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的来源、地位与影响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21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1.21№5 2009年1O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0ct.20o9 论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的来源、地位与影响 钱成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文化研究所,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在明清小说批评史上,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八股文理论的借鉴与引用, 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进行了评点。对《金瓶梅》的评点,使其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艺术的集大成者,为 《金瓶梅>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与鉴赏理论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竹坡;《金瓶梅》;小说批评理论;来源;地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1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4X(2009)05—0065—03 《金瓶梅词话》在万历丁巳(1617年)公开问世流 不知淫者自见其为淫耳。”…张竹坡还提出<金瓶梅>破 播之后,经过明末清初的社会检验,到了清康熙三十四 读之法,认为“《金瓶梅》不可零星看。如零星看,便 年(1695年),终于酝酿而成张竹坡评改本《金瓶梅》。 止看其淫处也。故必尽数Et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 一、从张竹坡批《金瓶梅》看张竹坡小说 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凡人谓<金 批评理论的地位 瓶》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看其淫处也。若我看此书,纯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长篇小说创作的昌盛,加之李 是一部史公文字。” 卓吾、金圣叹等人的努力,促使小说批评形成了专论的 据考,《金瓶梅》的刻板发行,在张竹坡之前,只 规模。在为数众多的小说评点著作中,影响最为广泛而 有万历丁巳本与崇祯本,印数也不多;在张竹坡评点之 深远的有明代李卓吾对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的评 后,却出现了几十种刊本。据张道渊<仲兄竹坡传>记 点,叶昼对一百回本《水浒传》的评点,金圣叹对七十 载,康熙三十五年,张竹坡将其评本<金瓶梅》“载之 回本《水浒传》的评点。 金陵”,一时间,远近购求,才名益振,四方名士之来自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金圣叹、毛宗冈等 下者,日访兄以数十计。带有张竹坡评语的《第一奇 人的影响下,年仅二十六岁的张竹坡对《金瓶梅》进行 书》,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金瓶梅=}版本,这不 了评点。其评点文字涉及到小说题材、情节、结构、思 能不说是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功绩。 想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诸多方面,上承金圣叹, 同时,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为中国文学理论 下启脂砚斋,完备了古代小说评点的结构体系,为古代 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完备 小说创作与鉴赏理论增添了新的创造,开启了近代小说 了古代小说评点的理论体系,对古代小说批评理论乃至 批评理论的先声。 小说创作与鉴赏增添了一系列新的创造,对后世影响十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不同于过去儒学评注经 分巨大。在<金瓶梅>研究史上,张竹坡占有重要的一 书的阐发原旨,尽尊原著,而是把作品经过改造后,让 席之地;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张竹坡对后世之影响也 它显出自身的艺术哲理。用时人张潮化名谢颐所写 十分深远,其贡献是不容抹煞的。 《叙》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张批《金瓶梅》本的小说批评 二、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的主要来源 学,就是“异旧手而出之”。在评点中,他还一反传统 自明初以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上行而下效。作 观念,提出《第一奇书非淫书论》,张竹坡申明,“小子 为进身之阶和博取功名仕途的“敲门砖”,八股文备受 非套翻原版,固云我自作我的《金瓶梅》”(《非淫书 士人重视。几乎每个士子,读书识字后必定要接受相当 论》),“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 数量的八股文的训练,到了清初,这种影响更是十分巨 梅》也哉?”(《竹坡闲话>)。他指出:“圣贤著书立言 大。士大夫的这种长期的时文训练,或多或少地养成了 之意,固昭然于千古也。今夫《金瓶》一书,作者亦是 一副八股文的“时文手眼”,这对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 将《褰裳》、《风雨》、《子衿》诸诗细为摹仿耳。夫微言 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而文人知儆,显言之而流俗知俱。不意世人看者,不 对此,郭绍虞先生有过专门的评论:“时文,似乎是 以为惩劝之韦弦,反以为行乐之符节,所以目为淫书, 昌黎所谓‘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者。然而,时文在 收稿日期:2009—05—23 ‘ 作者简介:钱成(1977一).