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东西方先哲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4

来源:画鸵萌宠网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东西方先哲单元检测 岳麓

版选修4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政”“刑”“免而无耻”“德”“礼”“有耻且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张“德”“礼”。故选A。

【答案】 A

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仁者,爱人”,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A

3.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故选B。A中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错误,排除。C与题干无关,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

4.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记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记杀人,有“杀、弑、歼”等不同表达方式。这被称为“春秋笔法”。这表明( )

A.文字史实总带有主观因素 B.写史者总对战争杀人津津乐道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非实迹史料不能反映历史真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孔子曾整理出《诗》《春秋》等典籍,其思想主要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由历史人物编著的文字史实因个人所处时代及阶级的不同,而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如材料中的描述,故选A。

【答案】 A

5.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封孔子的目的,从根本上是( )

1

A.维护封建统治 B.宣扬儒家思想 C.排斥其他学派 D.倡导孔子的仁政

【解析】 注意从根本方面分析目的,即要从统治者自身统治的巩固方面作答。 【答案】 A

6.下列各项中,符合柏拉图主张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体 B.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是和谐统一的 C.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富强

D.柏拉图学园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解析】 柏拉图对民主政体感到失望而离开雅典去游历;在其理念论里,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是对立而非和谐统一的;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而在阿卡德米学园的门上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答案】 D

7.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柏拉图主张的是( ) A.国家的统治者应由“哲学王”来担任

B.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比雅典的更为优越 C.柏拉图的理念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法律篇》中 D.人的灵魂依次可分为智慧、热情和情欲

【解析】 柏拉图的理念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理想国》中。 【答案】 C

8.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解析】 易错选B。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继承又突破,B项不准确,题意反映的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敢于挑战的个性。

【答案】 A

9.“在正式确定继承人之前,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一次考核,看他是不是接受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真传。结果,柏拉图在考核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掌握得如何时,亚里士多德反而对这种理论提出大胆的批判。”如果给这个历史故事取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题干可判断A最合适;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是智者学派的观点。

【答案】 A 10.《雅典学院》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名作,作者以大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将希腊不同时期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安排在同一座宽阔的大厅。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居于中心位置,是因为( )

A.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 B.他提出的中庸思想符合时代潮流 C.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

D.他与东方巨人孔子并驾齐驱

【解析】 A时间不对;B只阐述了亚里士多德诸多成就中的一点,不能体现其地位;C概括性地说明了亚里士多德所有成就,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1.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他特别指出:“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

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B.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C.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D.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体现的中心议题——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从而判断D是最符合题意的。

【答案】 D

12.下列关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教育家 ②都提倡中庸之道 ③他们的思想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他们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教育家,孔子在古代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并在教育思想上有诸多成就。亚里士多德在古代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并创立了“逍遥学派”,①是正确的。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而远鬼神,并非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某种程度上说接近了唯物主义,故④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1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定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行仁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政治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怎样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5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5分)

【答案】 (1)途径:行“忠恕”之道。影响: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修诗、书,定礼、乐,赞易作春秋。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思想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4.(16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

3

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至上、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8分)

【答案】 (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2)原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5.(16分)阅读下列亚里士多德有关治理国家的三段材料: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人士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在这里,中产者比其他两种人数量要多、力量要大,或者至少比其中任何一种要强,如果这样,中产者的介入就会改变平衡,并防止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占上风。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犹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他认为“法律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分类的执行标准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政体类型和执政主体各是什么?其主张的目的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在治国主张上有何进步。综合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特征是什么。(6分)

【答案】 (1)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利益群体。

(2)政体:共和政体(“立宪”政体);主体:中产阶级;目的:既防止专制,又要避免民主泛滥。

(3)进步:主张以法治国;特征:中庸。 1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4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三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概述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并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9分)

(2)他们传播思想的共同方式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如何评价他们的思想?(7分)

【答案】 (1)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柏拉图主张国家按功能的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差异的原因: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个人的学识和经历。(答任两点即得分)

(2)共同方式:兴办学校,传播思想。孔子兴办私学;柏拉图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兴建吕克昂学园。评价:是一定的历史的产物,有其合理的成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