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李美玲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22期
摘要: 大型自然灾害及公共危机事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是有效预防及降低危害的措施之一。在分析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指挥体系、物资储备、保障平台等方面构建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应急物流;公共危机事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23-020 引言 近几年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2003年SARS传染,2008年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2010年上海静安公寓大火,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都给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其中一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及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所致[1]。反观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危机事件,由于得益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运作,使灾害重建、救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近几年,河北省突发及公共危害事件频发,且河北省地处环渤海湾中段,地理位置特殊(环京津地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责任尤其重大。因此,建立健全河北省应急物流机制尤为重要。 1 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它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也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时间效用,供求关系也要求空间均衡与时间均衡[2]。应急物流主要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及非常规性等特点[3]。
在目前突发事件频发现状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它既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安全,也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为应急管理的成功实施提供物资基础和实现条件,并与现场救援密切相关[4]。
2 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自从国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成立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以来,河北省政府成立了省政府应急办,设置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地级市、区县也相应设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相应各级职能部门也明确了相关责任部门或负责人,形成了以省、市、县政府管理为主,其余职能部门为辅的三级应急平台。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了检测预警、应急处置、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急预演、舆情引导、军地合作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了统一指挥、多级部门联动、上下一致的应急物流管理与指挥体系。
针对河北省应急物流及应急管理,河北省政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3年出台了《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印发《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此后,陆续编制了《河北省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河北省城市道路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2007年编制《“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
为了提高河北省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及应急物流体系整体的运作水平,河北省先后开展大量应急预演活动,包括自然灾害、战备及疫情、生产事故、基础设施能力、大型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如,由各种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的河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演、河北省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演、河北省交通及网络应急预演、渤海海域溢油应急预演等,由各类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开展的预演等。
另外,河北省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从救援资金获取与分配管理、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布局及管理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尽管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仍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应急物流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虽按《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定了省级突发事件的法规,但对具体的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治理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支持机制。如自然灾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群体性安全事件等领域,还没有完善的法规性文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执行,这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损,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的宪法规定。同时,已经颁布的一些单行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各级地方政府(市、县)未出台相应的细化法则。
2.2 应急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河北省应急物流指挥体系虽已形成体系,但仍缺失权威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综合协调性常设专门机构缺失。很多临时设立的应急管理部门如同虚设,如各项委员会、指挥部等专门机构非常设,这不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不利于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复合型、大规模群体突发事件没有专业救灾队伍,存在处理力量的盲区。 2.3 应急物流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调度力度不够,未形成政府、社会、物流企业等组织之间的协同应急物流管理运行机制。一方面预警机制不健全,表现为预警系统只有河北省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预警网络不健全及缺乏社会安全预警机制等。另一方面,河北省虽已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应急物资资源储备仍缺乏,主要集中在特定专业领域,如洪水、地震等。一些战略性物资,如煤炭、石油等未形成完整的储备体系。 2.4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河北省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信息孤岛较为普遍,协同运作性低。河北省利用GPS、GIS、RFID等现代化手段应对突发事件有待完善,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位、多层次的集成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尚未真正建立。同时,信息报告不及时,无法准确掌握和处理危机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石家庄市政府未及时将三鹿集团的信息上报,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2.5 应急物流管理的教育培训不足 河北省一些高等院校虽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部分院校招收物流工程硕士,但学校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错位脱节现象,社会急需的实用型综合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同时,危机培训和教育明显不足,多数政府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缺乏实训;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的危机管理及应对的培训,未形成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的网络体系。在应急救助中,仍是政府主导,未调动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力量。 3 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及保障机制
基于河北省应急物流管理现状,为全面提升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减少国家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需构建河北省应急物流体系并设置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方案。
3.1 河北省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的联合应急指挥体系和机制,见图1。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由河北省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对其进行分级分类,按照分级分类的结果启动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指挥各级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展开应急工作,选择与危机事件类型与级别相对应的实体(政府、军队、警察、物流企业、医务、消防及社会组织等)综合调度,形成统一、快速、高效的联合应急指挥体系。
3.1.2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救助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军队为重要力量,社会各方参与的联合多元应急体系。一是加强军地物流一体化的应急物流建设,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发挥各自优点,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二是加强区域联合,强化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的联动机制。建立与北京、天津之间的应急合作机制,以实现经验、数据、物资共享,互相救援。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发挥公众、各种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3.1.3 建设应急物流保障平台。应急物流保障平台应包括通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平台和物流技术平台。其中通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信息平台的基础,物流技术平台是实现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应是河北省建设的重点,它主要用于应急系统中信息传播、交流和反馈,灾害处理方案、措施的征集和发布等。
3.1.4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依据“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原则建立地方、军队、市场和家庭等一体化、动态化、扁平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应急物资储备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统为各类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可靠、稳定、足量的救援物资供应源,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是整个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关键。 3.2 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机制
3.2.1 法律保障机制。加强地方立法,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基本原则框架下,完善应急物流相关规章制度、规则条例和标准规范,对实际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如农业保险与巨灾保险的立法,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3.2.2 基础设施保障及运营管理机制。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率和效益。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及保障制度,从而简化作业程序,提高响应速度。 3.2.3 应急物流预警机制。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各个环节,强化预案管理措施,建立社会安全预警机制。
3.2.4 人才培养、危机教育与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人才的培养,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危机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我省应急物流管理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危机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危机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梅,胡志娟.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J].经济论坛, 2010(7):145-147. [2]王来保,胡志华.省级政府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J].物流技术,2010(13):24-27. [3]李萍.我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78-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