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文化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65 第21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9芷 明代文坛的关系,则我们不能忽略之。正统派的文人本 之以论‘法’叛统派的文人本之以知‘变’。明代的文 人,殆无不与时文发生关系;明代的文学或文学批评, “照应”。又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云: “未出金莲,先出瓶儿;既娶金莲,方出春梅;未娶金 莲,却先娶玉楼;未娶瓶儿,又先出敬济。文字穿插之 妙,不可名言。”此处讲“穿插”。再如第九回中“这郓 哥一手接过银子,自心里想到:这些银子,老爹也够盘 费得三五个月,便陪他打官司也不妨”一句,张竹坡夹 殆也无不直接间接受着时文的影响。” 日本学人横田辉 俊则甚至于认为:“谈到明清文学,如忽略了八股文,便 无法把握住它的真精神。”H ’ 因此,可以不夸张地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 批道:“贼,反衬捉奸。”即是讲“衬托”。 传奇等的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八股文训练及由此而形 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而小说《金瓶梅》的创作和 众所周知,八股文最重结构,讲求结构的完整性, 这对明清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也最大。正如章学诚《文 张竹坡批点的《第一奇书<金瓶梅>》正产生于此时, 其受到八股文法的影响也是有迹可寻的。笔者认为,明 清两代八股文法对张竹坡小说评点艺术的影响,主要应 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批点中借用八股文法的 术语;二是将八股文法,特别是其章法、结构等创作理 论借鉴到小说评点中,成为小说评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谈对八股文法中相关术语的借用。在八股文法理 论中,有“主脑”、“主意”、“起承转合”、“关键”、 “前伏后应”、“衬托”等术语。这些术语在张竹坡批点 《金瓶梅>时多有出现。如在第一回回评中,有这样的 评语:“开讲处几句话头,乃一百回的主意。一部书总不 出此几句,然却是一起四大股,四小结股,临了一结, 齐齐整整一篇文字,段落皆详批本文下。”在第一回 “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一句下,张竹坡有夹批云: “是一部大主意、大结果、大解脱,所以有普净也。 此外,明清八股章法理论不仅影响了小说评点,在 戏剧理论中对八股文法也多有借鉴。如李渔在《闲情偶 记》中标举“结构第一”的原则,并以“立主脑”、“减 头绪”、“密针线”等章法来论述戏剧。这种情况也类似 地存在于张竹坡的小说评点中。我们知道,八股文特别 讲究“立主脑”。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对此多有论 述。他有时运用“主意”等术语来进行批点,如第一回 回评日:“<金刚经》四句,又一部结果的主意也。”有 时则不用术语,仍以第一回回评为例,他说:“开卷一部 大书,乃用一律一绝三成语一谚语尽之,而又入四句偈 作证,则可云《金瓶梅》已告完矣。”此外,八股文也 讲究“减头绪”。正是因为这一点,张竹坡在《批评第 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特别强调:“必须放出眼光 作一回读”,“不可零星看,如零星便只看其淫处也。故 必尽数日之间,一口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 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了。在具体的评点中,这种强调更 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当然,八股文法也相当重视 “密针线”。在小说创作中,“针线细密”实际上包含了 很多方面,如前后照应、闲笔穿插、衬托等等。这些在 张竹坡批点《金瓶梅》时多有涉及。如第五回中有这样 一句:“西门庆道:‘我若负了心,便是武大一般。…张 竹坡有夹批云:“此盖作者于此一篇地狱文字完,特特将 七十九回一照,使看官知报应不爽,色欲无益。觉《水 浒》用武松杀西门,不如用金莲杀之也。”这里讲的是 66 史通义》所言:“时文体卑而法密” 。如“起承转合” 四字,虽是讲八股文层次的连接和转换,但也从另一侧 面鲜明地表现出时文结构布局完整、严密的这一特点。 很明显,“起承转合”四字是就八股文的层次转换而言 的。这在张竹坡的批点中也有借用。如在第一回中有这 样一句:“希大道:‘咱这里无过只两个寺院,僧家便是 永福寺,道家便是玉皇庙。这两个去处,随分去哪里去 罢。”在“这两个去处”后张竹坡批日:“玉皇庙、永福 寺,须记清白,是一部起结也,明明说出全以二处作终 始的柱子,乃俗批伏出。可笑,可笑。”此处的“起结” 即是“起合”。关于“承转”,张竹坡在评点中并未明确 运用,他使用的是与之相关的“曲笔逆笔”、“直笔顺 笔”或者是“人笋”、“脱卸”。如张竹坡云:“读<金 瓶梅》须看其如笋处,如玉皇庙讲笑话,插入打虎;请 子虚,即插入后院紧邻;六回金莲才热,即借嘲骂处, 插入玉楼;借问伯爵连日那里,即插入桂姐。……其所 以不露痕迹处,总之善用曲笔逆笔,不肯另起头绪用直 笔顺笔也。”又云:“读《金瓶》,当看其脱卸处。弟子 看其脱卸处,必能自出手眼,作过节文字也。”关于 “关键”和“前后照应”,其大旨意思相当。刘熙载指 出:“文有关键便紧。有题字之关键,如做此动彼是也; 有文法之关键,如前伏后应是也。”此处的“前伏后应” 相当于张竹坡在评点中反复提到的“照应”。如张竹坡 云:“先是吴神仙,总览其盛;便是黄真人,少扶其衰; 末是普净师,一洗其业,是此书大照应处。”又云:“起 以玉皇庙,终以永福寺,而一回中,已一齐说出,是大 关键处。”这里的“关键”也可以解释为“照应”。可以 明显看出,这些既是直接引自八股文法的术语,又是借 鉴了八股文的章法结构理论。 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也特别重视它为文的笔 法。如在《竹坡闲话》中,他明确指出:“然则,<金 瓶》我又何以批之也哉?我喜其文之洋洋一百回,而千 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闲窗独坐,读 史读诸家文,少暇偶一观之,曰:如此妙文,不为之递 出金针,不几辜负作者千秋苦心哉!……我且将他人炎 凉之书,其所以前后经营者,细细算出,一者可以消我 闷怀,二者算出古人之书,亦可算我又经营一书,我虽 未有所作,而我所以持往作书之法,不尽备于是乎。”