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

来源:画鸵萌宠网
双向细目表

简介

双向细目表( two-way checklist )是一个测量的内容材料维度和行为技能 所构成的表格,它能帮助成就测量工具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 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

双向细目表( Table of specifications )

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关联表。 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该同课程大纲及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 考核 知识内容的选择,要依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范围应覆盖课程的 全部内容,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选择重点内容,时间以中等学生 120 分钟能 答完为限。

制作双向细目表时,试卷中拟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知识点”须按章次进 行编排;双向细目表中考核知识点的个数须与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个数相一致。

双向细目表中的能力层次采用“识记”、 “ 理解”、“ 应用”、“分析”、 “ 综合”、“评价”等作目标分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 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每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 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所以一个考核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 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能力层次。 特点

按照《考试规范》要求,识记、理解类试题须控制在 60%以内,并应尽量 避免单纯考核记忆水平的题目。

试题的题目类型应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和考试目标合理选择,例如填空题、 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 一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搭配应合理,且题型种类数应适中。

在双向细目表中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题型”下面对应的各列中, 应填 写各考核知识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能简单的划“∨”,也不能填写题号和 题目个数

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 ?

一、什么是双向细目表?

简单来说, 双向细目表是测验编制的计划书、 蓝图和命题的依据。 它是以能 力层次和学习内容为两个轴, 分别说明各项测评目标。 建立双向细目表可以帮助 命题者理清能力层次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以确保测验能反映考察的内容, 并能够 真正评量到预期之学习结果。

新课程命题,根据要求制作多项细目表(包括题型、题号、分值、内容标 准、科学探究、能力要求、预估难度、题目来源等) 。

二、试题形成的理论上的要求与过程: 制定细目表——审阅与答辩——提出修正意见、修改细目表——首命题— —调整——形成试题。

由此可以看出, 细目表是命制试题的计划书, 决定了整套试题能否实现预期 目标。

三、命题细目表与教学的关系: 看起来,双(多)向细目表离我们一线教师很远,它是命题组的需要考虑的 事,再具体一些是命题责任人需要考虑的事。 平时出卷时, 几乎也没有老师会去 做一个细目表后再命题。

再深入的思考一下,命题细目标离我们又很近。说“近”的原因之一是:要 用在细目表的规划下制作出的试卷来考察我们的学生, 检测我们的劳动成果, 如 果我们能了解命题细目表的制作过程, 那我们的教学就会更有的放矢。 其二,虽 说我们出卷不做细目表, 但是老师在出题的时候总有计划的, 想考些什么?练些 什么?怎么考 (练)?总不会将数学卷子出上作文, 高中单元测试考初中的内容, 或者是将没学的内容放到单元测试卷中。 出卷人脑子中总有个形, 所以出来的卷 子才不会出格;只是没有正规出题那么细,那么严格。

四、命题细目表的实践——经历命题过程:

想做细目表必须实践, 而实践必须是对教师的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 教师研究、改进教学。

试题卷形成过程: 明确意图(依据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实际、 引导教学为主) ——老师命题——再研意图(提出改进意见稿,大动结构,更换试题)——修 改(教师)——交流再修改(共同修改)——定稿(这样命一套题教师能受到 很大的锻炼,但是比教研员自己命题流程长、耗时多、耗精力大。还要有交流统 一认识的时间。

教师命题特点:快。两天可完成。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试题整体的把握、构 想。没有细目表的约束。

五、构架双向细目表与教学的关系: 研究中考细目表, 是聪明的教师必做的一件事。 考题就是教学导向, 研究出 题细目表,领会命题人意图就尤为重要了。由考题反推

中考命题的双向细目表、 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把握教学的大方向是我们可以做的。

六、如何具体编制细目表: 制定双项细目表是科学规范命题的基础, 是提高试卷效度的重要保证。 要考 查哪些知识,体现什么能力, 用怎样的题型才能达到考查目标都应很好地体现在 细目表上。 制定双项细目表还有利于提高试卷的信度, 能较方便估计知识点的覆 盖面,防止重复考查。

1、提高重要性的认识: 制定双项细目表是科学规范命题的基础, 是提高试卷效度

的重要保证。 要考 查哪些知识,体现什么能力, 用怎样的题型才能达到考查目标都应很好地体现在 细目表上。

2、制定细目表的过程: 制定双项细目表非常复杂的工作, 应通过共同讨论来确定细目表的内

容 ,确定后不宜随便改 变。

(1)覆盖面:重要的知识基本 100% 覆盖,教学的重点应是检测的重点。 (2) 确定难度:

试题难度按 7∶2∶1 的比例设计。

建议:

