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工业标准——印制线路板通则

来源:画鸵萌宠网
日本工业标准--印制线路板通则(一)

JIS?? C? 5014-1994??? 龚永林?? 译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为电子设备使用的印制线路板(以下称为印制板)通用要求,相关的有外形等各种尺寸以及由专项标准规定的项目。

另外,本标准中的印制板是指用JIS? C?? 6480中规定的覆铜箔层压板制造的单面、双面及多层印制板。 备注?? 本标准引用的标准如下: JIS? C? 5001电子元件通则 JIS? C? 5012印制线路板试验方法 JIS? C? 5603印制电路术语

JIS? C? 6480印制线路板用覆铜箔层压板通则。 JIS Z 3282 焊锡

2,术语的定义??? 本标准所用主要术语的定义是按JIS C? 5001和JIS? C 5603中规定。

3,等级?? 本标准按印制板的图形精细程度及品质来表示下列等级。而这里的等级适用于对规定的各个项目可以选择必要的等级。具体的等级区分在专项标准中确定。 Ⅰ 级? 常规水平要求的 Ⅱ 高水平要求的 Ⅲ 特高水平要求的 4,设计基准及其允许误差 座标网格尺寸 基本网格

印制板的座标网格是以公制系列为标准,英制系列只限于与以往产品的整体必要时才采用。 基本网格尺寸如下: 公制网格:

英制网格: 辅助网格

必要时采用比的基本网格小的网格尺寸,如下: 公制网格:单位(当需要更小时可用单位) 英制网格:单位

备注:不使用比或更小单位的网格。 基准线、基准孔和基准标记

基准线? 必要时设计基准线,是由不少于2个孔或由图形构成。而基准线应该在网格上,并且希望是在外形线的内侧。 基准孔及准基准孔? 必要时设计基准孔及准基准孔。基准孔是圆孔,准基准孔是与基准孔径(al)相同宽度(al)的特有形状构成。

?

?????????? 图1?? 基准孔及准基准孔

(1)?????? 在采用2个基准孔时孔间距允许误差。图2所示的基准孔孔间距(b)的允许误差,是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2)?????? 基准孔、准基准孔的孔位置允许误差对应于图1中,基准孔的孔位置(a2 、a3)及准基孔的位置(a4)之允许误差,是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3)?????? 基准孔孔径及准基准孔宽度的允许误差,基准孔孔径(al)以及准基准孔宽度(al)之允许误差,是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2? 采用2个基准孔时孔间距允许误差 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

(1)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的形状及尺寸?? 图3所示的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之形状与尺寸列于表1中。 表1? 基准标记及元件位置标记的形状与尺寸

项目 基准标记及元件位置标记 形状 圆形 直径 (2)基准标记直径及元件位置标记直径的允许误差?? 基准标记直径及元件位置标记直径的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3)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的位置允许误差?? 图3所示基准标记和元件位置标记的位置允许误差(CL、CL)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3? 基准标记及元件位置标记(例示)

图4? 整板厚度

图5?? 孔与板边缘的距离 外形尺寸

外形尺寸? 推荐印制板的外形尺寸符合表2所列板面大小的拼合尺寸。 外形尺寸的允许误差? 印制板的外形尺寸允许误差由专项标准规定。 表2?? 板面尺寸???????? 单位:mm 覆铜箔板尺寸 4 1000*1000 1000*1200 500*500 500*600 6 333*500 333*600 500*400 ?????? 表3? 整板厚度尺寸???????? 单位:mm

种类 单面及双面印制板 多层印制板 注:此指印制板的整板厚度,非指覆铜箔板的厚度 整板厚度

整板厚度尺寸? 图4所示整板厚度尺寸(T)推荐值列于表3.

整板厚度 ,,,,,,,,,,, ,,,,,,,,, 覆铜箔板的分割数 8 250*500 500*300 9 333*333 333*400 ? 12 50*400 整板厚度允许误差? ?整板厚度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孔

孔与板边缘的距离? 从孔的内侧面到板边缘的最小距离(d),应大于印制板的板厚(t),如图5所示。同时,必须满足的规定。

孔的位置?? 孔的中心是在座标网格(包括辅助网格)的交点上。图6所示从设计指定的孔座标值到作为原点的基准孔之偏差允许值[e],在专项标准中规定。但是仅导通的孔除外。

图6? 元件孔的孔位置

图7 导体宽度及导体间距

元件孔

(1)元件孔尺寸?? 元件孔的圆孔尺寸推荐值列于表4.

