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法”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张志华 新课程之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材 学习具体知识内容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学习显 体例,体现了全新的教材编写理念,它按照知识模块和学 得很轻松。第二、从教师层面看,它能锻炼教师驾驭和处 习专题编写,不再强调历史学科自身严密的知识体系,而 理教材的能力,便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用演绎法 是完全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教材编写体例的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吃透教材,为此它逼迫着教师全身 新变化,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地去钻研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最终能够达到化 它逼迫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有脱胎换骨的 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境界。在对教材科学处理的基础上, 变化。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诸多方法中,笔者认为“演绎 教学过程就必然流畅明快、轻松自如,能够轻松顺利完成 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教学任务。 所谓“演绎法”,简单地说,就是教者首先要把某一节 例如,人民版必修三“宋明理学’’这~节内容,理论性 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清楚,吃透纲目之间和知识点之间 强、难度大、内容多,特别难教难学,如果采用演绎法,问 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不惜花费时间,以 题就可迎刃而解。我是这样借助演绎法来导入本节新课: 精炼简约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从宏观上概述、推演 “同学们,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本节知识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正式开始 术的主张以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讲授具体的、微观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在具体知识讲 思想。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以后.儒学的权威性和正统地 授之前,先给学生建构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在这个知识 位开始遭到严重削弱。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魏晋时 框架之下,再讲授具体的、微观的知识内容。这样一个由 期谶纬之学和玄学的流行,冲击着人们对儒学的信仰。第 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演绎法。很 二、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更是强烈冲击着儒学 明显,采用演绎法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从学生层面看, 的正统地位。道教和佛教为何能够广泛传播呢?究其原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历史 因,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生 知识。由于教师在具体知识讲授之前,已经从宏观上交代 活极其痛苦,他们迫切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道教和佛教 了本节教材知识的主要内容以及纲目之间和知识点之间 的教义中诸如得道成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人生是苦、 的内在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知识框架作铺垫,学生在 忍耐顺从等思想正适应于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道教和 容比较熟悉,所以活动起来难度减 如果没有教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技巧 算真正落在了实处,这样的口语培 轻,收效也就更大。当然,以上种种 和方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难 养也才算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活动都有一定的难度,且综合性又 以得到有效提高。在这一点上,语文 总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 强,所以,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 老师肩负着别的学科老师所不能替 养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 们要多多地关心和指导,有时,甚至 代的责任。如怎样发音才准确,怎样 要,也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开启并 还要参与其中,如为他们当好评委, 掌握语调、语速和停顿,怎样运用修 促进智力发展的必然途径及重要手 乃至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等等。如 辞,怎样做到语句条理清晰,怎样运 段。在教学上,我们既要抓读写,也 此,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口语的积 用表情、姿态和手势,等等。