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秋天》教学设计

来源:画鸵萌宠网


【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秋天》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这个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领略课文的诗化意境,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品味课文的优美语言,积累经典的诗文语句。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欣赏水平有限,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层建瓴的美学探究,只要求对课文作浅近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因此有如下设想:

首先感知课文美情美意。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首先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做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

其次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现在的语言教学目标定为语言的美,或美的语言。而且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诵读。应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感悟优美的文学语言,并通过品味优美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辞手法等,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且内化而形成语感。因此设置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秋天。 再次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课程标准”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 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对“情 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象。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 。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设置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想象秋天。

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诗句品味,学写一首写景或抒情的小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式】 朗读指导 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 诵读法 合作交流法 联想想象法 揣摩品味法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诗文,课文配画情境朗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几幅秋景图 师问:同学们,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季节? 生答:秋季。 师问:你是如何发现的?

生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果实成熟,一片丰收的景象。 师:是的,秋天是层林尽染、绚丽多彩的季节,秋天也是瓜果飘香,粮仓满溢的丰收时节。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去捕捉秋天的神韵,绘写出了秋天迷人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体味那动人的秋魂。(出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代表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

三、合作交流,课堂探究 (一)朗读秋天

2

师范读,生示范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要读好诗的 节奏、重音、语速、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二)感受秋天(整体感知)

1.预习提示上说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体现了农家特色。

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清冽—秋天之景, 暗示这是秋天。 2.这首是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请结合这三幅画各取一个整齐漂亮的名字。 讨论并归纳:(1)农家丰收图(2)霜晨归渔图(3)少女思恋图

3.诗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三)品味秋天(品味语言)

找出诗中优美的语句,朗读、体会、分析感情,体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师提示:品味语言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从词语的运用上,也可以从感官的角度去品味。语言的生动传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师示范: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山谷。——“飘”字用的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山谷的幽深、宁静。 学生合作交流: “饱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肥硕”——绘出了丰收之景。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喜悦、娴静的氛围。 “轻轻”——显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游戏”——运用拟人的手法,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轻松、悠闲的心情。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牧羊女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但她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的热情的笛声,她的心里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写出了牧羊女似喜似羞的情怀。

(四)想象秋天(体会意境)

选取三幅图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你说喜欢的方式(如散文、绘画、音乐等)来表达对画面的理解和体会。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以散文形式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晨曦。露珠从叶间悄然滑落,掉在泥土里,安静地嗅着泥土的清香。

3

露珠的耳边传来了丁丁的伐木的声音,农夫披着蓑衣出来干活了,他们的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受他们的感染,变得复苏而又鲜活起来。稻田里,金黄的稻浪此起彼伏,果园里,瓜果飘香,沁人心脾,农夫割完稻,又来摘果子,背篓里装满了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夕阳西下,余辉伴着收获的农夫慢慢走在乡间小路上,走向自己的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在薄雾笼罩的江面上,渔网在空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轻轻飘落在江面上,平静的江面荡起了阵阵涟漪,随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渔人收网了,水中的鱼和江面乌桕树的叶子一齐被装进了网中。那一个个轻轻移动着的小芦篷,是打渔归来的小舟。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夏天已经走了,但草野里的蟋蟀仍在歌唱,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那曾伴着花香的笛声呢?他走了吗?他跟着夏天走了吗?难道,他只是夏天的精灵,匆匆地在我的生命里飞过?

四、小结

全诗通过描写幽谷、农舍、渔船、牧羊女,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表现秋天景物的诗句呢?(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

2.模仿《春天在哪里呀》的歌词,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一首《秋天在哪里呀》的歌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自做的歌词)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农家的小院里, 这里有稻香呀,这里有瓜果,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麻雀。

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渔夫的小船里, 这里有红叶呀,这里有鱼虾,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麻雀。 嘀哩哩哩哩„„ 秋天在牧羊女的眼睛里。

六、作业

1.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不是喧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课外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写秋的诗。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欣赏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秋韵。

【教学反思】

4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秋天——朗读秋天——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想象秋天——拓展秋天等几个环节,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相结合,从书本走向生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口头表达、写作能力。

附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秋天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喜爱赞美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