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碘海醇外渗患儿的护理
作者:刘爽 作者单位:300457,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关键词】 外渗;碘海醇注射液;护理
碘海醇注射液是一种具有一定毒性的高渗性造影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CT的检查。2008年8月,我科成功护理了1例碘海醇局部外渗而致下肢肿胀、水疱生成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7岁,于2009年8月7日入院,入院后行心脏超声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静脉开口处狭窄、肺动脉高压,为了详细了解肺静脉的发育情况,2009年8月11日15:30行心脏CT检查,造影剂为碘海醇25 mL、生理盐水25 mL混合。注入速度为2.0 mL/s,用24G留置针建立外周静脉于右足背,然后接助推器自静脉注射造影剂,扫描过程中发现约有 40 mL造影剂渗入血管外,足背、外踝明显隆起、肿胀,面积达11 cm×5 cm,高1 cm~2 cm。患儿主诉疼痛,心理紧张,活动受限。分析原因可能是注射速度快,压力高,或是在摆放患儿体位及检查中病人配合不好,活动肢体留置针脱出血管造成外渗,立即稳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紧张。给予抬高患肢,局部反复用25%硫酸镁湿敷,次日06:00,肿胀延及右下肢膝关节以下,仍以右足背和外踝处肿胀明显,并于右足背发现散在透明水疱7个,最大2 cm×1 cm,最小0.5 cm×0.5 cm,患儿明显疼痛,给予心理安慰,配合医生在安尔碘消毒下抽取大疱内液体,并给予止痛治疗。此后,每日用安尔碘局部消毒大疱处,待大疱干瘪,皮肤颜色逐渐转为轻微紫色后,再继续用25%硫酸镁间断湿敷肿胀部位,其他肿胀部位持续用25%硫酸镁湿敷。36 h后除右足背轻微肿胀外,下肢肿胀完全消退,48 h后肿胀完全消退,水疱处皮肤干燥呈深紫色,患儿无疼痛等不适主诉,活动不受限。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发现造影剂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注入,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针头,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病房护士长[1,2]。 2.2 心理护理
造影剂外渗,足背肿胀明显,患儿疼痛害怕,家属紧张焦虑。CT室的医生和病房的医护人员要一起做好患儿及家属的解释安慰工作,争取患儿及家属谅解,以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3 肿胀肢体护理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及血液循环情况,并适当抬高患肢,避免患处局部受压。局部立即用无菌纱布浸透25%硫酸镁湿敷,待药液蒸发,立即重新更换硫酸镁敷料湿敷,并做好记录。 2.4 水疱护理
有水疱生成时,一定要保持局部清洁卫生,防止水疱磨破,以发挥皮肤的屏障作用而避免感染。较小的水疱可采取保守治疗,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已破溃的水疱用碘伏消毒,大水疱则在严格消毒下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必要时用无菌纱布包裹以减少渗出。同时记录并观察水疱的消退情况,预防感染。 3 预防
3.1 检查前心理护理
90%以上的患儿在快速注射造影剂时都有不适,全身热感。护理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给予沟通,让患儿有思想准备,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对于不能主动配合的患儿要做好充分的镇静催眠工作。
3.2 检查前宣教准备
穿刺前可告知患儿及家属造影剂外渗时的症状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嘱患儿配合以保证针头的固定。如有疼痛,能配合者可举手示意以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停止推注造影剂,提高患儿察觉造影剂外渗的意识,减轻其恐惧。 3.3 留置针型号选择 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以20G为宜,患儿由于其血管的因素,必要时也可考虑用22G~24G,妥善固定,并向可配合的患儿交代检查中不可随意活动肢体,以防脱针。 3.4 血管选择
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和固定的血管,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气温低时造影剂应先干燥加热至37 ℃或接近体温再注射可降低压力,减轻疼痛感。 3.5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
一定要在推注造影剂前先用生理盐水10 mL或造影剂1 mL~2 mL试注射,观察有无肿胀,待确认留置针通畅并在血管内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注射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有无外渗肿胀。 4 体会
CT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对于病灶的发现、病灶的定性及显示正常的血管解剖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由于注射是在高压下进行,造影剂注射速度快,对血管冲击力强,注射造影剂的局部血管要承受相当强大的注射压力,因此造影剂外渗是增强CT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防止造影剂渗漏关键在于预防。如出现渗漏及水疱及早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增加患儿痛苦。 【参考文献】
[1]王云.一例欧乃派克外渗病人的治疗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8(148):115.
[2]龙朝霞,陆晓燕.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6(19):55.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