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来源:画鸵萌宠网
城市空间【文章编号】1006-3862(2019)08-0104-07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陈伊乔

510275)

1

刘逸

2,*

(1.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英国剑桥;2.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作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创始人,段义孚先生为人文地理学中人地情感关系的研究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思辨和理论构建,在全球人文地理学界及建筑学界影响深远。当前研究已较为系统梳理和评析了段义孚的研究对人文地理学和环境科学、景观设计乃至建筑学的贡献,但是尚未深入讨论其对城市发展的启示及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应用。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阐释段义孚人文地理学理论中人地情感关系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与城乡规划相关的主要思想,并讨论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段氏的理论能够为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矛盾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为诸多城市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对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城乡建设方式转变、城乡协调机制与城市高品质设计等话题,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关键词】段义孚;城乡规划;人地关系;空间;权力;空间尺度【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思

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认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他人文关怀的形成

[6]

段义孚是一位杰出的当代华裔地理学家,是人

文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人。他通过揭示人地关系中

。国内学者。例如刘

认可段义孚的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价值,以及对人地关系做出的情感解释和理论探讨

[7]

的空间情感,解释了传统到现代各类空间形态的形

成机制和深层内涵,并主张通过人地关系认识人类段义孚发表著作及我们身处的世界。迄今为止,

、26部,《浪漫主义地理学》文章100多篇,代表作有

、《逃避主义》、《支配与喜好》《人文主义地理学》及《恋地情结》等,在谷歌学术中的引用量达五万多

次。国内学者对段义孚的研究大约起步于2000年,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学新流派介绍等层面。在2005年前后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段义孚的人本思想2010年后国内的研究或非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逐渐增加。国内较为系统的研究来自宋秀葵,她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价及影响、当代价值方面对段义孚的情感地理思想进行了体系性与初步理论建构式的研究,她认为段义孚地方空间理论以人为本,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

[2-5]

[1]

《恋地情结》,苏剖析了认为段义孚理论中的规范性与整体性思想能补充当前中国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地理知识和环境的认识的认识的应用较为迟滞

[8]

。但国内对段义孚理论

[7]

本文发现当前对段义孚理论价值的借鉴应用

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地理研究、旅游规划等领域,

而在城乡规划领域尚未出现较为系统的探讨。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梳理段义孚人文地理学中空间的情感逻辑的表述和思辨,继而对当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若干城市议题展开反思,探索如何借助段义孚情感地理理论,改善城乡规划中人地矛盾,提升城市建设质量,为人们缓解城乡矛盾和人地矛盾提供新的方向。

。陆小璇进一步

1

“少数民族旅游地的‘本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41601135)——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土现代性’实践—

*通讯作者:刘逸,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与规划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全球化、区域与旅email:liuyi89@mail.sysu.游发展规划、旅游大数据、旅游价值链,edu.cn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段义孚的研究主要围

绕三个主题:地方的感受性质、强权心理学及文化与想象力。他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互动及人的主观感受,并结合道德、文化、权力等问题,对人性和个人意识进行深层次探讨,以达到对人类

104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陈伊乔等: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城市空间世界终极意义的理解。人地关系从喜爱与恐惧出发,由此产生地方感,空间也因为人的地方感,而成

[9-10]

。“地方”为

识需要受到道德的限定。最后,段义孚将研究上升

《宇宙与炉台》至文化层面,在中辨析了宇宙和炉台的空间隐喻,指出他们各自代表的大小和尺度的空

间,所给予人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进一步指出个人的认识实则是对自己及他人的空间位置的认知,人们需要小尺度的家庭纽带,而地方依恋需要大尺度的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同时,他在《宗教》中对宗教与地方的意义进行审视,指出宗教为人们提供安全感与确定性,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了普遍性

与非地方性[1416]。

至此,段义孚的情感地理理论基本成型。他从恋地情结和恐惧出发,拓展出人对空间的基本情

段义孚指出喜爱与基于对空间和地方的研究,

恐惧是人地关系的两大主导情绪,二者的对立统一是理解人与地理空间辩证关系的基础。在《经验透

、《恋地情结、《无边的恐惧》》》与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逃避主义》这四本著作中,段义孚对喜爱与恐惧这

两种情绪在空间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强调以个人经验作为研究地理学的工具,认为人类是因为与环境进行互动,才对特定的空间产生经验,继而演进为概念。这种经验是我们了解环境基础,是

[10]

