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909099
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研究进展
刘
飞
重庆
400000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扩大,隧道工程的数量也愈来愈多。由于我国隧道所处环境复杂恶劣,特别是在寒冷地区,隧道的渗漏水、冻融破坏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危及隧道工程质量和行车安全。本文综述了现
抗冻性的研究进展和方式,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阶段国内外关于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性、
关键词: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性;配合比设计;外加剂;混杂纤维目前,我国已运营的隧道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害,隧道常见
的病害类型有:衬砌开裂和渗漏水、
衬砌腐蚀、隧道震害、隧道内有毒气体以及隧道火灾等。[1]
其中衬砌渗漏水病害对隧道工
程的安全危害最大,
不仅会在寒冷地区造成反复的冻融循环破坏,
影响着隧道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还会造成行车路面积水湿滑,
威胁着行车安全,增加隧道洞内的湿度,进一步加剧了隧道衬砌的腐蚀。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对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
的改善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配合比,
(2)加入外加剂,
(3)掺入纤维等。混凝土配合比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水灰比、砂率、骨料级配等影响因素。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毛细管空隙率增大会加剧混凝土的内在缺陷,水灰比过小,混
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过小,
不能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二者均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砂率不宜过大或过小,
最终都会导致拌合物和易性变差而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施工时应尽量选用合理砂率范围内的较小砂率,以节约水泥;德国最先提出通
过集料的连续级配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骨料级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和易性、
密实性,好的级配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内部缺陷,
降低空隙率,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2]
防水剂、膨胀剂、矿物掺合料等外加剂掺入混凝土中,对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等耐久性能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发展。50年中期,美国混凝土协会举行研讨会议,为了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增设了专门的防水混
凝土学会。70年代初,
美国、英国等开始研究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
通过混凝土中密闭、微小的空气泡来阻断毛细孔道,以达到改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目的。80年代,膨胀水泥、膨胀剂
在混凝土领域开始得到应用研究,
将其掺入到混凝土中,由于水化反应生产的大量钙矾石体积较大,
可填充混凝土中的孔隙,
增加结构的密实性,改善混凝土内部缺陷,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张俊儒[3]
通过矿物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等量置换部分水泥,一方面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可减少收缩裂缝的数量;另一方面,矿物掺合料的微集料效应可降低混
凝土中的空隙率,
提高结构的密实度,改善结构的抗渗抗冻性能,
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此外,混杂纤维混凝土有效地发挥纤维各自的性能,使纤
维混凝土的增强增韧效果优于单一纤维,
即所谓的1+1>2效应。继1982年Kobayashi等[4]
首次提出“Hybrid”一次后,当时
由于受到经济水平、
生产工艺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于本世纪初才开始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
随着混杂纤维混凝土科研成果的日益丰富,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
大型隧道、大跨度桥梁、机场跑道、港口码头等现代重大工程中。孙伟等[5]
选用不同种类的聚丙烯纤维、维纶纤维和钢纤维,在纤维总体积相同时,按照二元或三元混杂掺入水泥基复
合材料中,
系统研究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渗性能。结果表明,
混杂纤维尺寸层次越多,对孔结构改善越好,混凝土的抗渗性越好。何晓达[6]
将钢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掺入高性能混
凝土中,
通过一系列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混杂纤维混凝土中,
单一纤维性能得到了优势叠加互补,产生了复合叠加增强效应,
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2衬砌混凝土抗渗性和抗冻性检测方法提高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对于隧道结构在严酷的自
然环境下的安全、
耐久性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科学的测试方法(见下表)是试验结果准确的保障,
同时也能有效指导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的研究。
衬砌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检测方法
检测性能
检测方法
特点
流量法
水渗透法
渗透高度法直观、方便、可靠
抗渗标号法
抗渗性能
气体渗透法
Cembureau测试法气压差值法不改变所测试件微观结构和组成氯离子渗透法
RCM法可同时反映所测试件的抗水及抗
直流电量法
气体性能快冻法
水冻水融条件下抗冻性能
慢冻法气冻水融条件下单面冻融法
大气环境中且与盐接触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提高隧道衬砌混凝土的抗渗、抗冻性能领域,以上大三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形式以及最佳掺量范围,目前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综合考虑隧道工程造价,
并满足衬砌混凝土的强度、
抗渗抗冻等耐久性能方面,今后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为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1]张鹏.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抗渗性及干缩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刘旭全.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高性能混凝土施工
技术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8(11):87-91.[3]张俊儒.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抗渗机理及防水技术研
究设想[
J].技术与材料,2013(9):305-311.[4]KobayashoK,CHOR.FlexuralCharacteristicsofSteel
FibreandPolyethyleneFibreHybrid-reinforcedConcrete[J]
.Com-posites,1982,13(2):164-168.[5]孙伟,钱红萍,陈惠苏.纤维混杂及其与膨胀剂复合对
水泥基材料的物理性能的影响[
J].硅酸盐学报,2000,28(9):95-99.[6]何晓达.低掺量混杂纤维/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试
验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2002.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