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
(1)民主原则---公共伦理的首要原则
① 民主的含义:原属于政治学范畴,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一种政治思想范式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意识取向 其二,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肯定所有社会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参与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体制。
② 民主制度:是一种分权和制衡的制度,在理论上要求权力运行公开化,使公众有广泛参与的权利。民主是一种手段,是保障公共权力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政治手段。 ③ 民主原则的基础和功能:
民主的客观基础:是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关系;商品等价交换原则衍生出民主精神,并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由平等意识,政治民主总是经济民主的产儿,经济民主是一切民主的基础。 民主的功能:
A. 激励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发扬民主,就能够调动起公众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反之压抑民主,搞个人或少数独裁,就会损伤和压抑公众的积极性。 B. 凝聚机制,民主形成的统一认识将整个社会凝聚成一个总体,形成整体的合力,个人在整体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反之,民主遭到破坏,势必会在公众中造成离心离德的倾向,并导致整体的分奔离析。
C. 防错和纠错机制。决策的民主化意味着广泛征求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决定。 D. 有效的监督机制。民主赋予了公众对管理者实行监督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是防止管理者官僚主义化的重要保障。
E. 宣泄机制。民主可以让公众充分发表意见,解开思想疙瘩。 ④ 民主原则的实践要求
第一,民主成为伦理精神的一部分,成为行政人员的自觉操守,民主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二,行政行为应维护经济民主,为经济民主的充分实现提供权力保障。第三,公共管理行为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2)公正原则---公共伦理的价值标准
① 公正的含义:亦为“正义”、“公道”,公正在制度安排中首先是证实和证明社会正义的制度性原则。
② 公正的基础与条件 a.社会公正的根本
其一,社会公正最重要的是制度公正。制度公正:以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的人们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是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 制度公正最终要落实到利益分配的公正上。
其二,社会公正就是正义。社会公正或正义就是社会分配的原则及其结果使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各得其所应得”。均衡、相称、不任意为之。
1
ss
公共伦理学复习资料
b.权力与义务:人们生于社会中,一方面是我为人人---付给他人和社会利益,即所谓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人人为我---我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利益,也就是所谓的“索取”。权利和义务相等是公正的基本原则。
③社会公平原则:公正的总原则是权利和义务相等。落实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便具体化为两个一般原则,一是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二是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即机会平等、社会救助(科技扶贫)和共同发展。
具体原则:a.政治平等原则,即人们在享有“政治自由权利”上的平等。
b.经济平等原则,即每个人所享有的经济权利的大小与他所贡献的劳动量相等。 c.机会平等原则,即人人应该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无须竞争,也无须机会。
(3)效率原则---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
①公共管理效率,就是在圆满完成行政机关或公共管理机关的使命与任务以及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投入的工作量与获得的工作效果之比。
②影响效率的因素包括:活动能力、活动工具、活动方式和活动努力。在公共管理中,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因素还涉及政策是否合理和管理是否公平等因素。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制定的公平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政策、制度的合理与科学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不公平,不合理则会导致低效率。
③从制度伦理上讲,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公正加效率。公正与效率是公共伦理要坚持的第一要义,公正加效率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积极朝着“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前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4)功利原则---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
一是最大幸福原则,凡是利益攸关的人们的最大幸福,这种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正确适当的目标,并且是唯一正确适当并为人们普遍欲求的目标。 二是效果原则,行为的结果是道德价值评价的最终依据。
三是共同幸福原则,主张以个人利益和幸福作为人类行为的基础,同时强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协调、共享以及幸福、利益的总量增值。
政府组织伦理的构成和功能 (1)政府组织伦理的构成
① 公共伦理意识:是公共组织及其成员在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 ② 实践伦理:是通过政策或制度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或要求 ③ 角色伦理:是管理者个人所担任的管理角色应有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2)政府组织伦理的功能
① 导向功能:是指政府组织的伦理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政府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对公众活动起到的鼓励或抑制作用。
② 规范功能:是指通过公共伦理规范限定政府组织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政府组
2
ss
公共伦理学复习资料
织管理的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
③ 凝聚功能:是指政府组织及其成员通过遵守公共伦理规范使公民对政府组织产生认同和拥护。
④ 选择功能:是指政府组织按照公共伦理的要求对其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取舍及抉择。
权力滥用的三种制约模式
关于权力滥用的制约,在传统理论中,主要的观点就是制度制约论,而其最著名的则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来源于洛克的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法权和对外权 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权分立与制约学说„„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作为当今政府治理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内部权力的均衡,这主要是通过政府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得以实现,分权体制是实现政府内部权力均衡的前提;
二是政府与公共社会的权力均衡,它主要是通过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实现,选举制和代议制是典型的政治制度安排
