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训练学案之二

来源:画鸵萌宠网


作文训练学案之二: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

(2009-10-27 16:20:54)

转载▼

标签:分类:雪泥鸿爪(教学) 杂谈

第一课时选择论据

目标导引

1、 明确论据的类型

2、 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基础导学 基础问题

1. 你知道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吗? 2、 你知道选择论据的要求吗?

1. 阅读下面的例子,你能总结出选择论据应该避免哪些问题吗?

例一、材料:徳国马普学会口前发布新闻公告介绍说:马普学会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合作 设计的两个实验表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智力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而且,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弥补先天智力的缺陷。

有同学立论为“勤能补拙\",并选了这四个论据。大家讨论,他的选择合适吗?

① 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 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而跟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 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 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 我第一个电子学女I■専士韦饪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 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 国赢得了荣誉。

③ 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 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 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例二、以“我们可以不欢迎挫折,但不应该回避挫折,畏惧挫折\"为话题,以“挫折铸造成功” 为屮心,选了下面的论据,大家思考合适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 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例三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 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地 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这是近几年深受大家欢迎的小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 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那么,他在这里讽刺什么呢?

例四、古今屮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Z屮,铸成千古遗恨!秦 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 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 “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漿,身死人手”,多么可叹! 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 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 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押,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 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课堂实练:

假如以“只有懂理又懂文,成为全面发展之才,才能在事业上获得丰硕的成果”为论点,请 在下面的论据中选出最好的,并说明理由。

A、 数学巨匠华罗庚,从小喜欢文学。他写过几百首词,还写过散文和许多通俗、生动的科 普读物。

他19岁,还是个初中毕业生,就写出了有独到见解又颇有文釆的数学论文,引起 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來教授的注意。

B、 李时珍到35岁时,己读了几千种书,其中医药书籍800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 好几个柜

子。

C、 天文学家张衡,是一个极为罕见的通才。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二 京赋》是

汉赋名篇。另外还有23篇赋作传世。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请总结本文论据选择的特点: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 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 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 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鹫,心不在焉而已……

人老了,常易忘记人的姓名。范成大诗:“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僚旧那么 多,有几个能令人长相忆?即使记得他的相貌特徵,他的姓名也早己模糊了,倒是他的绰号 有时可能还记得。

不过也有些事是终身难忘的,白居易所谓“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当然相思的对 象可能因人而异。大概初恋的滋味是永远难忘的,两团爱凑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 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任何人都会珍藏在他和她的记忆里,忘不了,忘不了。“春风得意马蹄 急”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怀,而且惟恐大家不知道。沮丧、窝囊、羞耻、失败的不如意事也 不容易忘,只是捂捂盖盖的不愿意一再的抖露出来。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 于孔子曰「寡人闻忘Z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徙而忘其妻,

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 我的境界。(梁实秋《健忘》有删节)

第二课时学会使用论据

目标导引

1. 了解使用论据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

基础导学 基础问题 1. 你知道论据使用时的要求吗? 2. 你知道怎样分析论据吗?

探究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能总结出使用论据的方法吗?

例一、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 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來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 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 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 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 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 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 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例二、⑴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 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 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 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一一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⑵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 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 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Z途。

——浙江考生《情感与理智》

例三、⑴例如,在论述“环境与成才叩勺关系时,引用了“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Z齐语也……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口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这一论据,随后作阐释分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要他儿子学齐国方言,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生活环境屮的 许多楚国人都在干扰他。这样,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地的方言,还是办不到。可见, 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⑵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竿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吹竽, 本來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 以致落是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⑶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戒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 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

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 重要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佐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 自觉和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

⑷例如《近墨者黑》一文中引用“孟母三迁”这一事例手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哭呢?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 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 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⑸如《说问》中的一段分析:

假如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能名垂千古,“著成信史照尘寰\"?如果白居易不愿 意向老婆婆请教,哪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句?假如达尔文耻于下问, 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呢?

课堂实练:

1.围绕“挫折磨砺人生\"这个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把以下材料作为论据叙述出來。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他的丈夫居里先生因为车祸不幸去世,这给居 里夫人带来了家庭和事业上的双重打击。在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居里夫人虽然内 心万分悲痛,但她以坚强的意志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完 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于是她更加起早贪黑,勤奋工作,经过数千次实验,她终于成功 地制取了金属镭。并且,她放弃了对镭的专利权的申请,将镭的提炼方法无偿公布于世,更 显示出了她高尚的品徳。在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 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2. 在以上文字后补上一段说理的文字:

拓展训练

以《挫折磨砺人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据选择精当丰富,表述富于表现力。

他山之石

写作文要有素材,怎样灵活运用已积累的素材,怎么将一则素材有效用到立意不同的作文中 呢?高考优秀作文为我们做了示范。

以“苏轼”为素材

©2004年全国乙卷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 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Z清风,山间Z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趾而舞的梦。面对 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 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惟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② 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叩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 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 ”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 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 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來?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 下去:“曾儿何时,以为深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瞰夕月,落崖惊风;月镜 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③ 重庆卷话题:口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 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 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 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 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屮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 穿了一个豪放、淡薄、豁达和开朗的苏大学士 --------------- 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苏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④ 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 白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 伴被贬时,同伴己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 胸怀!有这种胸怀

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 的扉页留下光輝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2005年湖北卷感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

苏东坡无疑是一个少有的智者,民生社稷、江山兴废,他牵挂于心,“入”岀沉甸甸的责 任和举措,“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他不会忘记肩头的重任。然而,力不从心时, 他也懂得“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于当“出”,他的睿智甚至常常表 现在这样简洁纯真的话语之中,好一个潇洒豁达的才子。

湖北考生《钓罢归来不系船》

⑥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 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睥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 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 州o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 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 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 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 “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 柳披纱绳,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 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 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站在哪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