1、 试图根据中、 高考题反推命题双向 (多项)细目表, 是一个不错的实践。 2、命题制度化。(规定达到的指标,实测检验分析) 3、练习卷的制作责任化。命题人、审题人、使用情况反馈。 4、现成练习册、现成试卷使用说明

物理学科:就某一次单元测试

例:初二备课组集体制定双向细目表——初三备课组教师对双向细目表内容 提问——初二备课组集体答辩——交流确定细目表——初三教师给初二命题 ——初二学生测试——测试抽样统计——反馈——评价试题——试题分析 ——成绩分析——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同理,初二教师为初三命题。

东胜区初中毕业升学模拟试卷 (一 )(数学)双项细目表 合计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应用 题数 分 值 权重 有理数 实数 数 与 式 绝对值 (1,3)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3,3) (17,2) (18 ,3) 代数式 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 数式表示;把具体的值代入给定的 公式 整式与 分式 简单整式的运算;分式化简,求值; 因式分解; (4,3) (2,3) ( 19,4 ) 方程数与 代与数 不等式 函数 (7,3) 方程与方程组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二元一次 方程组 ( 17,1 ) ( 19,4 ) 20 59 50% 不等式(组) 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 8,1 )(11,3 ) 函数 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结合图 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 24 , 4)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性质,确定一次函数解 析式,并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8,2) ( 10,1 ()(24,2 ) 24,3 ) 二次函数

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的 性质;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2,3 ) (26,4 ) 三角函数 角 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 22,7 ) 角平分线的概念 (16, 1) ( 10 , 相交线与平行线 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平行线 的性质 1) (16,1 ) ( 10 , ( 25,3 ) (9,1) ( 26,4 )(16,1 ) ( 25,3 ) ( 23,2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全等三 角形的空间 与图形的 图 形 认识 四边形 三角形 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应 用勾股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1) (5,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等腰梯 形的判定;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心角、弧、 圆周角圆 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 特征;切线的判定 (9,2) (13,3 ) 21 45 37.5% 视图与投影 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 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 (15,3 ) 轴对称 图形与 变换 旋转 相似 图形与 坐标 点与坐标 证明的含义 轴对称的性质 (26,3 ) 旋转(中心对称)作图;旋转的性 质及应用 相似的判定和性质 ( 25,2 ) (23,3 )( 6,3 ) ( 26,1 ) 由点的位置写出坐标 图形与 证明 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 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 23,2 ) ( 25,2 )

扇形统计图 能从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 20,2 ) 加权平均数、数据 的集中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 极差方差 概率的意义和计 概 率 算 加权平均数 (20,3 ) 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判断,并能 表达自己的观点 (20, 2) 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 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利用列举法计 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其解 决实际问题 (14,3 ) ( 21,6 ) 题数 合5 11 14 35 17 67 3 分值 权重 说明:“(2, 3)”中的第一个数表示题号,第二个数表示分数

7 120 100% 计

9% 29% 56% 6% .例如:“(2,3)”表示第二题的分数为 3 分.各题考点分析:

1. 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明确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先规定

其中一个为正,则另一个就用负表示.比较简单

2.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 10n的形式,其中 1≤ |a| 1<0,n 为整数.确定 n 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 a 时,小

1 时, n 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 1 时, n 是负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

