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

来源:画鸵萌宠网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教学目标的确立: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很浓的写景状物散文。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深深眷念;中间主体部分又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描述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清晨小院、落蕊轻扫、秋蝉残声、闲话秋雨和佳日胜果;因此,我把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在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上是怎样紧扣 “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议论部分从说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故都之秋,介绍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议论之余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因此我将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作者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早自习安排预习)

早自习安排预习,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给出几个预习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是通过对哪些景象的描绘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3、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它不仅让我们收获了诗歌,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了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下边我们首先齐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生齐读)

二.朗读体味 1、思考:《故都的秋》在描写秋天景物的选择上与上词有什么不同?两者营造的秋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江鱼、雄鹰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特点:毛词秋景特点,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郁达夫秋景特点:清、静、悲凉。 三、合作探究

1、故都的秋的这种清、静、悲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勾画出来,以前后六个同学为一组,读一读,品一品)

生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

“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生二::“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生三:“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生四:“秋雨”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生五:“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教师总结:写景的角度与写景的方法。 2、“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显得|“清、静、悲凉”?(齐读课文12—14自然段,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分析) 明确:第一、深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中国文人学士中,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颓废色彩,因此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自然打上了文人的悲秋烙印。

第二,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特别是受到国民党十余年的白色恐怖,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三,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四,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四、拓展训练:

1、从课文中第3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中,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