。人在不同空间中产生“感受性质”一个地方的

的爱与惧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感和地方

感。比如人们在高大的地标面前产生恐惧的情绪,

感,再借助这两种基本情感类型,来阐释人与家、建筑物、生活环境、乃至宇宙之间的情感关系。段义孚著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揭示了一些过去在建

[17]

筑艺术中曾被认为无法研究的复杂微妙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化中的权力和二战结束之后,

政治表达,这种哲学和社会学思潮逐渐影响了景观“景观”“空间”研究,西方学术界对和的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的倾向,段义孚的思想正是其中之一

[18-19]

因此地标可能会让人产生不亲近的、权威的、震慑

[11]

的地方感。在由人类的地理经验透视出空间感和地方感后,段义孚引进时间的尺度,作为研究地理空间的元素。时间影响人对空间的体验,进而影

响地方感的产生,例如久居更容易产生对地方的依恋(即恋地情结)。

在此基础上,段义孚探索了地方与空间中的个人意识,首先讨论了个人与群体的辩证关系。他在《割裂的世界与自我》中提出,个人意识的提升会导致群体意识的下降,进一步产生疏离感与焦虑感,在空间中则体现为对私密空间需求的提升。其次,段义孚引入了人性的问题,从权力支配、人性本《支配与喜好》质进行剖析。在中,他研究了基于心理情感的地理改造及权力的负面意义。他提出由于人类的强权心理,园林等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的“宠物”,人们应用权力改造空间不为了实用,而是

[1]

他在《人类的为了娱乐、装饰或炫耀。关于人性,

,良善》中提出“人性本空”并认为好的行为对于周

[12]

。例如波普用伦敦肯辛顿花园的局部改造

应证了空间与地方的微妙转换;康拉德逊用段义孚

(有益情感地理理论解释了英国南部的“治疗景观”身心健康的景观)

[20-21]

。景观学界甚至认为,段义

孚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拯救当时景观设计中理性

[18]

主义所带来的人文主义式微的问题。

段义孚的研究与城市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城乡关系的辨析、城市产生机制的探讨、城市地方感的

产生、城市尺度把握、城市强权与城市文化等主题。与城市规划较为相关的主题是恋地情结、逃避主义、城市、乡村、家园及个人意识等(图1)。段义孚的理论善于以人类体验出发,从人对城市的感受等独特角度认识城市。但是如何借助段义孚思想来解释城市研究与规划领域当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当前的城市与城乡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尚未充分关注的话题。当前主要研究段义孚思想的学者有周尚意、宋秀葵等人,他们主要探讨地

但是他们方、空间和恋地情结等内容(表1、表2),的研究尚未针对城市规划领域展开深入探讨。本

文试图从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入手,为我国城乡规划的一些现状和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维度;从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希望为城

105

围环境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而后,段义

孚引入了道德与想象力的视角,在《道德与想象》中指出人们改造自然或建造世界主要依靠想象力,文化是推动城市建设的想象力结晶,但同时想象力也。段义孚认会引发恐惧,甚至制造“人间地狱”为负面的想象力物化了人地关系,无节制的物质追

[3,13]

求导致非必要的公共空间过度建设,这会导致文明

[3]

堕落和生态危机。因此他认为想象力需要道德的指导,地方营造中要注重人性化的建设,个人意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城市空间陈伊乔等: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乡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有效的新思路。

图1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理论内涵与主要著作梳理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1段义孚理论相关主要文献作者分布主要作者

文献数

地理学中的人地情感研究,有三重空间的情感逻辑,对当前城乡规划有着积极的启示:从恋地与逃避的辩证到空间与地方的辩证、从个体空间的权力支配到集体空间的城市征服、从家庭到宇宙的空间尺度延展。情感本身是感性的,非理性的,但是在段义孚眼中,这些非理性的情感会主宰我们去定义、使用、支配甚至摧毁空间。而在当认识到这些基本的情感逻辑之后,我们往往可以解释诸多“不可理喻”的城乡问题。

2.1从恋地与逃避的辩证到空间与地方的辩证段义孚人文地理学中人对空间的情感基础为对地方的喜爱与恐惧,即恋地与逃避。这两大基本

文献数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宋秀葵(山东建筑大学)朱竑(华南师范大学)唐晓峰(北京大学)尹锐(武汉大学)叶超(南京师范大学)张晓鸣(中山大学)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表2