以权力制约权力为核心的制约权力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问题,它是国家从政治制度设计上着手来遏制权力通用的模式---权力滥用的政治制度化模式 制度制约权力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1)权力滥用政治制约模式的性质缺陷; 2)权力滥用的政治制约模式的缺陷; 3)滥用的政治制约模式效果的缺陷
权力滥用的社会制约模式
托克维尔---第一个提倡以社会来制约权力的人,主张通过社会法制来进行制衡,防止特权。在他看来,社团是民主国家不可或缺的。他认为,要是人类打算文明下去或走向文明,那就是要使结社的艺术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正比地发展和完善。
达尔提出了多元主义的政治理论。多元主义认为,由于人们的需要以及制度变化,造成了社会利益分化并形成了若干社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不会对民主构成威胁,它们是稳定的结构性来源,是民主的核心体现
政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团体追求政治利益而防止各个团体之间的互相破坏,而这些社会团体在政治生活中,会通过政府官员进行利益交易的过程,造成一种竞争性均衡,从而产生一系列从长远来看总体上对于公民有利的政策 美国“民主之父”杰弗逊把新闻舆论视为“第四种权力”,强调要利用这种权力对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起制约作用,提出报刊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基础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也认为,公众舆论是社会秩序基础上共同公开反思的结果,公众舆论是对社会秩序的自然规律的概括,它没有统治力量,但开明的统治者必定会遵循其中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的权力制约作用,认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没有新闻的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因此应当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
权力滥用的法律制约模式 “只要有社会就会有法”,西方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表达了对法的需要;
3
ss
公共伦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老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及“立木为信”、“削发代首”等典故同样说明了法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
法律来源于人类社会最初的习惯,但它却是和国家同时生成,一开始即被国家赋予了普遍的强制力
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谋” 法治应包括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法律应为“良法”;二是法律应得到公众普遍的服务
防止权力滥用,在具体法治措施上:
首先要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惩治权力滥用的法律体系 其次加强反对权力滥用的司法力度,有令必行,建立相关机构 PS:
(1)权力滥用的政治制度化模式
以权力制约权力为核心的制约权力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问题,它是国家从政治制度设计上着手来遏制权力通用的模式。制度制约权力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① 权力滥用政治制约模式的性质缺陷; ② 权力滥用的政治制约模式的缺陷; ③ 滥用的政治制约模式效果的缺陷 (2)权力滥用的社会制约模式
在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中,社会的潜能是巨大的,社会团体、新闻舆论及政治党派乃至民众都可以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学派都是权力主张社会团体对权力制约的重要性。
(3)权力制约的法律制约模式
法治的要义和精髓就在于以法治权,即公民依据法律的精神和制度来制约政府权力,以实现政治民主化。以制约政治权力的现代法治是与民主政治相伴随前进的。
政治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1)政治权力与道德的同源性
① 道德是政治权力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础,是政治权力顺利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政治权力的产生与存在,归根结底在于服从,而人们对政治权力的服从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政治权力产生与存在的合法性,即符合特定的法律法规;
二是政治权力必须符合特定的社会价值体系或者说与特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相一致,即政治权力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
② 两者共同作用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由图腾崇拜转化而来的宗教及其祭祀仪式逐渐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者所垄断
另一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禁忌所规定的某些内容也逐渐习惯化和内在化,
4
ss
公共伦理学复习资料
人们对图腾禁忌的态度也由原先的畏惧与崇敬逐渐转变为习以为常或者是一种本应履行的义务。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与道德均源于图腾禁忌,具有同源性,政治权力与道德分别以外在强制力和内在的约束性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规范和调解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其实质在于人们的利益性,正是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利益的需要构成了政治权力和道德产生的源泉。因此,政治权力与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人们用以调节和协调相互间利益冲突,实现自身利益要求的手段。 (2)政治权力与道德的差异性
① 首先,在存在方式上,政治权力的存在是以武力和强制为背景或为基础的,道德的存在其原则上不应依靠武力和强制
② 其次,在运作方式上,政治权力更多的是依靠武力和强制,并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特定的规章制度等方式来形成权力等级序列,使各种权力等级之间形成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最终使政治权力得以顺利运作,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或道德主体自我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③ 最后,在作用效果上,政治权力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不可逆性,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作用机制,从作用效果上看有别于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作用效果是一种自愿性与强制性的统一,而且强制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处于主导性地位;而道德的作用效果有别于政治权力,体现在首先道德具有他律性;其次道德的自律性,自律是道德的本质属性。 (3)政治权力与道德的共生性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道德是政治权力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政治权力又是道德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
政治权力与道德在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调节人们社会生活秩序和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道德原则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法则,道德上的善恶是评价政治权力好坏的标准,道德上的至善是政治权力所追求的目标。
政治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同源性、差异性和共生性表明,作为一种外在强制性力量的“硬权力”,其必须与具有内在约束性的“软权力”---道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权力得以合理与合法地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治权力的顺利运作,才能使政治权力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政治权力应有的作用。
5 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