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一书,固然是 钱成:论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的来源、地位与影响 为了消遣闷怀,但更主要的还是在于批点出《金瓶梅》 子书法》,已经在实际上形成了专论的规模,而张竹坡评 一书的文理之妙,即所谓的“递出金针”。 改《金瓶梅》时上承金圣叹对小说美学的理论问题作专 如前所言,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非常重视 题的论述,写了九篇专论,才全面奠定了明清小说创作 结构章法的分析。他认为,《金瓶梅》一书的结构十分 与鉴赏的美学体系。 谨严,可用“冷热”二字来概括。在第七回回评中,张 此外,张竹坡的评点文字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题材、 竹坡指出:“一部《金瓶梅》,总是‘冷热’二字。”又 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 第五十回回评云:“前五十回渐渐热起来,此后五十回又 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完备 渐渐冷将去”。正是“上半截热,下半截冷”(《批评第 了古代小说评点的结构体系,为小说鉴赏的美学理论增 一奇书(金瓶梅)读法》)。 添了新的元素,开创了近代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论之先河。 另外,八股文法中还讲求对锁章法。刘熙载指出: 他根据八股文写作须立“主脑”、“主意”的文法,提出 “文之有出对比共七法,曰: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徊一 小说创作应注重文学典型塑造的理论,对<红楼梦>、 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柱分两义, 《醒世姻缘传》以及晚清谴责小说的人物塑造,特别是 总须使单看一比则偏,合看两比则全。若单看已全,则 对近代张恨水、林语堂等人的长篇小说创作有相当大的 合看为赘矣” 。这里论述的就是八股文法中的出比对 影响。他对<金瓶梅>小说中意象、细节、人物甚至情 锁。张竹坡对此也多有评论。如他在《批评第一奇书 节段落的迭用反复这一写法的批点,大大地丰富了近现 (金瓶梅>读法》中强调:“《金瓶》一百回,到地俱是 代小说批评理论内容,对后世王国维、鲁迅等人的相关 两对章法,合其目为二百件事。……<金瓶》一回两事 研究影响甚大。 作对,固矣,却又有两回作遥对者,如金莲琵琶,瓶儿 总的说来,张竹坡评点、刊刻了<第一奇书<金瓶 象棋作一对,偷壶偷金作一对等,又不可枚举。” 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竹坡在批 写实成就,总结了<金瓶梅>的艺术经验,给这部巨著 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多有借用,或是化用。可以 以很高的评价,从建立“<金瓶梅>学”来看,他是第 说,无论是讲结构,还是谈章法,在张竹坡的评点中我 一人,从树立小说领域创作和评论的一体性来看,他超 们都可以找到这种“时文手眼”留下的痕迹。因此,笔 越了金圣叹,对中国小说特别是小说批评理论的发展作 者认为,明清八股文法,应是张竹坡小说评点理论的主 出了卓越贡献。 要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三、张竹坡小说批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1]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张竹坡批评第一 当然,张竹坡的评点艺术远不止八股文法,他在借 奇书<金瓶梅> [M].北京t北京大学出版社, 鉴八股文法理论的同时,也多有创新与发挥。我们知道, 1985. 开启小说批评之风的要推南宋刘辰翁,他对《世说新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 语》的评点,可以与小说原文相得益彰。明末许白昌在 出版社,1979:421—422. <樗斋漫山遍野录>中对此极为推崇。但是,刘辰翁仅 [3]郭预适.中国文学概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 是就文论文,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多角度的理论规模。 版社,1996:68. 明清之际,由于长篇小说创作的昌盛,促使小说批评形 [4]章学诚.文史通义[M].李春伶,校点.沈阳: 成了专论的规模,突破了评点(包括眉批,夹注、回评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6. 等)的传统形式,而且也不能被“序”、“跋”式的批评 [5]徐中玉,萧荣华.刘熙载论艺六种[M].成都: 所框定了,需要对小说美学的理论问题作专题论述。金 巴蜀书社,l990:143. 圣叹为<水浒》分写的四篇“序”以及一篇《读第五才 On the Origin,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Zhang Zhupo’S Criticism Theory QIAN Cheng (Normal School of Taizhou,Taiz.hou225300,Jiangsu,China) Abstract:In the criticism history of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Zhang Zhupo who followed Jin Shengtan,and succeeded Zhi Yanzhai,made comments on the thought and art of“Jin Ping Mei”by borrowing and quoting the the- ory of eight—part essay ̄His comments made him become hte greatest criitcist of hte Mjng nad Qtng Dynasties no- ve1.At the saine time,he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hte wide spread of‘‘Jin Ping Mei’’as well asthe crit- icism and hte connoisseurship theorfs final formation of Chinese cla ̄ical novel,and has a deep effect on the later generatio ̄ Key words:Zhang Zhupo;“Jin Ping Mei”;novel criticism;origin;status—influence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