数点移动了多少位, n 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

a 的值以及 n 的值.较容易

双向细目表 2011 年贵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卷(数学)双向细目表 认知水平 知识领域 知识点 能力要求 题号 分 难 度 年级 分布 数 系 数 掌 握 灵活运用 了 解 理 解 数与代数 有理数概念 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 念 1 2 3 3 3 3 0.9 0.8 七年级 七年级 √ 数与代数 科学记数法— 表掌握科学记数法的表 示较大的数 示方法 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 率 会正确判断简单物体 或√ 统计与概率 随机事件的概 率 七年级 √ 0.7 七年 级、空间与图形 由三视图判断 几组合体的三视图; 能根何体 据三视图描述基 本几何体或事物原型 4 3 0.8 九 年级 √ 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 众数 勾股定理、 实数 及数轴 理解众数的概念 5 6 3 3 0.8 0.6 八年级 √ 结合勾股定理的应 用,掌握在数轴上表 示实数 八年级 √ 空间与图形 含 30 度角的直 理解和掌握垂线段最 短角三角形; 垂线 的性质和含 30 度 角的段最短 . 直角三角形的的 性质 能根据实际问题作出 函数的图象 7 3 0.7 九年级 √ √ 数与代数 函数的图象 七年级 8 3 0.6 √ 空间与图形 图形镶嵌 理解镶嵌的含义,会 判断正多边形能否作 镶嵌 0.6 9 3 八年级 √ 反比例函数和 一数与代数 次函数的图 象及性质 空间与图形 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 题 0.6 10 3 九年级 √ 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对对顶角、 邻补角 顶角、邻补角 七年级 11 12 13 14 4 4 4 4 0.8 √ 数与代数 一次函数的图 象能根据一次函数的性 质及性质 确定其图像 能用方差判断一组数 据的稳定情况 八年级 0.7 √ √ 统计与概率 方差 八年级 0.8 √ 数与代数 二次函数的图 象能根据二次函数的性 质及性质 九年级 确定其图像 0.7 √ √ 理解和掌握等腰直角 三等腰直角三角 角形的性质,以及 三角空间与图形 形;三角形的面 形面积公式和勾 股定理积;勾股定理 . 的应用,并能 通过面积的计算探索 规律 15 4 0.6 八年级 √ √ 分式的化简求 数与代数 值;分式的定义 及因式分解 扇形统计图; 统计与概 率 条形统计图 会进行简单的分式运 算和求值 16 8 0.6 八年级 √ 能从统计图中获得 信息,并根据结果 作出合17 理的判断和 预测 ① ② ③ ① 3 4 3 5 0.7 √ √ √ 0.7 0.7 八年级 √ √ √ √ 正方形、 等边 三掌握等腰三角形、 等边角形、 等腰 三角三角形、正方 形、平行空间与图 形 形、 平行 线的性线的性质 以及能用全等质以 及全等三角 三角 形的判定方法证明 形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 0.7 18 ② 八年级 5 0.7 九年级 √ ① 统计与概 率 利用频率估 计概率; 列表 会利用频率估计概 率,用列表或画树 状图求事4 0.7 √ 九年级 √ 19 ② 0.6 6 法与树状图 法 件发生的 概率 空间与图形 解直角三角形 能应用三角函数解决 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的 相关知识 切线的性质; 平空间与图 形 行四边形 的性质; 扇形 面积的计算 二元一次方 程数与代数 组及一次 函数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 的空间与图 形性质; 坐标 与图数与代 数 形性质; 矩形的性质 能根据条件解决二 次函数的相关问题 20 ① 1 0 3 3 4 九年级 0.6 √ √ 0.7 0.6 0.5 √ √ √ 数与代数 21 ② ③ 九年级 √ √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 及圆的有关性质进 行圆的有22 关计算 会应用二元一次方 程组及一次函数的 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① 4 ② ① 0.7 0.5 九年级 √ √ √ 6 4 √ 0.7 八年级 √ 23 ② 6 ① 0.3 √ 会确定点的坐标,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 的相关知24 识,进行 分类探究,归纳猜 想,发现规律。 能用一元二次方程 及二4 ② 0.6 八年级 √ √ 九年级 6 ① ② 0.2 √ √ 九年级 √ √ √ √ 4 4 4 0.7 0.5 0.2 数与代数 一元二次方 程和二次函 数 次函数的建模 解决实际问题 √ √ 25 ③ 各题考点分析:

1. 此题主要考查了正负数的意义, 解题关键是理解“正”和“负”的相对性, 明确什么是一 对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 在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 先规定其中一个为正, 则另一个就用负 表示.比较简单 .

2.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 a × 10n的形式,其中 1 ≤ |a|

<10 ,n为整数.确定 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 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 n 的绝对值 与小数点移动

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 1 时, n 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 1 时,n 是 负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

a 的值以及 n 的值.较容易 .

3. 本题考查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 如果一个事件有 n 种可能, 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 其中事件 A

出现 m 种结果,那么事件 A 的概率 P(A)= ,难度适中.

4.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三视图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空间想象能 力方面的考查.比

较简单 .

5. 考查数据的特征——众数的定义,是需要熟记的内容,比较简单 .

6.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运用和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无理数的方法.虽然综合性较强, 但难度不大 . 7.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垂线段最短和含 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等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解答此 题的关键是利用

含 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AB=6 .难度中等 .

8. 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实际问题作出函数图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本题是分段函 数,分情况讨论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难度适中.

9.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平面镶嵌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由平面镶 嵌的知识可知只用

一种正多边形能够铺满地面的是正三角形或正四边形或正六边形.较简 单.

10. 本题通过利用反比例函数及正比例函数图象,考查图象分析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难 度中等 . 11.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及邻补角,关键是先由邻补角求出∠ DCF , 再由平行线的

性质求出∠ A.比较容易 .

12. 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性质,即一次函数 y=kx+b ( k ≠ 0)中,当k>0 时,函数图 象经过一、三象

限,当 b<0 时,(0, b)在 y 轴的负半轴,直线与 y 轴交于负半轴.比较 简单 .

