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玄虚(xuán) 豢养(huàn) 彷徨(fáng)腐草为萤(yíng) ....B.亵渎(xiè) .C.虚妄(wàng) .D.懦夫(nuò) .
省悟(xǐng) .
嗔怒(chēn) .压榨(zà) .
嗤笑(chī)孜孜不倦(zī) ..诓骗(kuàng)苦心孤诣(yì) ..渺茫(miǎo) 中流砥柱(dǐ) ..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遁词 愕然 辨伪去妄 怒不可遏 B.翩然 C.灌溉 D.狡黠
澜语 沉湎 停滞
头晕目眩
前仆后继
义愤填膺历尽心血 走头无路 自欺欺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恩斯坦把美国爵士乐与欧洲交响乐结合得天衣无缝。 ....B.企业家将要开发新项目,附近的村民对此望眼欲穿。 ....
C.我们的语文老师被评为“学生最爱戴的老师”,这个称号她当之无愧。 ....D.小明在市里取得了作文大赛一等奖,他重蹈覆辙,又在省里面获得了大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提高,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
心更加果断了。
B.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D.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
②再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领取一张纸条,顺着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
③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前面,根据题目展开联想。
④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
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
A.④③①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6.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益阳新闻网讯 5月28日,市博物馆举行“乐享传统,粽爱端午——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吸引了省商务厅2017非洲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19名学员参加,来自南苏丹的彼得·库阿奇包出了一个像样的粽子,开心得合不拢嘴。
(1)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去采访彼得·库阿奇,请准备三个采访问题。(3分)
(2)晓刚家过端午节,奶奶要亲自包粽子,妈妈说自己包太麻烦,不如到市场买。假如你是晓刚,将怎样劝说妈妈?(6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14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
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
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是中国的脊梁。
光耀,这就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
,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7.“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2分)
8.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4分)
9.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①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4分)
10.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4分) (二)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15分)
珍惜弱点
①人皆有弱点,但弱点不同于缺点。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然而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若说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那么弱点不仅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②事物本身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据说海南岛的柏油路面很抗热,零上40摄氏度以上也不熔化;哈尔滨的柏油路面能抗寒,零下30摄氏度不会裂开。反过来说,海南岛的柏油路最不抗寒;哈尔滨的柏油路最禁不得热。这个事例说明什么呢?事物某方面愈强,它的反方向愈弱。
③同样,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诸葛亮最大的弱点谁都知道,一生太谨小慎微了,当年大将魏延曾提出偷袭长安的奇计,但被诸葛亮所否,魏延至死都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大失误。然而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摆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城,是诸葛亮凭借一生用兵谨慎的“弱点”赢得了这步险棋。可以这么说,弱点也是优点,所以弱点也需珍惜。
④任何一个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善用
“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祟祟,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兵法上说“陷之死地然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下来,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⑤世界万物无绝对的优点和弱点。弱点于人不是什么赘疣,也不是生出来便有的累赘。因为弱点在任何一个物种中,犹如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根本谁也离不开谁。性格急躁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的人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世界上没有谁会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谁一点儿优势也没有,基于这一点我们任何人不须自卑,更不用自暴自弃。
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进而利用自己的弱点,学业上事业上都能进取。譬如大画家黄宾虹,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然而他凭借感觉绘画,反而开创另一境界,成一大家。
⑦珍惜弱点是人生的不气馁,是完善人格的进取,是在弱音上奏出强音的大手笔。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可弱点一旦被他人利用便不是吉兆了。像吕布好色的弱点被人掌握,
一个美女貂蝉便让他如木偶般任人摆布,最后英雄身首异地。珍惜自己的弱点,别让他人利用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保护色,是遗憾之中的聪明。
11.文章认为,缺点与弱点有两点不同,一是 ;二是 。(4分) 12.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3.第⑦段中“利用自己的弱点是弥补,是反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14.根据文意,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说说应该怎样珍惜弱点。(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17分)
人生的纽扣
王开岭
①偶然读到一则故事:芬兰小男孩奥特索,用一个暑假在森林里采集浆果,并在祖母的协助下做了400瓶果汁,卖掉后得了200欧元。奥特索这样做,缘起是他一年前,在动物园见到一只无精打采的熊,他想,若有一棵可以攀爬的树,说不定它会快乐起来。于是,男孩打定主意,
捐一棵树给动物园。
②读毕,心里像喝了一瓶果汁。我听见了熊的笑声。
③这是一个从安徒生童话里跑出来的孩子,带着树叶的干净,还有清晨的氧气。只有童话里,才住着这样的树。这个故事有三重美:他发现了别人的不快乐;他想帮别人快乐;他用诚实劳动去兑换。