主要文献主题

段义孚主要文献主题关键词分布

文献数

主要文献主题

53

32

22

2

地方空间人文地理学恋地情结地方感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138

场所生态伦理观

32

情绪是我们建立人地情感的基础,也是我们生活环境是否能产生依恋的基础,这对理解城乡空间中地方感的产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恋地情结指人对所在的环境产生情感依附和依恋。空间会由于人对其赋予了情感属性变成“地方”。人可以对地方产生强烈的心理联系和情感纽带。愉悦的空间体验、在某处的美好的回忆和对地方的自豪感等都能让人产生恋地情结。恋地情结的出现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体验或长久的地方归属感,而最容易产生恋地情结的地方是家,家的概念包括微观尺度的一张床到宏观尺度的整

[22]

从小社区、小村个国家或大陆。在城乡规划中,

。庄、小乡镇到特大城市及城市群都可以是“家园”

[22]

66

人地关系经验

22

5文化2

2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空间的情感逻辑

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中有两大类空间情感,

分别是恋地情结和逃避情感,段氏理论所有对地方

和空间、权力、空间感的研究均是建立在这两类情感之上。基于上文阐述,本文认为段义孚人文主义106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陈伊乔等: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城市空间恋地情结对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空间中有可以使人们产生恋地情结的事物,他们能赋予地方惫,因而人们时常需要到开放的空间去寻找平衡。

空间的自由开阔会让喜爱冒险的人产生恋地情结,但是空间的威胁性会让大多数人产生逃避情绪,因而人们又需要回到家园等地方寻求安慰[16]。人们需要不同的体验因而需要地方与空间相结合,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地方和空间合理的布置以满足人们的丰富需求。2.2征服

人类的权力支配则是除了恋地情结和逃避主义外另一个主导人地情感的重要因素,人类基于自己的喜好与恐惧对空间进行改造,小到个体空间的改变如后花园设计,大到对城市和城市群的这些集体空间的征服,这些空间改造建设无不体现了人的

,“强权的心理学”权力。从20世纪80年代起成为段义孚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旨在揭示人类强权心理的本质及其对地理空间和人类文明的负面影

[23]

在先进的文明社会中,人们常响。段义孚认为,

。段义孚定义常滥用自己的权势来改变空间,了更广义的“环境”囊括了动植物、地形地貌、气

[23-24]

积极的情绪并吸引人们的到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

生能够使一个地方成为人们喜爱之地,这一举措可以避免人口的流失、文化商业外迁及因此导致的城市衰退。

恋地情结的反面是逃避主义。人们可以通过改造空间、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物质及精神世界等

[10,13]

。方式逃避自然、自身及所有混沌和不确定性

在段氏理论看来,城市的出现是为了逃避自然最初

从个体空间的权力支配到集体空间的城市

混沌不安的状态,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有秩序的城市

[13]

以远离混乱。曾经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促使人逃离自然,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病的

[13]

出现,人们如今又希望逃回自然中去。人类的想

象力产生了逃避情绪和文化,正是人们对城市这一秩序井然的居住形态的想象促使建立城市以逃避

[13]

段义他们难以掌控的自然。城市存在诸多解释,孚从地方情感视角出发,在心理学层面上较好地解

释了人们最初为何喜爱城市并建立城市。这一空间中的逃避情感也能够解释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中人口由于中心城区混乱拥挤等原因逃离中心,迁入郊区。从逃避主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井然有序和清晰明了可以吸引人们来到城市,但城市失去了这一特质则会驱使人们逃离城市。城市管理者可以利用城市有序的优点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除了城市,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同样需要打造清晰有序的空间以提升乡镇的软实力。

此外,段义孚认为对地方的喜好与恐惧情绪与地方与空间的本质关系是相对应的。在《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中,段义孚辨析了地方和空间两个概念,两者都联系在于经验。人用自身的经验衡量一切,包括空间。段义孚认为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缺乏意义的领域”,空间具有开放性。开放的空间。地方则意味着自由、缺乏保护和具有威胁性“让人感到价值存在之处”,是可以是真实存在的空间,也可以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事物。地方是人

[2,10]

候、人造景观和人类本身等事物。同时他也扩展了

“宠物”的定义,除家养小动物外还涵盖了花园、喷。“宠物”是不平等关系的产物,是泉、仆人等人事物

[24]

因绝对的权力而产生的事物。在《支配与喜好》中,他提出人们操纵自然及玩弄弱者等行为,是人

[24]

