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治国之本、 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财富。 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 追求高尚境界; 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 正是 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感悟中华经典的魅力, 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国学经
典, 接触 了国学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为今后普及经典,传承国学打下了基础
2. 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 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3. 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
经典相 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4. 改变行为,提高修养。诵读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
过程 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让学生明白 了做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大家喜欢和需要的。 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 过程 比结果更加重要 三、学习措施
1、随时随地诵读。“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识字读拼
音 的人,就能成为导读老师。
2、快乐诵读。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
力 的情况下,自然地诵读, 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是一种在唱诵中 学习的方式 3、限时诵读。如每日诵读半小时。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早自习或活动课的时间, 分几个阶段背诵(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4、诵读。回家后, 家长可带动孩子诵读,既能培养亲情关系,又能把诵读经
典的乐趣与好处与家人分享
5、乐诵读。让学生跟随经典的民族音乐诵读,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和审美情趣 6、营造环境,持之以恒。老师和家长们关键“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最
好 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7、成果激励,活动喜闻乐见。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
动 是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她不应是一个孤立的活动, 只有把她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 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比如:召开“中 华古诗文诵读” 主题队会。 赛诗会、擂台赛,、古诗接龙、古诗新说、诵读汇演、 集体诵读日、假期夏令营等,不拘形式
8、内容丰富,因人而异。诵读的先后顺序和具体进程由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兴
趣 决定。以一个班级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诵, 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单元, 不需要迁 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四、德育结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不
仅具 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同时对当下的社会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复杂的社 会环境与多元化的思想影响下, 不少学生的思想、 心理及行为品质出现了一些不 良的表现。因而,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 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发扬传统文化中的
谦让、敬老等优秀的品德, 让小学生在现代相对浮躁的环境中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玉不琢 不成器 第 2 课 知所知 明不知 第 3 课 时习之 亦说乎 国庆假期 第 4 课 精于勤 荒于嬉 第 5 课 至诚者 能动人 第 6 课 知错改 善大焉 第 7 课 思成者 人之道 第 8 课 人有信 其可也 第 9 课 弟于长 宜先知 第 10 课 为人子 守家规 第 11 课 忠言逆 利于行 第 12 课 投以桃 报之李 第 13 课 晨洒扫 报整洁 第 14 课 古圣贤 尚勤学 第 15 课 民在勤 勤不匮 第 16 课 一生计 在于勤 第一单元 敏而好学
教学目标 :
1 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 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 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 敏而好
学
5 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 懂得敏而好学 ,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
的小 事做起。
教学方法 :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 懂得 敏而好学 ,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
做起。 教学过程:
1 玉不琢 不成器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 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
内涵。
3 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
1 多媒体课件。 2 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方法 :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
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二、 诵读感悟。
1 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 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 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 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 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 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因 此,人们如果不学习, 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 难道 不值得深思吗?
[
3 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 绘本启智:
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 知行合一:
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 \"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 拓展演练:
教学设计 :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 《礼记 . 学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 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 知所知 明不知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 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丰 富内涵。
3 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
实 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师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求知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 水彩笔。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
踏 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学方法 :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读典明理: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 绘本启智:
1 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 ,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从司马懿
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 手方能够将其击败。
2 读《菱角的尴尬》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
3 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
三、 知行合一: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
2 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
四、 拓展阅读:
1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君子(品行好的人) 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 不知道的就问问别 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 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 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圉) 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 学问比自己
差的人 求学为耻辱 。
五、力行体验
六、星星点灯: 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别人。 不会的知识多查找资料。 不懂的事情不装懂。
——《弟子规》 板书设计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 . 为政》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对学习态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道了对待知 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
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 时习之 亦说乎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正确、 流利地朗读原文, 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 熟读成诵, 积
累语言
2 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
常实践的习惯。
教学准备 :
1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2、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
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今天,我们学习——时习之 亦说乎。 二、读典明理
1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 学生读。
3 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 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译文:孔子说: \" 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 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三、绘本启智。