(2)元件孔尺寸的允许误差,圆孔尺寸的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表4?? 圆孔尺寸?? 单位:mm

圆孔的种类 非金属孔化 有金属孔化 导体

标准导体宽度? 图7所示导体宽度推荐值列于表5. 表5? 标准导体宽度???? 单位:mm

标准导体宽度 导体宽度允许误差?? 导体宽度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间距

最小导体间距?? 图7所示导体间最小间距列于表6,包括内层和外层。 ?? 表6? 最小导体间距??? 单位:mm

最小导体间距 ,,,,, ,,,, 直径 ,,,,,, 注:最小导体间距应按使用电压、使用环境、有无涂复而确定。 导体间距的允许误差? 导体间距的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金属化孔孔壁与导体间的间距。? 金属化孔孔壁与导线间距(图8的g)是应以上,或供需双方商定。

t:金属化孔后的印制板厚度??????????? g:金属化孔孔壁与导体间距 d2:金属化孔后的孔径?????????? ????w1:外层连接盘环宽 dl:连接盘直径????????????????????? w2:内层连接盘环宽 f:各导体层的间距?????????? 图8? 多层印制板截面图(示例)

各导体层的间距。图9所示各导体层的间距(f)。图9中(1),(2)是铜箔被粗化的导体层之间最最小间距。必要时间距数值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9? 各类导体层的间距

导体与板边的距离? 导体与板边的距离是以上。

连接盘

标准连接盘尺寸 。元件孔用标准连接盘尺寸(图10的dl)推荐于表7.

图10? 连接盘

d1:连接盘直径????????? d2:孔径????????? w:连接盘的最小环宽 ?? 表7? 标准连接盘尺寸 标准连接盘尺寸 ,,,,,,,, 连接盘的最小环宽。连接盘和孔的偏差而引起的连接盘最小环宽(图10的w),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导体层与层相互间偏差? 图11所示导体层与层相互间偏差(h)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

日本工业标准--印制线路板通则(二)

-- 接上

印制接点(插头)

图11? 导体层与层相互间偏差

印制接点的中心间距允许误差。

图12所示相邻印制接点的中心距(J1)及两端的印制接点中心距(J),其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12?? 印制接点的中心间距

两面印制接点中心的偏差?? 图13所示两面印制接点的中心位置偏差(k),其值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13? 两面印制接点的中心位置偏差

印制接点的端子宽度。图14所示印制接点的端子宽度(w),其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14? 印制接点的端子宽度

印制焊脚

焊脚中心距的允许误差。图15所示印制焊脚中,相邻焊盘的中心距(ml)以及平行位置的两端头焊盘的中心距(M),其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15? 印制焊脚

印制焊脚的宽度。图16所示印制焊脚的盘宽度(W)的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16? 印制焊脚的盘宽

元件位置标记与印制焊脚位置的允许误差。图17所示元件位置标记与最远的一个印制焊脚盘的距离(n),其允许误差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17?? 元件位置标记与印制焊脚的位置允许误差

图18? 导体上局部露出

图19? 连接盘上复盖及污渗

图20? 印制焊脚盘上复盖及污渗

5品质、特性

导体表面? 导体表面不可有起泡、皱纹、裂纹、分层、剥落以及导体边缘的镀层分离,也不可有影响使用的压痕、打痕等。导体表面及金属化孔内不可有影响使用的变色、污染和异物附着。还有,若表面有电镀或涂覆层时,不可有影响使用的基底铜层露出。

除去铜的表面。表面应平滑,不可有起泡、裂纹。

导体间。导体间不可有影响使用的灰尘、裂纹和凹凸不平等。 层压板中的缺陷

白斑(measling)及裂纹(crazing)在导体间或者贯通孔间不可有层压板中间的白斑及裂纹。

层间分层、气泡及层压伤痕。层压板中不可有层间分层、气泡及层压伤痕等。

含有异物。层压板中距离导体以内不可有异物;导体间若有异物,其宽度不可超过导体间距的50%;直径及长度以上的异物在一个面上不可超过3个。 阻焊剂的缺陷

(1)?????? 阻焊剂上不可有影响使用的擦伤、剥落、针孔以及异物的混入。而且导体间不可混入气泡。 (2)?????? 导体局部露出,如图18所示。

(3)?????? 图19所示安装插件的印制板连接盘上,因阻焊剂、标记等偏移而引起有效焊接区变小,这最小环宽(p)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4)?????? 图20所示安装贴片的印制板印制焊脚盘上,有阻焊剂、标记等覆盖或污渗时,其宽度方向(g)、长度方向(S)值由专项标准规定。

标记。标记是指文字、记号等,应能分辨读出。

外形、孔加工。若有沿着外形以及后加工的孔的边缘发生裂缝或分层,不可影响到使用性。这些缺陷的允许量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导体图形

电气完整性。导体图形不可有断路、短路。

导体的缺损。图21所示缺损部分的宽度(W)、长度(1)以及它们的个数,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21? 导体的缺损

导体间的导体残余。图22所示导体间的线留导体(例如突点、残留铜等),其宽度(W)、长度(1)以及它们的个数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22 导体的残余

金属化孔

目视或放大镜观察。由目视或放大镜观察金属化孔的截面、金属化孔与外层连接盘的交界处,及金属化孔与内层连接盘的连接处,不应有有损于连接性能的针孔,电镀空洞等缺陷。另外,若是插入元件引线的支撑孔。不应有有损于焊接性能的缺陷。 金相切片观察。按JIS C5012的(金相切片)进行观察,必须满足以下规定。

