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限时训练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基础 1、2、4 6、7 10、11 中档 3 9 12 稍难 5、8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7·荆门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B.意识形态斗争加剧 C.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解析:随着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美国希望扶植日本对抗苏联,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2.(2017·株洲模拟)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处长乔治·凯南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政策的重点是“确保在世界权力大势中每一个角落和隙缝,它都有一份。但是,如果它发觉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能在哲学上接受它们,自我调适。且我们见不到苏联心理上有任何痕迹,透露这些目标必须在任何特定时间去达成”。乔治·凯南意在说明( )
A.苏联制度是不合法统的 B.对外强硬源自苏联哲学 C.美国遏制苏联的必要性 D.苏联对外在世界有敌意
解析:材料内容未涉及苏联制度,故A项错误;B项内容非材料中乔治·凯南强调的意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乔治·凯南认为苏联意图对外扩张,结合1947年可知乔治·凯南意在提醒美国政府有遏制苏联扩张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对外在世界并非有敌意,而是意图对外扩张,故D项错误。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答案:C
3.(2016·惠州调研)哲学家霍布斯说:“战争,并不只限于战斗行为;事实上,只要战斗意愿明白可知,这段时间都可算作战争。”以下不属于上述第二个“战争”内涵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C.华约组织
B.马歇尔计划 D.朝鲜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第二个“战争”强调不付诸武装进攻,这是冷战的内涵,朝鲜战争是局部的热战,故选D项。
答案:D
4.(2016·广州模拟)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
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解析:材料中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对抗的表现,故A项错误;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是冷战而不是战争和冲突,故B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表明在冷战格局下虽然存在强势和劣势之分,但是基本构成了一种战略制约,故C项正确;美苏全球争霸背景下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6·滨州模拟)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作为补偿,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
A.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B.美国放弃了全球称霸战略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 D.美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欧洲
解析:“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说明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故A项正确;1970年美苏对峙时期,美国并没有放弃全球称霸战略,故B项错误;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1970年美国战略重心仍在亚洲,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6·衡阳模拟)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 )
A.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C.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B.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D.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解析:材料未涉及法国与美苏关系决裂,故A项错误;欧盟成立于1993年,这与题干所示时间“1962年”相距甚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法国的目标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可知法国并未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说明法国极力主张欧洲之间的合作和独立自主,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6·菏泽模拟)下表(数据来源: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时间 与日本的贸易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1950年 +2.4 +2.0 1960年 +2.0 +10.7 1970年 -15.9 -5.8 1973年 -19.4 -17.8 A.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解析: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标志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美国与日本、西欧之间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体现了美国实力的下降,经济多极化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与欧共体性质的转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河南六市模拟)“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任总统)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 )
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 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滞胀”,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的冲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做出争霸战略的收缩,调整亚洲政策,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6·洛阳二模)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与英法不同的态度,原因在于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影响到美国与英法的现实利益,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美英的外交利益,错误;C项是上述现象反映出的问题,错误;D项是上述现象的影响,错误。
答案:A
10.(2016·福建模拟)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
A.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 B.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 C.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 D.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德国反思法西斯战争这有利于改善联邦德国在欧洲的印象,故A项正确。
答案:A
11.(2016·广东模拟)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解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18世纪以来主要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结束,故A项正确。
答案:A
12.(2016·山西模拟)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力量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多种力量的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阿登纳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终于使法德两国消除了历史积怨,两国关系也从“破冰解冻”发展到最终和解。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1963)》
材料三 我们只要看看今日德国,虽然两度沦为战败国,又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今天在欧洲的地位,却远比1945年前军事强权的德国稳固多了。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德国外交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8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今天在欧洲的地位……稳固多了”的主要表现;概述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对欧洲发展的贡献。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有何认识?(1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及外交政策的内容,德国此时进行外交政策的背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考虑,国内来说从政治和经济方面考虑,政治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军国主义的传统,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国际上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产阶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以看由对外侵略扩张到对外谋求和解;第二小问“原因”,实际上就是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从历史、现实、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考虑。第(3)问第一小问“表现”,从经济、政治和外交关系等角度考虑;第二小问“贡献”,主要从德国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作用角度回答;第三小问“认识”,从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时代主题等角度回答。
答案:(1)背景:统一国家,确立君主立宪制,保留军国主义传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垄断资产阶级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2)变化:由对外侵略扩张到对外谋求和解。
原因:吸取历史教训;两极格局下,面临保障自身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发展经济的需要;执政者的战略眼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
(3)表现:经济发达;政治较民主;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贡献:推动了欧洲的联合,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认识: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德国利益。 14.(2016·安康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提炼一个或多个主题,并予以分析。(20分)
解析: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在提炼主题时,要注意把两幅图片放在一起思考;提炼的主题在语言表达上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主题提炼之后,按题目要求要进行分析,分析就是组织史实从背景、过程、影响等角度分别解析主题的活动,要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史实与结论结合的协调。根据图片,可以提炼为二者皆为冷战的产物;具体分析时,结合所学,前者从美苏分别扶持建国、筑墙的起因、筑墙的直接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后者可以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目的、中朝的反击、停战协定的影响等角度分别论述。
答案:主题:柏林墙和“三八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产物。 分析:1949年,在美苏主导下,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为防止东德居民外流,苏联沿东西柏林边沿修建了柏林墙,加剧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欧洲的对峙程度。
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1950年,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朝鲜南方政权发动了内战,以此威胁新中国,由于中国的反击,美国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形成了朝鲜半岛分裂的局面,这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最为激烈的对抗。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