1 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
2 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学新知,常温习 课外书,勤阅读。 写好字,常练习。 五、拓展阅读
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 学生汇报。 文明小常识。 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
1 饭前要洗干净手。 2 排队有序不讲话。
3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 4 桌子上不掉饭粒。 5 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六、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小儿语》 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七、星星点灯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板书设计:
3 时习之 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 . 学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多大的成就,都应该 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言谈举止。 因为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就能流露出你的修养和品 德。
4 精于勤,荒于嬉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 . 中庸》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 人生会更加光
彩。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只要勤于思考、学习、耕耘,人生会更加光彩。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告诉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庸》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 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 ,最终和《大学》《论语》《孟 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习新课 二、学生自读“读典明理” 人一能之,几百之; 人十能之,几千之。
试着背诵,借助注解自己说说这句说的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
老师讲解 三、读《凿壁偷光》
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小组交流,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四、学生看图学习“知行合一” 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 五、课外拓展 自读课本 22、23 页 六、行为演练
按照课本 23 页“星星点灯”说的去做 板书设计: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 我们知道了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实践, 不是一件
很愉快 的事吗?不断的追求真理, 并在实践中检验、 应用与完善, 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 价值,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
第二单元 诚实守信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 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 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 诚实守
信
5 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 懂得 诚实守信 ,我们应该从一点一
滴的小 事做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5、至诚者,能动人
教学目标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 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3、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学会诚实守信,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昨天我听到 xx 和 xx 约定去广场玩,约到了吗?你们两个现在友谊是不是加深 了?
你们互相遵守了承诺,在古代叫作:至诚者,能动人(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体验乐趣
1、读典明理
(1)出示句子,师生共读名句。 (2)师讲解来源、意思。
(3)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绘本启智
(1)生自读绘本故事《一诺千金》 (2)谈读后感
(3)看视频《一诺千金》 ,加深理解 三、评价反馈,激励指导
1、知行合一
2、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呢? 3、行为演练:我们来约定
四、课题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阅读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板书设计
5、至诚者,能动人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真诚的心而没有感动别人,是不存在的;缺乏 真诚,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 一个人一定要坚守信用, 无论怎样都不要背信弃义,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6 知错改 善大焉
教学目标:
1、对“错误”“犯错”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必然经历的 2、懂得“犯错”后不找借口,能坦然承认,及时改正。 3、对于身边的人犯错,我们有义务去提醒。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感言纸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
1、懂得“犯错”后不找借口,能坦然承认,及时改正。 2、对于身边的人犯
错,我们有义务去提醒。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 赵国的封蔺相如因为辅助赵王有功, 所以被封为上卿, 职位比将 军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 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 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 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 他赶紧叫车 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 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 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 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 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 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 觉得自己为了
争一 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 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 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提问:听了故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坦白承认,不找借口
1、过渡:《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你知道这句话
是什么 意思吗?
——这是古人面对犯错的态度, 那今天的我们, 面对错误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2、先看以下情景: 一天下课,小明在走廊上哭了,老师闻讯而来,问小明:
“小明,为什么你哭了 呀?”
“是小东刚才推了我一下,我撞了在墙上,现在头有点痛?” 于是,老师找来小东并问他: “是不是你推了小明?让他撞在墙上?” 小东委屈地说:“是他先打我的。” ( 1) 小东这样做对吗? ( 2)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
(三)小错即改,累积可怕 过渡: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小宝和大伟在陈阿姨窗前踢球, 不小心打碎了玻璃, 他俩立即向陈阿姨认了 错,还给陈阿姨送来了玻璃。从此以后,大伟再也不在别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 宝仍在那儿踢球。 你喜欢故事中的大伟还是小宝呢?先不用回答我, 我们来做个 小实验吧。请同学们拿出感言纸,翻到背面空白的地方,然后再拿出一支铅笔。 实验开始: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比较轻的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让学生在纸上同一 地方反复画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
2、谈一谈体会,受到什么启示。
引导: ①只画一次的铅笔道留下的痕迹和反复画铅笔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来有什么不同?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这些铅笔道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 错误,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3、小结要点:
初犯错误,由于留下的“痕迹”浅,最容易改正,这样才容易进步。 如果不及时改,反复犯错误,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就越不容 易改正。
(四)有人犯错,善意提醒 四人小组讨论:下面的说法对吗?并说说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别人犯错是别人的事情,有人在晚修的时候违反纪律 讲话,我们不必理会。
(五)总结课堂,齐写感言 1、请同学们读些名言警句: 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达尔文 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2、好的,除了名人,老师也送给你们寄语:
人不可能不犯错, 但犯错后一定要改, 犯错误并不可怕, 知错不改才是最可 怕的。知错就改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们可以在错误中发现自己的额不足, 在失败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这样将来才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3、生填写卡片“我的学习感言”
教学设计: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传 . 宣公二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再也 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一个人犯错后, 一定要积极想办法改正, 知错能改才是 弥补过错最好的方法。
7、思诚者,人之道 教学目标 1、感悟继承传统文
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 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3、做一个诚实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做一个诚实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1、听歌曲《捡到一分钱》 2、如果你捡到了一元钱,你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来学习:思诚者,人之道(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体验乐趣
1、读典明理
(1)出示句子,师生共读名句。 (2)师讲解来源、意思。 (3)思考:怎样才能做到诚实?