我们们在放纵自己的权力和控制欲。在空间中,常见到个体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改造空间的现象,比

如人们因自己的审美而改变园林的种植方式。权力支配不只体现在个体空间中,更体现在集体空间的改造里。人们在拥有了改变自然的能力之后开始尝试征服自然,城市的建立是这种权力支配的实践。人类通过权力改造自然,把城市建设成不同于自然的形态。有些城市依据宗教和神话进行空间布局,有的城市逐渐减少与自然农业的联系。人们开始在冬天和黑夜活动,人们在支配了城市的地上空间后开始操控地下空间。以上城市发展进程,以及在互联网时代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行为

[23-24]

。等均是人类强权的展现

纵观城市规划领域理论和实践当前的演变,我

们生活的情感投射处。房间、家园和故乡可以是地

[10]

方,母亲的怀抱和愉快的体验也可以是地方。宋也是个人身份认同的秀葵认为地方是安稳的象征,

[2]

是为人们所源泉。地方承载了人们的恋地情结,

喜爱依恋的事物。但是长久的安稳地方会使人疲

们无不可以看出强权心理学和长官意志在城市扩

张和发展中的体现,这与段义孚所描绘的现象是一致的。段义孚在他2015年的《回家记》中描绘到,

107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城市空间陈伊乔等: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城市变成了展现个人意志及权力的平台:大城市标新立异的建筑层出不穷,当前建筑物由于工程和材久地待在安稳的地方会使人厌倦,因而人们会追求

开放的空间。空间可以带来兴奋和新奇的体验,但是同时也给人带来不安,所以过度开放会引发恐慌情绪,此时人们则需要回到家等地方寻求安慰。这是微观层面情感空间的逻辑。从权力支配到征服

“强权的心理学”,城市都基于人滥用自己的权力支配空间、玩弄自然,进而征服城市,规划中需要警惕

强权心理。这是中观层面的空间逻辑。最后,不同尺度的空间需要有机地结合,大小两种尺度分别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合理的空间组织可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反之会造成逃避现象。这三个空间逻辑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是可以理解城市产生、城市发展及城市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的。

,料的发展可以被塑造成“令人敬仰的形状”以展现

设计师的狂野设想。一些中小城市狂热地建设摩天大楼,破坏了小镇特色,这些规划设计忽略了人

[25]

建立城市、的地理体验。强权心理从改造自然、

城市发展及城市问题的出现均贯穿始终,且在快速

[25]

城市化阶段愈演愈烈。2.3

从家庭到宇宙的空间尺度延展

空间尺度是城市规划不断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段义孚对空间尺度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割裂的

世界与自我》和《宇宙和炉台》这两本书中。在《割裂的世界与自我》中,段义孚用欧洲房屋自中世纪到19世纪的空间组织变化的案例阐释了自我认知和私密空间之间关系。分隔开的空间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认知,在独处过程中个人意识提升、群体意识淡化。人们逐渐与身处的大环境疏离,更需要小尺度的私密空间

[12]

3段义孚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在《宇宙与炉台》中,段义孚

本文以城乡规划为例,阐释段义孚的人地情感

研究对于当下如何有所启示。自20世纪60年代

用宇宙代表大尺度的空间,用炉台象征着小尺度的空间。大尺度的空间主要指社会和世界,小尺度空间为住所和邻里环境。大尺度空间给人们带来开阔的视野和积极的情绪,但同时也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强权心理。小尺度空间会赋予人们温暖亲密的情感体验,能给人提供独处的机会,可以满足个人保持自我及逃避群体的需求。由于大尺度和小尺度能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城市需要不同空间尺度的适宜结合以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并避免逃避情绪的出现。段义孚认为我们需要“宇宙家庭,观”即需要小尺度的家庭纽带、本地依恋,也需要

[14]

大尺度中包容开放的文化体验。

大尺度空间与小尺度空间的平衡关系是段氏理论中重要的议题,日常生活的小尺度空间需要与

起,理性主义在城市与乡村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中

占据了主导地位。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都是从城市的功能和人的客观需求来研究城市,理性主义的规划往往过于机械、追求规范和标准,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后结构和后现代主义的城市研究开始强调城市规划中需要尊重个体的需求,保持城市的多元,并适当打破规范和标准。自1980年代起,希利等人开始提倡协作式规划,引入公众参与,增加规划中人

[26]