(1)?????? 参照图23(1),树脂沾污在垂直金相剖面中其允许量应满足下式:11+12>t 其中,11、12缺损部分以外的侧面有效铜层厚度(μm)。 t:包括缺损部分的整个铜层厚度(μm)。

同时,在水平金相剖面中缺陷的允许量是小于孔周长的25%。

(2)?????? 参照图23(2)-(4),转角裂纹、壁上裂纹、环圈裂纹在垂直金相剖面中的允许值,应满足下式:11+12>t 其中,11、12缺损部分以外的侧面有效铜层厚度(μm)。 t:包括缺损部分的整个铜层厚度(μm)。

图23 金属化孔的缺陷

连接盘。图24所示连接盘的缺损造成面积不完整,有关残余宽度(u)、(v)以及突点(w)的数值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图24? 连接盘

印制焊脚的盘。图25所示,对于完工的盘宽度(x)所允许的缺陷宽度(w)以及长度(1),在专项标准中规定。然而,在一个盘上只可能有一个缺陷,并且不得有损于与元件端子的连接性。

图25? 印制焊脚的盘

印制接点(插头)。图26是电气接插连接的印制接点,图27是印制接点的缺陷。在部位和部位的缺陷允许值由专项标准规定。但是不可有影响接插连接使用的缺陷。

图26? 印制接点的检查部位

图27? 印制接点的缺陷

电镀层

金属化孔中铜镀层。金属化孔孔壁最小镀铜厚度在专项标准中规定,必要时还规定平均电镀层厚度。 印制接点上电镀层。电镀金及电镀镍的最小厚度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锡铅电镀层。在热熔后除蚀刻端面外,导体表面都应被焊锡覆盖。对热熔前的锡铅镀层厚度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焊锡整平(焊锡涂覆)导体表面的必要处都被焊锡覆盖。在没有指定时,焊锡采用JIS Z 3282标准规定的H63A和H60A规格。

特性 。特性规定列于表8-11中。必要的特性值在专项标准中规定。 6标识、包装及保管

对于产品的标识,应表明以下项目。 (1)?????? 产品名称或者编号 (2)?????? 制造者名称或者代号 对于包装的标识应表明以下项目

(1)?????? 品种。表示印制板的常见记号P来表示。 (2)?????? 产品名称或编号。 (3)?????? 包装内数量 (4)?????? 制造年月

(5)?????? 制造者名称或代号。 包装及保管

包装。包装是使产品不受损坏,而且有避免受潮措施。 保管。印制板的保管是必须存放于有防止受潮措施的场所。 表8? 电气特性及试验方法 序号 1 2 项目 导体电阻 耐电流 特性 外层、内层导体、金属化孔,内层连接处等的导体电阻。 外层、内层导体、金属化孔等的允许电流 试验方法(JIS C 5012) 导体电阻 导体的耐电流性 金属化孔的耐电流性 3 耐电压 同一平面层内或层间的导体间的耐电压 表面层耐电压 层间耐电压 4 绝缘电阻 外层、内层、层间等的绝缘电阻 表面层绝缘电阻 内层绝缘电阻 层间绝缘电阻 表9? 机械特性及试验方法

序号 1 2 项目 导体剥离强度 非电镀孔的圆盘拉脱强度 特性 导体从绝缘基板上剥离下来的力 非电镀孔的圆盘从绝缘基板上分离开的力 试验方法(JIS C 5012) 导体剥离强度 非电镀孔的圆盘抗脱强度 3 4 5 6 金属化孔的拉脱强度 印制焊脚盘的拉脱强度 电镀结合力 阻焊剂,标记的结合力 金属化孔镀层从绝缘基板上拉脱掉的力 印制焊脚盘从绝缘基板上分离开的力 电镀层结合力,但悬挂部分镀层除外 阻焊剂,标记的结合力以及硬度 金属化孔镀层抗脱强度 印制焊脚盘抗脱强度 电镀结合力 阻焊剂,标记的结合力 表10? 耐环境性及试验方法 序号 1 2 项目 温度循环 热冲击 特性 温度循环以反映印制板特性的长期稳定性 经受热以反映印制板特性的长期稳定性 试验方法(JIS C 5012) 温度循环 热冲击(低温、高温) 热冲击(浸高温) 3 耐湿性 在一定温度下印制板特性的长期稳定性 耐湿性(温湿度循环) 耐湿性(恒定常态) 表11? 其它特性及试验方法

序号 1 2 3 4 项目 耐燃烧性 耐药品性 可焊性 耐焊接性 特性 印制板要求的耐燃烧性 印制板能耐溶剂及化学品的性能 焊接部位有无针孔、凹陷、结合不良等 焊接受热时的耐热性,在专项标准规定 试验方法(JIS C 5012) 燃烧性 耐溶剂性 可焊性 耐焊接性 阻焊剂和标记的耐热性 5 平整度(弓曲、扭曲) 印制板要求的平整程度 平整度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