2、绘本启智
(4)生自读绘本故事《孟信不卖病牛》 (5)谈读后感
( 6)师生共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加深理解 三、评价反馈,激励指导
1、知行合一
2、生活中、学习中怎么做到诚实? 3、行为演练:寻找诚实小达人
四、课题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阅读
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学篇》
板书设计
7、思诚者,人之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我们知道了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只有做一个诚实
的人, 才能奠定建立诚信的坚实基础。
8 人有信 其可也
教学目标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理解名句意思,了解有关故事 2联系实际,理解名句,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3 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重难点 :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养成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感知“言而有信” 1、做游戏
师:同学们,这个场景你们都熟悉吗?(师随意找几个学生玩拉钩游戏) 对,这就是我们常玩的拉钩游戏,它代表着我们之间的一种承诺。
2、学生观看一组图片
师:除“拉钩”承诺之外,在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式的承诺,如:岗位承 诺、商业承诺、政府承诺、现代信用货币等。 (相机出示相关图片)
3、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岗位承诺、商业承诺、政府承诺、现代信 用货币、“拉钩”承诺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不管是个人、 企业、银行还是政府不言而有信是不会得到 别人的信任的。言而有信是立人之本。 )
师:对!不管是个人、企业、银行还是政府,只有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 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为什么会 这样呢?
(出示投影片:课文第一小节)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请用你知道的例子说一说,你是
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 (生谈见解) 是的,言而有信是为人之本。
(板书:为人之本)
4、师小结
师:看来一个人, 只有能做到言而有信, 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 是这样吗?
(二)阅读故事,深化认知 1、听故事,谈感受:《宋庆龄去幼儿园》 和《宋庆龄与 “食言而肥”》《曾子杀猪》 师:(师讲《宋庆龄去幼儿园》的故事)
在风沙弥漫的大风天,宋庆龄也来到幼儿园探望孩子,为什么?如果
不 这样做,老师和孩子会不会理解她?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 宋庆龄即使在风沙弥漫的风天, 也来探望孩子们, 是因 为她已经答应过孩子们,不能失信。即使她不来,老师和孩子也会理解她。 ) 既然老师和孩子会理解她,那她为什么还是去了幼儿园呢? (她来了,大家会更加敬重她遵守诺言。相信她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 师:这时的宋庆龄已经是国家名誉主席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她小时候是不 是个遵守诺言的人呢?(出示《宋庆龄与“食言而肥” 》)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这 个故事。(生自由读)读完了,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讨论: (出示问题)
(l )宋庆龄那么想去李伯伯家,为什么没有去? (2)小珍失约给别人造成了什么损失?
(3)宋庆龄没有等到小珍,为什么不后悔,反而很坦然?