④一只熊不高兴,他觉得和自己有关,他觉得此现状应有所改变,这只熊的情绪于他很重要……于是他诞生了心愿,诞生了能力。他承揽了一个幼小的义务,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义务,它由一个孩子率先发现。
⑤由于清澈,孩子的眼总能比成人看见更多的东西。由于专注,孩子会把一件事记得很牢,看得很要紧,刻不容缓。
⑥有人说,那只是男孩的一个冲动。不错,或许是,但冲动会沉淀,会积累出习惯,成为他和他未来的孩子的秉性,成为他们的常识、基因、家教和信仰。
⑦儿子三岁,晚饭后,该散步了,他耍赖,不跟妈妈下楼,我脱口喊:“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月亮出来了,快去执勤!”他一怔,丢下玩具,冲下楼。
⑧我醒悟,对小儿来说,童话情景就是生活情景,他从童话里认领的角色和命令,远比现实中委派的更具诱惑和号召力。
⑨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
⑩好的环境,是佑护童话的那种,它支持童话人格,鼓励你一生携带。而坏的现实,不仅不保护童话,还狠狠撕咬它,粉碎它,靠背叛它换取“成长”的信任。
列夫·托尔斯泰,曾深情地感念儿时父亲教他的书和游戏,他叹道:“我难道不是在那一时期里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吗?我的收获是如此之大,并且神速。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得的全部馈赠,都不及那时的百分之一。”
童年的价值观,是人生衣裳的第一粒纽扣,决定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灵格局。若它是端正高尚的,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请别让它轻易脱落,更别粗鲁地扯下它。
网络上曾疯转过一条“虐驴男”的图片新闻:西藏阿里,蓝天白云,一名戴墨镜、姿态傲慢的男子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手持刀刃,正从一匹下跪的藏野驴身上割肉,竟然,他还在笑。
藏野驴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人们的愤怒和唾弃中,“虐驴男”很快被绳之以法。经查,此男子和同伴驾车途中,疯狂追赶、撞击藏野驴,并将奄奄一息的它开膛破肚,拍照炫耀。
这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扮演了一头野兽,并沾沾自喜。虽衣冠楚楚,但精神上披着兽皮,龇牙咧嘴。
他也曾是一位孩子,何以生成今日这副嘴脸?
或许他未读过安徒生的童话,或许读过,却打扫得干干净净。总之,他属于系错了纽扣或丢失了纽扣的人。
又想起那些曾为“活熊取胆”辩护叫好的人。其实我很想看看,他们的胸襟里,是否有纽扣脱落的痕迹。是缝得不够结实?还是外力的摩擦太大,在与现实一场粗暴的扭打之后弄丢了它?或视之为幼稚而在某个夜晚,怀着虚荣偷偷埋葬了它?
全世界的儿童皆无区别,只是长大后才有了区别,乃至天壤之别。 15.第④段中“人类的义务”指什么?(3分)
16.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两个句子。(6分)
(1)这是一个从安徒生童话里跑出来的孩子,带着树叶的干净,还有清晨的氧气。 ..........
(2)他扮演了一头野兽,并沾
17.作者引用托尔斯泰的话有何用意?(4分)
18.联系文意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4分) 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户外行走时,我们有时会遇到顺风,有时会遇到逆风。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即使风力一样,也往往感觉逆风比顺风更大。顺风时,即使感觉不到,它也一直在推着你。
生活中,顺风如同好运,人们往往会忽略它,高估自己;相反,逆风堪比霉运,人们往往会放大阻力,甚至会选择逃避。
沾自喜。虽衣冠楚楚,但精神上披着兽皮,龇牙咧嘴。 ........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 A项,“彷”应读“páng”;C项,“诓”应读“kuāng”;D项,“榨”应读“zhà”。 2.A 解析 B项,“澜语”应为“谰语”;C项,“历尽心血”应为“沥尽心血”;D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
3.D 解析 “重蹈覆辙”指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
4.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信心”和“果断”搭配不当,把“果断”改为“坚定”;B项,“谈论”和“热议”语意重复;D项,主语残缺,去掉“在”。
5.B 解析 本题通过找主语“我”首先确定首句③,排除A、C两项,然后确定①②的先后,很明显由①中的“如此”和②中的“再”可确定先①后②,故选B项。
6.(1)示例 ①你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吗?②你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了解?③你怎样评价本次活动?④你对组织过传统节日有何建议?⑤包粽子难不难?粽子好吃吗? (2)示例 妈妈,我们家还是亲自包粽子过端午节吧,这样既合了奶奶的心意,尊重老人家的传统情结,又体现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锻炼手艺,享受全家一起劳动的快乐呢。 二、阅读理解 7.起讽刺否定作用。
8.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正面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11.解析 根据第①段的内容,摘录关键词句回答。
参考答案 缺点是行为道德上的不足之处,弱点大都是心理性格上的不如人处 缺点可以改正,可以克服,弱点与生俱来,还要伴人一生
12.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相关语段,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再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去论证这一观点。解答时,要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次序的词语。 参考答案 第③段采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思路。先提出“事物的某方面愈弱,它的反方面愈强”的看法,接着列举诸葛亮唱空城计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归结出“弱点也是优点”的观点,强调人要珍惜弱点。
13.解析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关键是指出“反弹”在句中的含义。弱点“反弹”,自然变成了“优点”,关键是在于如何利用弱点。
参考答案 恰当地利用自己的弱点,反而能弥补自身的不足,能把弱点变成优
点。
14.解析 概括文中有关的议论,从发现弱点,正视弱点,改变弱点,形成优点这个角度谈感想。 答案示例 正视自己的弱点,利用自己的弱点,避免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 15.解析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男孩所做的事情来分析。
参考答案 发现别人的不快乐,用自己的劳动帮助别人获得快乐。(意思对即可)
16.解析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干净的树叶,清晨的氧气,写出了环境的清新自然,以此衬托了男孩心灵的纯真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男孩纯洁童心的赞美。
(2)“衣冠楚楚”写出了男子穿戴整齐、漂亮,“龇牙咧嘴”写出了男子凶恶的丑态,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这名男子的厌恶、痛恨,具有讽刺意味。
17.解析 根据“深情地感念儿时父亲教他的书和游戏”一句的提示,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证明了童年价值观对人的重要性,它决定人一生的精神走向和心灵格局。(2)引用名人事例更具说服力。
18.童话是美好的,小时候的我们很单纯,身边也常发生如奥特索捐树这样童话般的美好故事,生活就如同童话一般的美好,因而童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文学只是一种虚构,代表了美好的愿望,当儿童长大,身上那些纯洁美好的品德渐渐遗失,那些单纯美好的故事不再发生在现
实生活之中,只能当作虚构的文学作品来赏析,所以说“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 三、写作 19.略
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银锭(dìnɡ) 逞办(chěnɡ) 迸射(bèng)唯唯连声(wéi) ....B.会稽(kuài)麈尾(zhǔ) ..C.怨怅(chànɡ) .