大数据引领的新规划又再文主义的分量。当前,

度强调城市数据和城市模型的作用,大数据模型的构建和无人机鸟瞰角度分析城乡问题等手段无不

忽略了个人置于空间之中的多种体验,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支配地位日渐增强,而人文主义在城市规划中作用日渐减弱,基本只能体现在公众参与方面,而公众的意见,在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主导下的规划意志中,又容易被理解为是个体小概率事务,继而被忽略。因此,思考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的启示,对于平衡城乡规划中的工具理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城乡二元矛盾中,段义孚认为人类这个群体趋向于把自己的故乡视为世界的中心。这一认知导致了人们对乡土的依恋与附着。基于这种假设,乡村被赋予了地方感,人们在乡村中可以获得

[25]

[26]

大尺度城市空间相结合。当前城市规划中,大尺度

的城市空间设计注重仪式感,容易使城市产生过度的仪式感、距离感,从而导致逃避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简雅各布斯等所提倡的多样化和邻里设计等则关注小尺度的日常生活空间,丰富的小尺度空间可以为城市增加多样性也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互动的空间体验。

综上所述,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中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和空间设计相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上述三方面。地方给人安全感归属感,但是长108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陈伊乔等: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城市空间更多的安全感。曾经生活于乡村的人们把乡村视为承载自己身份认同的地方。这样的安全感并非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可以通过规划有自然元素和小尺度的社区公共空间,来带给市民更多的安全感,以此消解城市的功能主义给人造成的割裂感和冰冷感,让城市的社区也成为有恋地情结的场所。这便是段义孚情感研究对城乡二元矛盾的

[11]

启示。

完全来源于真实的乡村生活经历,而是由于长久地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对乡村生活产生了选择性的记忆。美好的乡村记忆与许多对乡村的美好幻想一起构筑了新的乡村形象。乡村在城市人的想象中成为了自由自在的空间。但是,正如段义孚在《无边的恐惧》里所言,真实的乡村生活中充斥着战争、瘟疫、饥荒、暴力和冲突,只是这些混乱的消极方面被文人墨客和远离故土的人选择性忽略,只一味地宣扬美丽乡愁,但忽略了乡村中的务农生活实则艰[11]

辛。而城市最初的建立实则是人们希望在建筑和社会维度均获取完美的秩序与和谐的一种实践。在段义孚的理论中,人们对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态度正是恋地情结与逃避主义的二元对立,城市是人们逃离乡村混沌不安生活的产物,但城市的束缚却引发了人们对自由乡村的向往,加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稳定的因素持续打破城市秩序,城市的地方感逐渐消失

[11]

4结语

阐本文通过对段义孚著作及相关文献的梳理,

释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理论中人地情感关系的

主要内容,梳理出与城乡规划相关的主要思想,重点论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空间的三种情感逻辑,并由此讨论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本文认为,在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中,所有的逻辑的起点是对空间的喜爱与恐惧这两个基本的情绪,二者的对立统一是理解人与地理空间辩证关系的基础。段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多个尺度,构建了人地情感的基本空间逻辑。尽管在他的研究中,没有直接探讨与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其中发现其对城乡发展积极启示。本文的贡献在于总结出三个对城乡规划有指导性的空间思想:从恋地与逃避的辩证到空间与地方的辩证、从个体空间的权力支配到集体空间的城市征服、从家庭到宇宙的空间尺度延展。通过段义孚的视角,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非理性的情感如何去主宰我们去使用空间,可以理解诸多城乡问题的产生,启示当下城乡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这对于平衡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工具助于和理性主义至上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致谢:感谢魏雷博士为本文的撰写和修改所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宋秀葵.段义孚的审美剥夺论[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

(4):123-127.

[2]宋秀葵.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J].人文地理,2014

(04):19-23.

[3]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

东大学,2011.

[4]宋秀葵.生命的复归:段义孚的生态文艺观[J].当代外国文

学,2013(02):80-87.

[5]宋秀葵.实现想象力与道德的平衡———评段义孚的生态伦理

观[J].东岳论丛,2012(05):86-90.