2、教师小结
师:是啊,宋庆龄之所以有讲信用的好品德,是从小培养的。由此说明,从 小养成讲信用的习惯,对自己的一生都起作用。 (板书:从小养成) (三)走进生活,指导行为 活动一: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师:同学们想做向宋庆龄那样言而有信的人吗?(想)其实守信用就体现在 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请同学们结合书本第 17 页,小组讨论:我们生活 中什么行为是守信的表现 ?什么行为是不守信的表现 ?守信又有哪些要求 呢?(出示)
师小结: 1、遵守时间不迟到 2、借东西要及时还 3 、答应别人的事要做
到 4 、答应别人的事做不到时,及时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
活动二:
师:现在,大家都已知道如何做到守信。那就请你们来帮下面的同学分析一 下,该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 (出示需讨论的问题) 他们的言行对吗?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言行呢?
(引导认识: 承诺过别人的事一定要督促自己努力做到, 在小事上失信于人不仅 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更是对自己错误的放纵。 在我们做不到的情况下, 更不要轻 易地向别人许下承诺。 )
(四)设置情境,入境体会 师:接下来,咱们放松放松,一起来欣赏精彩的情境表演。 情境(一):(生表演,师旁白)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天天、 Angela 、Kimi 在村长的带领下去陪村里的一位独 居老人过中秋节。他们一个给老奶奶锤锤腿、一个给老奶奶揉揉肩、一个给老奶 奶剥瓜子吃,哄得老奶奶特别开心。离去时与老奶奶约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那天,他们再来陪老奶奶过节。
九月初八晚上,栏目组临时通知放假一周, Angela 的爸爸决定今晚收好行 囊,明天全家人参加“云南七日游” 。听了爸爸的决定后, Angela 为难极了。
师:请你帮 Angela 做个决定,去云南还是留在节目组呢? (生讨论)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 Angela 究竟是怎么做的? 情境(二):(生表演,师旁白)
九月初九一早, Angela 眼巴巴的看着爸爸背着鼓鼓囊囊的行囊,和连夜从家 里赶来的妈妈高高兴兴地出发去了。她孤单地坐在沙发上,开始给天天、 Kimi 打 电话。让她意外的是, 天天一家去庐山旅游了, Kimi 待会儿要去看小志爸爸赛车, 也去不了了。
愤怒极了的 Angela 只好请村长带着她独自去了老奶奶家。 她一到老奶奶家门 口,就看见那位老奶奶已经坐在门口了, 正在焦急地等待着。 看到这幅情景,Angela 暗自决定:我一个人也要让老奶奶开开心心地过重阳节! 师:你觉得放弃了“云南游”的 Angela 傻吗?那对于天天和 Kimi 的爽约,你 们能原谅吗?
对,Angela 的行为并不傻。坚持我所信仰的,坚持我所坚持的!在
“言而 有信”这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挫折,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 我,仍坚持我所坚持的,就一定会成功! (五)小小心愿,践行守信
师:接下来,咱们来交流一下你们课下收集的关于“言而有信”的格言。 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格言要送给你们,请大家齐读。 请你们选择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都 能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课外延伸: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设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 . 为政》
教学反思 :
这课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 自己讲出来的话要放在心上去实践、 履行,这样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第三单元 出则有悌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 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 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 出则有悌 。
5 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 出则有悌 ,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
的小 事做起。 教学方法 :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9 弟于长 宜先知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知道谦让是一种美德,了解同学之间互相
谦 让可以增进团结。 教具准备 :故事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由熟悉的《许武教弟》《孟母三迁》、《黄香温习》等故事引入《三字经》 话题,学习一个新故事《孔融让梨》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3、老师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 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 是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出示图片:
⑴图中哪一个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4、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故事?
故事视频
⑴动动脑筋想一想: 爸爸会怎样夸奖他呢?他的哥哥弟弟又会怎样想?怎样 说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⑵情景表演
5、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
不 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 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三、践行活动:
1、选择情景表演 :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个主题演一演)
(1)图书馆里,小东和小南同时看中了新到的一本《科技周刊》⋯⋯ (2)明明和楷楷是班中的英语课代表,可是参加年级的英语故事比赛的名 额只有一个⋯⋯
(3)木偶剧快开始了,可是直达十楼剧院的电梯里还能在进去一个人,这 是英英和小叶同时跑到电梯口⋯⋯
2、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不抢先,能让人,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师:(总结)谦让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将这种传统的美德逐渐内 化成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那么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