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北师大版小学《 统计图的选择》精品教案(word版)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2课时 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 统计图的选择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补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答复。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地看出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答复。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适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课后反思: 单元反思: 3.2 观察的范围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发现,大局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视线,什么是观察的范围,观察的范围会受到观察的高度、角度等因素的影响等,说明了这个年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画视线的方法来确定观察的范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 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4、教学过程 4.1.1新设计 一、情境·引入。

1、播放视频《麦当劳经典广告——婴儿哭笑篇》,让学生观看,激发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为什么广告中的宝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呢

预设:学生可能这样答复:因为他一会儿能看见麦当劳,一会儿又看不见。 (2)为什么小宝宝一会能看见麦当劳,一会又看不见呢

预设:学生可能这样答复:当摇椅摇上的时候宝宝能透过窗户看见麦当劳,而摇下的时候看不见了。

3、谈话引出课题。

师:看来,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会变化的,这节课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观察的范围)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播放《麦当经典广告——婴儿哭笑篇》切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观察的范围〞的学习内容,充分表达了新课引入环节的鼓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二、探究·发现。

谈话:果园里,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有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

1、猜一猜: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地下多少个桃子 预设:学生可能猜3个、4个或5个……

2、画一画:大家猜的结果不一样,究竟小猴子能看见多少个桃子呢请同学们借助学具在答题卡上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地下多少个桃子

3、说一说: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出小猴在A处看到地上的桃子个数的方法。 4、汇报:

预设:可能有的学生用直尺比一比的方法来找,也有的学生可能用画线的方法来找。 5、讨论:

师:不管是用“直尺比的方法〞,还是用“画线的方法〞,这样都是想借助一条线来确定小猴的观察范围。大家画出来的这条线,其实就是小猴观察的一条什么线(板书:视线) 师:有了这条视线的帮助,我们就可以确定小猴子的观察范围。但是,这条视线能随意画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1)(依次出现以下列图1中的两幅图)画视线时有的同学从猴子的嘴巴开始画,也有的同学从头顶开始画,这样画可以吗为什么

小结:视线必须从眼睛开始画,数学上我们把眼睛看作一个点,这个点叫做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2)(依次出现以下列图2中的两幅图)这条视线能画到围墙的上面去吗能画到围墙的下面去吗 6、试一试。

过渡语:通过刚刚的努力,我们发现小猴子能在A处看见落在地上的4个桃子,也就是说小猴子能看见视线右边的桃子,右边的这个区域就看不见。可是充满好奇心的猴子,它想看到更多的桃子,同学们猜猜看小猴子会怎么做(生:继续往上爬)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画一画,小猴子在B处、C处所看到的桃子情况。 (1)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2)总结规律: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次,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结论: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3)追问: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这说明了观察的范围跟什么有关

结论:障碍点不变,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在观察、猜测、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中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并亲身感受到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方法来确定观察的范围,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解释·应用。

过渡语:刚刚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观察的范围跟观察的高度、角度、障碍物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画视线的方法来确定观察的范围。下面我们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课本P81第2题。如图(略),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如位置①),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局部,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局部是如何变化的

(2)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从两次位置观察到的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2、课本P80第1题。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视频播放——《可怕的影子》。 (2)说一说:在哪里见过了影子。 (3)画一画: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4)汇报:你是怎么画的有什么发现

3、课本P81第3题。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在残墙的后面活动,又怕小猫看到,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障碍物的上下,障碍物与观察点的远近决定观察的范围〞的道理。】 四、总结·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初中二年级的学习内容相似图形中的一节内容《测量旗杆的高度》,让有兴趣的学生去查阅。

【设计意图:这样总结,使学生认识到既要学到知识,也要掌握学习方法,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价值。介绍初中相关内容旨在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范围〞还有很多的知识在等待着他们去学习、研究,从而重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题,这无疑又是课改中一个新的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