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课时练习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3课 青春的证明 第2课时 课时练习

1. 下列同学的行为能体现“止于至善”的有( ) ①王强每天都早到教室一会儿,为同学们开门 ②若琳将雷锋作为榜样,热心帮助他人

③林峰上初中后染上了一些坏习惯,每天跟着“大哥”到处招摇 ④明熙每天都进行自我反省,争取把事情做得更好。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答】止于至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是不辨是非的表现,是坏行为.故选C.

2. 孔子说:“行己有耻”意思是说( ) A.自己走路是可耻的 B.认为自己了不起是可耻的 C.凡是自己做的事都是可耻的

D.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

【解答】“行己有耻”即要有知耻之心、知耻而后勇、树立底线意识、磨砺意志.所以题肢中D选项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是正确的观点;ABC都不是问题的实质,排除. 故选D.

3. 下列关于“止于至善”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③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④是告诫我们,做人要停止做善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答】根据教材知识,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选项①②③的说法正确,故应选择C.选项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告诫我们,做人要不停的做善事,故应排除ABD.故选C.

4. “至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追求。下列同学的表现体现出这一境界的是( )

①李帆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敬老院做志愿服务 ②王梅为班级的发展积极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③赵虎路遇老人跌倒害怕被讹,急忙走开

④孙雨对朋友很真诚,凡是朋友的要求她都一一答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行己有耻意思是说人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之心,以自己的行为不端正为耻辱.因此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所以选项①②同学的表现都符合题意,故应选择A;选项③④同学的表现不是“至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和追求,赵虎应帮助跌倒的老人,孙雨对于朋友的要求要明辨是非,看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故应排除BCD.故选A.

5.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下列语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①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答】本题考查止于至善的要求.根据教材知识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以此分析题肢可知,②③④符合“止于至善”的要求;①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大意是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6.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止于至善”的完美诠释。关于“止于至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至善”追求 B.它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C.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直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不用再审查自己的行为了 D.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解答】本题考查“止于至善”的内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止于至善”指的是 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由此可知,“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故ABD都是正确的表述;C错误,“行己有耻”需

要我们有羞耻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解,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故选C.

7. 《礼记•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是一种( )的精神状态。 A.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C.审查愿望,监督调节

B.向往美好,永不言弃 D.乐于实践,敢于尝试

【解答】该题考查止于至善的内容;依据课本内容,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故B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CD与题意不符;故选B.

8. 自尊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因为( ) A.能够找借口开脱自己,特别善于约束别人 B.不怕任何困难挫折,知道如何利用别人 C.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非常注意尊重别人 D.荣辱观念特别强烈,懂得怎样抬高自己

【解答】自尊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因为自尊的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会注意尊重别人,所以C符合题意;A错误,能够找借口开脱自己,特别善于约束别人是自私的表现;B错误,利用别人是自私自利的表现;D错误,抬高自己体现虚荣. 故选:C

9. 《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揭示的道理是( ) A.在班级和学校里,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培养 B.我们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

C.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好的榜样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D.在班级和学校里,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发展

【解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意思是要向贤人学习,以贤人为榜样,因为好的榜样赋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

10. 骄阳似火的盛夏正午时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突然瘫倒在路旁,行动困难,意识模糊。见此情形,恰巧放学经过的小勇不假思索,全力施救,最终使病情危急的老人得到及时救治。最近同学们纷纷学习小勇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同学们看来 ( )

①好的榜样是激发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②“止于至善”是我们应该有的格调 ③“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 ④应把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答】一位老人突然瘫倒在路旁,行动困难,见此情形,恰巧放学经过的小勇不假思索,全力施救,最终使病情危急的老人得到及时救治.最近同学们纷纷学习小勇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同学们看来好的榜样是激发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止于至善”是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所以 “止于至善”是我们应该有的格调,所以①②符合题意; ③“行己有耻”体现知耻与题干不符;④与题干不符. 故选A

11. “王倩倩同学:老师今天很高兴的告诉你,这段时间里,你在主动积极学习方面表现很优秀,全班替你感到骄傲,一定要加油哦!”重庆市渝中区某小学王倩倩同学得到了写有上述内容的“表扬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说明( ) A.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获得肯定能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B.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就能成为最优秀的同学

C.自尊心强的人就应该凡事都要做得比别人好,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 D.王倩倩的虚荣心太强,总想得到表扬

【解答】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尊的人期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得到集体和社会的赞扬.题干中王倩因为受到老师的表扬,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因而高兴. 故选A.

12.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下列观点理解错误的有( ) A.尊重是相互的,自尊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 B.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C.要受人尊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尊重他人 D.自尊就是得到别人的尊重

【解答】题干中孟子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充分说明了要获得他人尊重,维护自尊,必须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不会赢得他人尊重.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根据题目要求,故选D.

13. 材料一:小明看到同学买了一套名牌运动服十分羡慕,父母收入不高,经济

收入有限,他就向同学借钱买了一套。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小明觉得很有面子,有了自尊。

材料二:中国近代画坛大师徐悲鸿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视艺术为生命,数次去南洋,把全部买画所得捐给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同胞。对于有才之士极力提携,推崇备至,而对抄袭剽窃、欺世盗名之徒则深恶痛疾。 (1)材料一中,小明的做法为自己赢得自尊了吗?为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傲骨”?谈谈你对自尊重要性的理解。

【答案】(1)没有赢得自尊; 这是一种虚荣心,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和光彩. (2)“傲骨”即“自尊”; ①自尊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让生命更精彩;②一个民族有了自尊,就会凝练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4. 材料一:“行己 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从古至今无不例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知止的形象跃然纸上。

材料二:行程40多万千米 、骑坏6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足以绕地球十圈的行医路上,“80后”村医贺星龙留下了许多温暖的故事。他恪守 “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却不收出诊费;付不起药费的人,他从不会拒绝治疗,费用能免则免,多年欠账变成了死账„„2016年7月20日,贺星龙入选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6”十大网络人物。

材料三: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行己有耻”是为人处世的底线,青春的我们应怎样做一个“行己有耻”的人?

(2)向贺星龙学习,“止于至善”,我们应怎么做? (3)“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至少3点)

(4)通过反思,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至少3点) 【答案】(1)

1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2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意识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不做 3更需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2)

1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见贤思齐,在生活中树立榜样 3自我省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

善良、勇敢、坚强,言之有理

(4)言之有理即可.如意志不坚强、畏惧困难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