尤其在 要抓听说;既要重视学生的书面表 极性,而且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课本剧表演上,我们还要教会学生 达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 三、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必不可 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语言和戏 能力,从而真正培养出一代对社会 少 剧冲突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常 有用的建设人才。 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说”, 识,并把这些知识渗透到具体的口 (作者单位:广州市65中) 也为学生“说”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语活动中,那么,这样的口语活动才 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佛教的广泛传播,大大削弱了民众对儒学的信仰。第三、 理,灭人欲’。对君主而言,就是要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勤 儒学自身的局限性,也严重制约着民众对儒学的信仰。早 政爱民;对普通民众而言,就是要抛弃功名利禄,克服物 期儒学以“礼”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民众 欲,甘于贫困,而一心遵守封建纲常礼教。只有这样做才 无条件严格遵守,至于这些清规戒律的合法性以及民众 是符合天理,否则是天理难容。这样一来,从神圣的‘天 为何要严格遵守,缺乏理论说明,这种缺乏理论性、思辨 理’的高度来解释儒学纲常礼教,就大大增强了儒学纲常 性的缺陷.也加大了民众对儒学的怀疑。特别是唐朝末年 礼教的合法性、神圣性和权威性,使儒学更具有理论性、 及五代之后。由于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早期 思辩性和权威性。这样,经过北宋士大夫们精心改造的儒 儒学所宣扬的封建纲常礼教遭到全面破坏,更使民众不 学。我们就称之为理学,或新儒学。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 断对儒学提出质疑,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进一步削弱。面 讲‘宋明理学”’。 对儒学的困境,儒学知识分子纷纷起来,倡导振兴儒学。 很明显,这段新课导入语,虽然花时较多,但是,它预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到了北宋, 先从宏观上揭示了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宋明理学与早 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 期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和作用,而且一气呵 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理学 成,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在此基础上,再来讲宋明理学的 孕育而生。那么,北宋士大夫们是如何复兴儒学的呢?说 产生背景、北宋“五子”的主要思想和影响等具体内容就 来也很简单,他们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创立了‘天 不显得突兀,而是明快流畅、简单明了。反之,如果不采用 理’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他们把儒学所宣扬的忠、孝、节、 演绎法,而是根据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来讲宋明理学产 义等纲常礼教统统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来说明,这样就 生的背景和北宋“五子”的各自思想,就显得断断续续、疙 增强了儒学的理论性、思辩性和权威性。具体说来,他们 疙瘩瘩、零零碎碎,不成系统。 认为‘天理’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忠孝节义等纲常礼 当然,演绎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 教是‘天理’与生俱来就带有的美好品质。因此‘天理’产 解、知识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特别强的情况,不 生的万事万物也天生就带有忠孝节义等美好品质。但是 可处处用之。 由于受后天的物欲的困扰,人的美好品质受到蒙蔽,所以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唐洋中学) 人人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去除物欲、归于天理,即‘存天 (上接69顷) 实践证明,我这几 一进课堂,高二的学生,一个个 “主体功能”的学生,我皆有奖。 句“见异思迁”的开场演说效果不错, 正襟危坐,噤若寒蝉,让人气都吐不 满堂大笑,群情激昂,水到渠成, 给学生一个悬念,要认真听我的课, 出来,这能上课?!看来我准备的演讲 进入教学。 以求鉴别是不是“滥竽”,给自己一种 稿不能用了,只得另辟蹊径。 上面讲的这些,也许有人认为归 压力,力争不是“塑料猪耳朵”。 ——同学们: 到教学艺术中去准确点,我也考虑 我由高级教师晋升特级教师前 你们真是守纪律楷模啊,天天上 过,但我以为教学艺术也要汲取演讲 要上一节考评课,下午抓阉定的课, 课都这样如I 大阵?松弛点吧! 艺术的营养,两者虽不同,但难截然 次日晨就要赶到5O里外去上第一节 不就是后边坐着几位领导专家, 分开,特别是在即时对答、即境活跃 课。其时我刚调到教委教研室,手上 前边换了一位老师吗? 气氛、即事而发上,如何进行语言组 连教材也没有。说心理话,教案我不 告诉大家,我就是这个学校毕业 织,幽默风趣地表情达意,演讲中有 急,这一课我教过多遍,再者这种课 的,是回来向母校汇报的,是你们老 许多可学之处。 没有实质性意义,几十年书都没教 同学(下面开始笑,骚动,私语)。 (作者系安徽淮南市第25中学 好,这一节课“出人头地”、“一鸣惊 评委是来评我教学的,我教不 特级教师) 人”那是笑话。我倒是考虑了两点,既 好,充其量我晋不了级,这是小事,我 然去教就是45分钟.要对学生负责; 这节课上不好,你们每人浪费了45 二是这一节课麻雀虽小,但五脏俱 分钟,损失有多大? (马上有学生报 全,要导入、开启,开头一旦稍稍偏离 出浪费2295分钟,又哄堂大笑,评委 轨道,后边车就不知开到哪里去了, 也笑了)。 所以我头天晚上便开始精心设计演 那位如此肯动脑筋的学生请上 讲开头,力争做到引人入胜。写了一 台来,我有奖。我从包里取出一摞我 个自己较为满意的设计草案。 的十数本著作说,今天凡充分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