13.

考查数据的特征——方差的定义和意义:数据

x1 ,x2 ,⋯ xn ,其平均数为,

则其方差 S2=[ ( x1 ﹣) 2+ (x2 ﹣) 2+⋯ +(xn ﹣) 2] ;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在其平均数的 左右的

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 .比较简

单.

14.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下, 二次项系数为负, 比较简单 .

15.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解答 此题的关键是

根据△ ABC 是边长为 1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 Rt △ABC 、 Rt △ACD 、Rt△ ADE 的面积,找出规

律.难度中等

16.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分式化到最简,然后代值计算.比较 简单 . 17. 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 读懂统计图, 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 到必要的信息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 扇形统计图 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大小.比较简单 .

18.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是涉及几何证明与计算 的综合题.①较

简单,②难度中等

19. 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以及通过列表法 的判断

能力,注意甲、乙两人每次同时从袋中各随机摸出

(画树状图 )求概率问题,考查学生 1 个球,列出图表是解决问题的

关键.①较简单,②难度中等 .

20. 此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桥面 DC 与地面 AB 之间的距离的方程求解.难度中等

关键是由两个直角三角形得出关于

21. 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三角形的面积问 题等知识.此题

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 二次方程的关系,注意数形结合与方程思想的应用.

22. 本题主要考查了扇形面积的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圆的有关性质、 平行四边形性质及 阴影部分面积

的求法, 综合性较强, 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关键是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 形求解, 正确作出辅助线,

把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梯形 OADE 的面积与扇形 OAE 的面积 的差是解题的关键.①较简单,②难度较大 .

23. 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关键是建模意识,①较简单,②难度较大

24.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矩形的性质, 比较简单, 关键是通过阅读理解、掌握已 知两点求其中

点坐标的方法.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及分类讨论能力,难度较大 .

25. 考查方程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1)根据面积

公式列方程,求出 x 的值.(2)根据面 积公式得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 3)根据面积公

式得到字母系数的二次

函数,然后求出函数的最大值.

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 ?

所谓“双向细目表” ,实际上就是教材内容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其中一 维反映教学的内容,另一维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目前在“学习水平”这一维, 普遍采用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分类,即把学习结果或认知水平分为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评价”六种水平。

为了发挥考题的功能, 贯彻命题的原则,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命题人员 要反复研究大纲和教材, 从而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知识速向脉络, 能力要求与层次。 在此基础上,制定《双向细目表》 。

《双向细目表》 纵向包括该试卷各大题里每小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权 重分为多少;横向则是该知识点的目标层次要求,而该知识是要求学生识记、 理 解、还是要求原理运用,同时还需要预测该知识点对学生考查的难易程度。

《双向细目表》一经确定,整个试卷的雏型便出来了。接着,就是按照《双 向细目表》选取或编制题目了。

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 ?

(1)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 (即列出教学内容要点)

这个过程包括 :①列要点。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来。 然后列出其中重点,通常是把新授的、经过一定训练的内容,作为测验重点。② 定比例,即确定每一类要点应占的分数比例。

( 2)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 (即列出教学目标清单) 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这个过程包括 :

①将能力要求从左到右逐步列出 ,一般情况下, 数学试卷列为四项, 即了解、 理解、掌握、运用。

②参照本次评价目标分配分数。 低年级了解、理解分数比例应高一些,随着 年级升高,运用、掌握的分比例逐步提高。

(3 )将双向设计合计总分 ,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

1、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该同课程大纲及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 考核知识

内容的选择,要依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范围应覆盖课 程的全部内容,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选择重点内容,时间以中等学生 120 分 钟能答完为限。

2、制作双向细目表时,试卷中拟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知识点”须按章 次进行编

排;双向细目表中考核知识点的个数须与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个数相一 致。

3 、双向细目表应按照《考试规范》要求,识记、理解类试题须控制在

以内,并应尽量避免单纯考核记忆水平的题目。

60%

4、试题的题目类型应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和考试目标合理选择,例如填空 题、选择

题、解答题、证明题、综合应用问题等。一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 性试题的搭配应合理,且题型种类数应适中。

5、在双向细目表中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题型”下面对应的各列中, 应填写各

考核知识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能简单的划“∨”,也不能填写题 号和题目个数。

6、“学时比例”是该章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学时数占总授课时数的百分 比。这个

分配的百分比例, 既是教学时间、精力分配的比例, 也是测验试题数量、 考试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教师在制作双向细目表时, 须注意学时比例同教学 大纲学时分配、各章分值小计应相当。

7、命题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制作完成后, 须进行审

核。 审核应重点对细目表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审核: (1 )各级能力层次 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2 )各考核知识点内容及各单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