民族本源。
这种把现代诗的创作引入中国人文传统精神的努力,还表现在相当多的现代诗人都积极地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学中开拓重新诠释与蕴藉现代空间中。他们或者翻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以创造新的意境,或者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给以现代诠释和观照,或者溯游在古代人文环境的历史胜迹中,以抒写现代的感怀。这一趋向,从 “五四” 新诗草创初期即已开始。在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有一个时期,这种被余光中称为“新古典主义” 而在 “命名”上为洛夫坚决反对的艺术趋向,曾经成为许多诗人共同的实验,并以此来扭正屡受 “西化” 的现代诗与中国人文传统的联系。80年代以后的大陆现代诗,在“朦胧诗”的初潮过后,也出现了一股加溯传统的努力,以和当时文坛上的 “寻根” 热潮相呼应。不管如何为中国现代诗发展上这一趋向 “命名”,它都表现了现代诗人重新诠释历史与经典的现代意识的另一侧面,和现代诗人从接受西方的引介到寻回自己人文传统的努力,同时也为现代诗呈现了它在中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70多年前引自西方的最初一声吟唱,到70年代后以 “中国” 方式广泛存在于至今还残留裂痕的国土,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
(摘自《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
(1)中西方现代诗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段分析不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从全文看,“中国现代诗”与“中国现代诗歌”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
B.中国的现代诗应从“象征派”代表李金发创作的《疯妇》算起,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C.中国现代诗人无论是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还是借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在内容上大都赋予它现代的感情与关照,在形式上予以翻用和创新。
D.台湾诗人余光中与大陆诗人洛夫,对现代诗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向、命名有不同见解。
E.中国现代诗人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宽了现代诗的视野,为中国现代诗创作找到了它的民族本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19分)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纷繁的,常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人生世相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
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有删改)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共8分) ①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限4个字)(2分) ②“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__________,“锦绣”“雕刻”指的是____________。(各限4个字以内)(2分)
③“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不离”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本段中原话作答)(4分)
(2)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有哪两个要素。(4分)
要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 要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 (3)阅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出诗的意境的三个特点。(均限10字以内)(3分) 特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特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诗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简单“模仿”人生世相,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取舍、剪裁和创造。
B.诗的意境能让读者忘记喜怒哀乐。 C.诗的意境是穿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D.欣赏者在读诗时,自身的性格和情趣直接影响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E.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
语言表达与运用(12分)
1.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现象,
请找出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4分)
(1)【情景一】某电视台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去,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2)【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另选一物写一组句子。(4分) 小 草 ___________
没有大树挺拔的躯干, 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鲜花馥郁的芳香, ___________________ 山崖上的一抹浅绿, 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你生命的绝响。 ___________________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绪,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以“距离”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距离
岸与岸没多少距离,只要有船 或者飞机,活着翅膀„„ 五洲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 或者索道,或者脚步„„ 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 或者目光,或者肝胆„„ 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