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姬利梅 (长垣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河南长垣453400) 摘 要: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认识阅读的意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引领他们走进名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名著阅读 阅读意义 阅读方法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通过优秀 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性格 但是,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 快速发展,原本朴实的农村孩子正在逐渐“小皇帝”化。星期天 回家,既没有农活可干,又没有很重的家务需要做。再加上农 村已普及了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很大.导致人 性中本有的“向善、感恩、好学”正渐渐隐形,取而代之的是“懒 惰、攀比、颓废”。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因为 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学生读书少了,读经典的就更少了. 眼中充斥的尽是些流行、时尚的低俗的网游小说,校园恋爱. 穿越,韩剧,等等。英国的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 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 冶心灵。高尔基在《论青年》中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 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 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一个民族的 青少年如果没有名著的熏陶和滋养,就会导致孩子们无知和 粗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更谈不上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实,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读 书,春秋时期的教育先贤孑L子很早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三更灯 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 迟。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在 所不辞。现在的中学生不屑于光顾万卷藏书的图书馆。对充裕 的读书时间和机会视而不见。当我国的青少年迷恋于电视、网 络时,经济极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的中学生却走上了阅读 回归的道路。我们在伦敦、东京的火车站、街头、地铁随处可见 安静读书的人群,而且他们已经不仅限于西方经典的阅读.中 国的《论语》、《资治通鉴》、《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书,西方的 中学生也已经开始涉猎。当下我国的中学生被发达科技创造 出的游戏、虚拟空间占据,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正在啃食我们的 文化精髓,这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掠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 争,两种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颓 废。试想十年后,二十年后,这将是一场什么结局的对决呢?简 直令我们汗颜。 中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力挽狂澜”,让这一 代中学生尽快走上阅读之路,走进名著的海洋,让经典为他们 的人生导航。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 1.阅读经典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苏霍姆 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 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 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 学知识之光给以更光明、更长久的照耀。其实,阅读就是一种 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阅读名著就是读者与智者的对 话。中外名著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及化学等各个学科.各 个领域,大量阅读经典不但拓宽了视野,而且增加了知识积 一《孙子兵法》可以掌握许多军事常识。走进文学作品,学生就能 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 然地就跳出了“井底”,不为无知所困,沐浴在阳光下,如此,增 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深层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2.阅读名著能提升人生境界。阅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如:读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能让我们学会坚强面对困境, 积极想办法就能绝处逢生。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高尔基的《童 年》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正直,教会我们乐观、积极地面对 生活。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灯塔。一线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 极地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经 典作品,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 拥有爱心和温情,尤其是要拜读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 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的文学作品,更能树立学生对 人类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文学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 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纯洁、更善 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性变得更美好。”阅读经 典能使每个人变得更纯洁、更善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浏览。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累了的间隙,茶余饭后 的闲暇之余,都可以培养学生坐下来小看一阵的习惯,每天手 不离书,有闲暇就看,不求每个章节都钻进去,能博览群书也 是一种学习。孙权在对吕蒙劝学时就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诵古典诗文。所谓诵读.就是出声朗读,熟读成诵。如李 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 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积极进取、乐 观豁达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多读多诵。日 积月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3.精读中外名著。好的文章一定要精读,“好书不厌百回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 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的厚度,强化其角色意 识,丰富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读好书,终生受益。 三、培养阅读习惯 1.通过营造氛围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 、淀。如: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了解了诸多海洋知识:读法 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认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读 通.不但在学校设班级书柜.推荐好书.在家里也要给孩子营 造读书的氛围。建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定期做读书交 流,家长读书论坛,等等。 2.举行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 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孩子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 督促或鼓励。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每天课 前朗读一段经典片段:每周召开“同读一部书”论坛;每月举行 本好书推荐会:每学期评出“我说名著”最佳小辩手,等等。 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好动力。 把孩子们带进名著的海洋.比任何说教都动听,比任何行 为都有感染力。一代人灵魂的塑造从这里起步.让名著为孩子 们的人生导航,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导航。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