在这种矛盾之下,城市被视为有距离感、冷冰

冰的充斥着暴力与伤害的空间,而乡村被视为给人

以安全感的地方。并且,人们在城市中相对独立的

,生活方式让市民难以获得“身份认同”对大城市的归属感较弱。人们在城市中忙碌的生活节奏使人

们很多时候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事物,没有产生恋地情结。因而人们会想要逃离大城市,回到安全且有认同感的小镇与乡村。乡村的本土文化、群体活动和群体空间容易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精神纽带。但是真正回到了乡镇的人们,也会在重新看到真实的不美好的乡村景观后,再度回到城市。在宏观尺度下,城市变成了空间,乡村变成了地方。人们企图回归的乡村,想要获得乡愁,并不是只是为了重“望得见山,获看得见水”等能够被记住的自然景观、乡村特有的祠堂等公共生活空间,而是这些空间所带来的情感链接,希望找寻地方。城市可以变成地方,也可以通过规划设计促进恋地情结的产生,以避免人口流失。虽然我们无法在城市中重塑山水,更加无法建设满足各式群体乡愁的景观。但是在城市这一中观尺度下,空间与地方可以合理分布,开阔的广场、高耸的地标和宽广的马路都是自由而具有威胁性的空间。在开放空间之外,城市管理者可以为微观的社区创造更多的地方带给人们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109

城市空间陈伊乔等:段义孚的人地情感研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29(4):133-135.际城市规划,2014,

[20]PopD.TheorisingBetweenSpaceandPlaceACaseStudyon

PerceptiveArchitecture--SerpentineGalleryPavilions[J].Philobiblon:TransylvanianJournalof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inHumanities,2015,20(2):356-381.

[21]ConradsonD.

Landscape,careandtherelationalself:

therapeuticencountersinruralEngland[J].Health&place,2005,11(4):337-348.

[22]TuanY.Topophilia:Astudyofenvironmentalperceptions,

attitudes,andvalues[M].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0.

[23]段义孚,志丞,左一鸥.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地理科

学进展,2006(02):1-7.

[24]TuanY.Dominance&affection:Themakingofpets[M].1984.[25]段义孚.回家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6]AllmendingerP.Planningtheory[M].MacmillanInternational

HigherEducation,2017.

[6]陆小璇.初论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J].人文地

理,2014(04):13-18.

[7]叶超.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J].人文地

理,2014(04):3-7.

[8]刘苏.段义孚《恋地情结》理念论思想探析[J].人文地理,

2017(3):44-52.

——眼中的段义孚[N].中国读书报.[9]周尚意.他是谁?—

[10]段义孚,潘贵成.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M].台北:台北

国立编译馆,1998.

[11]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TuanY.Segmentedworldsandself:Grouplifeandindividual

consciousness[M].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78.

[13]段义孚.逃避主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4]TuanY.Cosmosandhearth:Acosmopolite'sviewpoint[M].U

ofMinnesotaPress,1996.

[15]TuanY.Religion:Fromplacetoplacelessness[M].2009.[16]宋秀葵.地方、空间与生存: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

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7]彭怒.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009.

[18]RelphE.Rationallandscapesandhumanisticgeography[M].

Routledge,2015.

[19]何峰.欧美学术界“景观”概念变迁及相关研究进展[J].国

作者简介:陈伊乔(1993-),剑桥大学在读女,广东深圳人,

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智慧城市、动态空间模拟。

收稿日期:2019-02-02

ImplicationoftheHuman-PlaceEmotionStudiesofYifuTuanto

Urban-RuralPlanning

CHENYiqiao,LIUYi

【Abstract】Asthefounderofhumanisticgeography,Yi-fuTuanhasformedanewcriticalperspectiveofanalyzinghumangeographyandestablishedatheoryconcerningtheemotionalinteractionsbetweenpeopleandplaces,whichprofoundlyinfluencesthedisciplinesofhumangeographyandarchitecture.Tuan'sresearchhasbeenwellinterpretedinhumangeography,environment,landscapeandarchitecturestudies.Yet,studiesofurbanplanningandstudieshavenotsufficientdiscussedTuan'stheoriesandapplication.Thispaperinvestigatesthespatiallogicsofhuman-placeemotioninTuan'stheoryandthenelaborateonitsimplicationtowardsurbanandruralplanning.WearguethatTuan'stheorycanprovideanalternativeunderstandingtotheurban-ruraldualizationandotherurbanproblemsinChina.IthassalientimplicationsforimprovinglivingqualityinurbanandruralareasunderthenewdevelopmentalcontextinChina.

【Keywords】Yi-fuTuan;UrbanandRuralPlanning;Human-placerelation;Space;Power;SpatialScale

110

城市发展研究26卷2019年8期UrbanDevelopmentStudiesVol.26No.820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