银箸(zhù) .
勾当(ɡòu) .窥望(kuī) .
强聒不舍(guō) .箪食壶浆(dān) .
D.戗金(qiànɡ)行货(hánɡ)喧嚷(xuān) ...顿开茅塞(sāi)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威慑 吹嘘 尴尬 面面厮觑 B.砒霜 溺爱 嗔怒 不省人事 C.拜谒 D.愧赧
倒坍 亵渎
陨落 惬意
芳草凄凄 如雷贯耳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春天带来的温暖,在人身上;志愿者带来的温暖,在人心里。志愿者们的故事 ,他们因为不同的 走上了志愿者之路,又在各自的路上 着志愿者精神的种子,在他们眼里,做一个志愿者不仅时尚,而且 。 A.不胜枚举 理由 传播 高尚 B.比肩接踵 理由 播撒 伟大 C.不胜枚举缘由播撒 D.比肩接踵缘由传播
高尚 伟大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B.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大脑感知领域进行研究。
C.这次大型海上编队驶入印度洋,让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愿望成为现实。 D.今年5月,德国的52名文化使者从汉堡出发,开始了横跨欧亚大陆之旅。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6.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1)文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是 ,主要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4分) (2)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与画线句子描写的人物有关的三个故事。要求: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每个故事不超过8个字。(6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15分)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 (捏 抓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缩 收 取)了回去,往腰里 (放 揣 摆),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
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7.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3分) 8.上文横线上所填的动词,刻画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9.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称呼他为“老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10.上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试举例说明。(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15分)
胡记面馆 马苏玥
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③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了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
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刀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多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⑦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⑧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⑨“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⑩“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
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胡良回了老街。
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
头。
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队。
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着。
“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鲜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1.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
12.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3.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14.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15分)
唯有垂杨管别离
李修文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
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
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 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去,而是靠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唯有垂杨管
别离!”可能怕岳老师
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
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有删改)
15.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 分)
16.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7.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A】 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8.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在做一件好事时,其内心是非常愉悦且颇感幸福的,正所谓“善由心生,乐偕至之”。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 “顿开茅塞”的“塞”应读“sè”。 2.C 解析 “芳草凄凄”应为“芳草萋萋”。 3.C 解析 “比肩接踵”不能形容“故事”多;“
缘由”有“机缘”之意,更符合句
意;“种子”用“播撒”更合适;“伟大”与“高尚”有程度区别。 4.A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
5.B 解析 首先确定首句,③句是总起句,应作为首句,可排除A、C两项。②句和④句相比,④句放在最后不合适,而②句与③句首尾呼应,应放在最后,这样可以排除D项。 6.(1)林冲 外貌
(2)示例 林冲误入白虎堂 林冲刺配沧州 林冲棒打洪教头 二、阅读理解 7.攥 缩 揣
8.解析 结合人物想要又推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 见钱眼开又虚伪做作。
9.解析 要从称谓变化看人物态度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 参考答案 中举后二人身份地位发生改变,范进得意忘形,趾高气扬。 10.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举例略。
11.解析 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表现了胡记面
馆每天
做面的数量有限,老胡对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祖辈规矩的情
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 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儿子破坏规矩做铺垫。
12.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面的制作复杂,胡良手艺高超。
答案示例 (1)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13.示例 (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
(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14.解析 这句话正是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从老胡对祖训的坚守,胡良生意的失败,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做生意就得守本分,要脚踏实地。
参考答案 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15.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那两句诗,大哭起来。
16.第一次大哭的原因: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①为与小病号分别而伤感;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17.【A】示例 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了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B】示例 “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18.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 19.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