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 红军桥丨赣美版

来源:画鸵萌宠网
《红军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以江西瑞金的红军万里长征第一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苦岁月,忆苦思甜。在渗透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孩子尝试用现有的工具设计、制作桥梁。

通过引导孩子探索、实践,培养孩子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良好品性;善于合作、积极探索的立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实践作风。本课教材中桥的设计与制作表现方式丰富多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也极有创意,为孩子提供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美术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同时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由于二年级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课堂教学及常规管理相较其他学段难度大。但孩子对设计应用喜好非凡,想像力丰富、大胆,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也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优点。教师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授方式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表现为主,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自主表现,以灵动的课堂活动结合先进教学手段吸引、激发孩子兴趣,主动参与思考、创作。

教学目标:

1.认知桥的基本结构。

2.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尝试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制作一座红军桥。 3.利用地方资源渗透红色文化,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自爱、爱家、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认知桥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表达制作出自己心中所想象的红军桥。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桥梁模型、剪刀、胶带等。 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长征》等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视频,以童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一、视频导课,激发兴趣 (二)展示迎红桥图片,师生探讨迎红桥名字的再结合地方红色资源“遵义会议会址”及导 由来。 “迎红桥”等学生熟悉的地点导入课题, 入 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后面的教学展开打下基础。 二、揭示课题 板书:《红军桥》 一、出示江西瑞金武阳围渡口的红军桥图片一、结合课本中江西瑞金武阳围渡口的红军桥,回归课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其认知桥的结构。 二、翻转教学,教师抛出探索目标,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索、思考, 欣 赏 探 索 红 军 二、探讨红军桥的结构 桥 (一)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红军桥简易的特点。 (二) 师生讨论造成红军桥简易特点的原因。 1.时间紧迫; 2.材料的限制。 再共同解决问题。同时,渗透红军长征过程中搭桥时虽时间紧迫、材料紧缺,但仍迎难而上的长征精神。 (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设置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一)学生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桥由哪些重要的部的注意力,通过先探索再答疑的翻转教学分组成? 方法及角色互换,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交(二)学生反馈讨论结果,师生明确桥的结构由桥流、分享。 墩、桥面、护栏三个部分组成。 (三)巧设“错的板书”环节,师生角色互换,发现、解决问题。 1.故意误摆桥各结构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学生做“小老师”纠正问题,指出桥的三个重要部分正确的位置及各部分的作用。 护 栏 桥 面 (一)美术与多学科的结合,微视频+背景朗诵《忆秦娥娄山关》,从视听的角度扩展学生的感受力。 (二)通过想象红军过桥的情形,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桥 墩 三、微视频播放不同的红军桥 (一)学生观看制作的微视频,欣赏不同的红军桥。 (三)以多种的艺术形式展示,改变 (二)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红军过桥是什么样的情学生的思维定式,同时,让学生欣赏作品形。 体验美术作品所表达的红军战士们勇敢无 (三)出示红军过桥美术作品,体验美术作品中所畏的精神。 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的艰辛。 (一)微课视频回顾知识点,夯实学生所学。 (二)从美术学科本位出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 四、微课小结,展示同龄人作品 (一)回顾知识点:桥的结构。 (二)从材料、造型、色彩这三个美术元素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作品。 美术素养。 (三)通过作品的对比,更好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欣赏同龄人作品,对学生的制作起到提供借鉴的作用。 (三)出示作品图片,学生小结出:材料丰富多样,造型独特美观,色彩搭配鲜艳。 自 小组合作,利用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桥。 (一)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像红军一一、制作要求: 样团结奋进,协同制作。教师陪同辅导,强调安全、卫生。 (二)在常规分组合作的基础上,提升制作难度,适应不同认知学生的口味,让学生能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培养学生敢主 创 作 二、设置部分制作难度,学生尝试挑战 (一)学生尝试用大难度的材料进行创作。 (二)学生分组合作。 于尝试挑战困难的意识。 作 品 一、展示学生制作过程及作品 (一)播放学生制作桥的过程。 (一)以特殊方式展示学生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展 评 (二)展示学生作品。 点 亮 创 意 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同评价作品 (一)学生自主操作选择作品。 (二)评价作品。 (二)帮助学生在识读作品的基础上,学会交流、分享,同时, 改变单一的作品展示,多形式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及不足。 一、“有形的桥” 生活中多种桥梁图片欣赏 (一)从红军简易的桥过渡到现代各式各样的桥,对比认知拓展学生思维。 (二)解放军战士搭建的“生命之桥”、**主席引领的“一带一路”发展之桥等的引入能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升华,从“有形”到“无形”,从“表象”到“情感”, 小 “无形的桥” 结 二、拓 展 桥”。 (一)出示解放军战士救灾的照片,感受 “生命之加深本课教学深度。 (二)出示“一带一路”漫画,感受“发展之桥”…… 板 书 设 红军桥 护 栏 结构 桥 面 桥 墩 板书设计色彩鲜艳、造型贴题、内容精炼,总结性强,为学生的学习、总结提供较好的引导作用。 计 材料 造型 色彩 (一)本课逻辑思维路径: 一、课前预设 教 学 反 思 (三)通过简易的“红军桥”到各式各样的“现代桥”;从“有形之桥”到“无形之桥”,教学由简入繁,梯度进行;学生学习由易到难,拓宽性、选择性强,表现方式各取所需;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渗透长征精神,促进学生情感体验,提升教学深度。 以红军桥为切入点渗透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孩子尝试用多种材料、工具设计、制作桥。 (二)让低段儿童尝试不同工具和多种材料的运用,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并初步感知、树立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二、课后反思 通过《红军桥》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感受颇深,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本课教学的思考: (一)如何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精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他们理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方式,以童趣的动画视频及“遵义会议会址”等地方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弱化理解的难度。通过美术作品及音效给学生视听上的冲击,触动学生的心灵,继而让学生感受红军战士坚决无畏、迎难而上的长征精神。 (二)知识点:桥的结构讲解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桥的结构是非常宽泛的,依据低段儿童认知特点,不易讲得太过繁琐。为了教学不本末倒置,保持美术学科本位。因此,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和取舍方面我设计了两个巧妙活动:1.翻转教学,先探索再答疑,令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2.故意误摆桥各结构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正确认知桥的结构、各部分的位置及作用,提升学习效率。 (三)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方面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和材料,但为了让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工具和媒材却是极大的挑战。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材料去探索桥的设计制作代替了教师的示范,制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部分较高难度的材料让学生尝试,给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更多的选择和挑战。时刻保证以学生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在探索中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完成作品。 (四)学生作品的展示评价 作品的展示和评价环节对于一堂美术课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从兴味盎然的作品制作中停下来,这是一个难题。因此,这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利用特殊的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的展示评价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及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