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危险源辨识内容

来源:画鸵萌宠网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程序

1 目的

为使我矿准确地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实施有效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矿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 职责

3.1安全站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2各单位负责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4 控制程序

4.1程序描述:要控制风险,首先要辨识危险源,评价其带来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判定其风险级别,据此考虑风险控制的措施及降低风险的优先顺序。这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

4.2安全站于每年11月份布置本矿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4.3各单位每年11月份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工作,由各单位负责人组织,制定计划,组织成立辨识组(由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班长和群监员等人员组成),划分单元或业务活动,以询问、座谈或会议等方式,辨识危险源,同时填定《危险源辨识一览表》,经本单位的负责人审批后上报安监站,作为安监站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重要依据。 4.4 要求

4.4.1安监站对各单位上报的危险源排查表进行分析汇总,并按照本程序规定的评价方法评出风险级别,并负责填写《危险源统计及风险评价表》。

4.4.2危险源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是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

4.4.2.1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以下范围:

a.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检修、维护、抢险救灾等);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员工、参观访问者、合同方人员等)的活动;

c.生产作业场所的所有设施(包括本矿所有和外界提供的)。 4.4.2.2在辨识危险源时可按以下活动进行分类:

a.矿内外的地理位置或行政区域(例:某区队、科区域或设施); b.生产过程或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如:某工序、检修阶段); c.有计划的和被动性的工作(如:体育活动、地震或洪水等);

d.确定的任务; e.非经常性的任务。

4.4.2.3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可优先采用询问法、现场观察法,也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事件树分析法,也可采用从发生伤亡事故的类型查找能量源、能量载体并分析其影响和控制因素的方法,也可以是上述方法的组合。总之,要结合本单位特点、能力和现场实际运行控制经验进行。

4.4.3风险评价要联系生产实际参照以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4.4.3.1安监站依据《风险级别划分规定》(见附件1)等资料将风险分为五级。即A级——高级风险;B级——中高级风险;C级——中级风险;D级——中低级风险;E级——低级风险。

4.4.3.2选用直接判断法,对下述情况可直接定为较高级别的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现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4.4风险控制策划对A级风险应优先选用消除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可行时,应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其次是降低风险(如采用技术、管理措施或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联锁、防护或隔离设施),再次是控制风险(如个体防护、标准化作业和安全教育,以及应急方案、监测检查等措施)。对应风险评价结果和上述要求,可得如下风险控制措施策划表。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表

风险级别 代描述 号 E级 D级 低级风险 中低级风险 中级风险 管理措施 1、 培训、意识和能力(4.4.2) 2、 绩效测量和监视(4.5.1) 1、培训、意识和能力(4.4.2) 2、绩效测量和监视(4.5.1) 3、运行控制(4.4.6) 1、培训、意识和能力(4.4.2) 2、绩效测量和监视(4.5.1) 3、运行控制(4.4.6) 1、培训、意识和能力(4.4.2) 2、绩效测量和监视(4.5.1) 3、 运行控制(4.4.6) 4、 应急准备和响应(4.4.7) 1、培训、意识和能力(4.4.2) 2、绩效测量和监视(4.5.1) 3、运行控制(4.4.6) 4、应急准备和响应(4.4.7) C级 B级 中高级风险 A级 高级风险 5、必要时,职业健康安全目标(4.3.3)、管理方案(4.3.4) 4.4.5 各单位在作业场所、生产工艺、设施、人员结构或法规和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时要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这些工作的结果应在提出需求、设备要求和运行控制中充分利用。

5 相关记录

SMYG/JL-01-01《危险源统计及风险评价表》 SMYG/JL-01-02《重大危险源清单》 SMYG/JL-01-03《危险源辨识一览表》

附件1

风险级别划分规定

危险源所带来风险的级别的高低,主要根据其导致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判定,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B,C,D,E共五个级别,可依据条款划分。

一、 按后果和可能性划分

将风险所导致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序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分析,将后果和可能性原则性的分成三类,对风险现状分析比较,将其后果和可能性分别界定在其中的一类上,如将事故发生可能性极大的界定为“可能”,事故发生可能性极小的界定为“极不可能”,则介于两者之间的定为“不可能”。将会出现多人伤亡的严重后果界定为“严重伤害”,有轻伤后果的界定为“轻微伤害”,则界于两者之间的为“一般伤害”。后果和可能性的结合结果对应于下表,可得出风险级别。 可 能 性 后 果 极不可能 不可能 可能 轻微伤害 E D C 一般伤害 D C B 严重伤害 C B A

二、 LEC法

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LEC

其中:D为风险值;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对于判定比较接近的,可以对分数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10 6 3 1 0.5 0.2 0.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完全可能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10 6 3 2 1 0.5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100 40 15 7 3 1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致残 引入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健康安全要求 财产损失(万元) 〉50 20~50 10~20 5~10 1~5 〈1 风险级别的判定

风 险 值 (D)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三、 风险级别 高度风险(A级) 中高级风险(B级) 中度风险(C级) 中低度风险(D级) 低级风险(E级) 四、 结合实际

上述分析评价时要结合现场实际,重视实际运行经验和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实际能力,使控制成本与风险高低相适应。

以上条款应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划分风险的级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