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文的要素:
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1)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文章要介绍的具体事物或要阐释的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被说明事物的独特之处
(2)说明顺序:
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按时间的顺序从古到今地说明文字的记载历史。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一般用于说明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下定义:——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
(4)打比方:——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
(5)作比较:——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五、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
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示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梦幻视觉“水立方” 》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 不能去掉。“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了“水立方”的“ETFE应用工程”只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汉语言遭遇“喀斯特” 》 :第6段些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
“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这就造成了说明语言的不准确、不严密,所以不能调换。 3、《看云识天气》:“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中“往..往”一词有何表达作用?
“往往”是通常的意思,但也不排除例外,用在这里表现高层云大多数情况下会下雨或者下雪,也有可能不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太空清洁工》 :“(太空垃圾)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他们,立刻就................得遭殃。” ..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垃圾”的危害。
说明文阅读训练
我国为什么洪灾频繁
①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中程度,我们称其为上界面;二是地表对过多的水的蓄、泄、堵的容量和能力大小,我们称之为下垫面或地生态。一旦暴雨骤降落或梅雨连连,降到地表的水超过了蓄水的容量和排水的能力,河、湖有没有足够高和坚固的堤坝保岸拦水,于是河湖横溢,导致洪水泛滥。实际上,上界面(天)和下垫面(地)共同构成了洪涝灾害的成灾机制。即使暴雨倾盆,甚至是百年一遇,只要地面生态好,有足够的蓄、泄和防的能力,也往往可以化险为夷,有惊无险。相反,即使雨量不大,地生态不佳,蓄不下,泄不出,有无良好的堤坝防护,也会“阴沟里翻船”,酿成灾难。
②地生态的优劣取决于人,人在这天地之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灾害专家把灾害定为天、地、人这三大系统不协调的产物,或者说“天灾八九是人祸”是颇有哲理的。
③那么,近年来我国洪涝为什么如此频繁呢?洪涝灾害频繁,既有“天”即大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要说天,地球大气圈进入活跃期,大气环流异常、太阳黑子爆发、热带风暴频发等,够可构成持续的梅雨或特大暴雨,这在目前人们还难以控制。要说人的因素,那是人不恰当地干预了自然,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至今还在吃40年前“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道湖中央”造成的苦果。
④开荒开到山顶上,山成了濯濯童山。一有降雨,水土流失,一滴水也留不住,以太湖流域为例,其周边山地由于滥砍乱伐,不仅山地蓄水功能大减,还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加剧了太湖和通向太湖的河川淤浅。与此同时,湖泊大量缩小或湮没,太湖流域累计围了530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围掉了100平方千米,太湖面积日益减少,蓄水量大减,至少减少10亿立方米。山林、湖泊蓄不了过多的水,大江大河和密如蛛网的小河小溪还是能把盛不下的水泄出去排入大海的。问题是人们除了伐木开荒、围湖造田、连大江大河、小江小溪也不放过:在河流的河漫滩,乃至堂而皇之在河流拦河作坝,侵河成地。太湖原有泄水河道300条,现在只剩下219条,其中具有泄排水功能的仅54条。就连这些河道也大多泄水不畅。
⑤河流泄水不畅,稍有山洪爆发,水位即猛升,湖南的浏阳河,30年一遇的径流,涨起了50年一遇的水位;广西西江流域30年一遇的径流,酿成百年一遇的高水位。
⑥除了地生态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得重视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全球变化、温室效应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⑦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温上升,首先会造成台风明显北移。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频度、强度大为增加,而由其引起的风暴潮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能力。或是摧毁江胡海堤岸,或是携带海水越堤而过。90年代以来,广东湛江、浙江温州就多次因台风、风暴潮酿成重灾。
⑧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上升,还会促使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准面,增加河流泄水入海的难度,加剧了内涝的产生。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气温上升之后,上海临近的东海海面将要上升51厘米,加上上海市地面还在持续沉降,那么上海的内涝也将是不可轻视的一个洪灾隐患。
(选自《好望角》,有删改) 1、本文属于 事理 (类型)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2、文章第④ 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作用:略
3、“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句中“一般”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因为一般表示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删除,则语气绝对,与文意不符,所以不能删除
3、根据文章“天灾八九是人祸”的观点,说说哪些“人祸”导致近年来我国洪灾频繁?
① 滥砍乱伐,水土大量流失,山地蓄水功能大减。
② 围湖造田,侵河成地,湖泊河流面积日益缩减,蓄水量大减。 ③ 拦河作坝,河流泄水不畅,泄洪能力锐减。
④ 人类活动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造成台风明显北移,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频度、强度大为增加,破坏力越来越强;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上升,还会促使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准面,增加河流泄水人海的难度,加剧了内涝的产生。
4、读过课文后,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防止洪灾?
洪灾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大江大河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湖泊淤积,围湖造田,使蓄水量下降,大河的洪峰无法消减,所以常引起洪灾。 洪灾的次要原因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温上升,首先会造成台风明显北移并威力加强; 还会促使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准面,增加河流泄水入海的难度,加剧了内涝的产生。 洪灾的根本原因
人不恰当地干预了自然,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