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LD气田低效气井压裂改造难点与对策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0年3月 石油地质与工程 PETROLEUM GEOI OGY AND ENGINEERING 第24卷 第2期 文章编号:1673—8217(2010)02—0121—03 LD气田低效气井压裂改造难点与对策 李永明,任 山,刘 林,邱 玲,慈建发 (中同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T程技术研究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I D气田属于典型的低渗致密气藏,储层非均性强、舍气丰度低、展布规模小,稳产难度大。分析了LD气田压 裂改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压裂改造关键技术,并分析了应用效果,这些技术包括不动管柱多层压裂技术、 水力喷射压裂技术、低伤害压裂技术。这些技术提高了I D气田低效气井开发效果。 关键词:I.D气田;低效气井;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 LD气田侏罗系气藏自上而下发育着蓬莱镇 1.08,部分井的地层压力系数仅有0.7,多数气井仅 靠地层自身能量返排破胶液已经相当困难,大量破 组、遂宁组、沙溪庙组气藏,属于典型的低渗致密储 层,由于储层非均性强烈、含气丰度低、单层产量低、 单井控制储量少、含气砂体的展布规模较小、砂体连 胶液长期滞留在地层中,导致有效裂缝长度降低l1], 储层水锁损害严重,大大降低了储层改造效果。 续性普遍较差,使得气藏单井稳产困难。目前LD 气田的开发已进入开发调整期,面临的储层条件变 差,由于受前期开发工艺的限制,以及储层低压,压 2 LD气田储层改造关键技术 2.1 不动管柱多层压裂工艺技术 后返排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大批低效气井。 本文针对LD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低、压裂液 LD侏罗系气藏纵向上含多层砂体的特征使其 具备了多层压裂的开发条件,为了有效利用这些含 返排困难等难点,提出一系列工艺改造措施,来提高 气砂体,提高钻遇砂体的改造率,采用不动管柱的多 层压裂技术,是目前实现I D气藏高效开发的一个 重要部分。不动管柱多层压裂工艺技术多采用“封 隔器+投球”的方法来达到分层的目的。多层压裂 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大大缩短气井压裂改造施 储层压裂效果,从而达到高效开发LD气藏的目的。 1 LD气田储层改造存在的问题 1.1 多层潜力层闲置,单井利用率低 LD侏罗系气藏蓬莱镇组和遂宁组属典型的砂 泥岩互层,纵向上含多层砂体,一般单井可钻遇10 ~工周期,减少气井作业成本,降低储层伤害,提高气田 的整体开发效果。目前,LD气田采用不不动管柱多 层压裂l丁=艺技术已经在8口井进行了三层及以上层 位的压裂改造,压后产能较单层压裂提高了2~3倍 (单层压裂后产能一般在(0.4~0.5)×10 rn3/d),取 15层。目前该气藏85 左右的井都只压裂改造 了1~2层,不能有效沟通纵向上叠置的含气储层, 对其他潜力层进行改造时,则需要桥塞封堵已压裂 层段,对井进行修井、压井、重新组下射孑L管柱、压裂 管柱,压后还需扫桥塞等,导致施工工序复杂,施工 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水力喷射压裂工艺技术 费用增加,开发时间延长,且对储层造成多次伤害, 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由于工序复杂性和作业成本的 限制,因而有可能放弃对潜力产气层的开发而使其 处于闲置状态,大大降低了单井钻遇砂体的利用率, 使得多层系气藏未能充分挖掘出应有的开发效益, 整体上呈现出不利于高效开发的局面。 1.2地层压力低。返排困难 目前针对LD气田的开发,老井挖潜势在必行, 但老井挖潜存在两方面的技术难点:①由于气田改 造前期受工艺技术的限制,多层合压井较多,随着测 井技术和改造工艺的进步,发现大多数合压井仅改 造了其中一层,若要重新改造合压井中未改造的储 收稿日期:2009—08~05 LD侏罗系气藏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地层能 量不断下降,储层品质越来越差,地层压力系数小于 作者简介:李永明,1973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 京)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油气藏开采、增产工艺 方面的研究。 ・122・ 石油地表l LD气田三层以上压裂效果统计 层,因其与已改造层相隔较近,应用常规封隔器完成 改造任务难度较大;②LD气田的开发已进入开发 调整期,储层条件变差,气井改造后稳产时间短,经 常面临转层上试的问题,这种情况对于井下有封隔 器的井来说,上提管柱变得十分困难。采用水力喷 射压裂工艺技术就可解决以上两方面的技术难点, 使压裂改造过程简单易行,从而大大提高I D气田 的开发效果。 水力喷射压裂工艺技术是利用水力喷射和水力 喷射封隔机理,不需要下封隔器就可以实现多层压 裂,避免了因封隔器的存在而导致的管柱上提困难。 但由于准确预测层间应力差的难度较大,所以在直 井中应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该技术不下封隔器, 若层间应力差较大,且预测不准确,就会导致压裂改 造失败。但LD气田多层砂体间距较小(一般在10 ~30 m之间),应力差小,可以考虑采用水力喷射技 术。目前在CX601—2和CH138井进行了先导性 试验,工艺上取得了成功。 2.3捞球、捕球配套工艺技术 多层压裂时多应用“封隔器+投球”工艺技术达 到分层的目的,但对于地层压力较低的井,由于钢球 密度较大,液体返排和后期输气过程很难将钢球带 出油管,多个钢球留在油管内,严重影响压裂后下层 的排液和生产采气。应用捞球、捕球配套工艺技术, 可以清除油管内的障碍,保证管柱的全通径,提高多 层压裂的施工效果,同时也为后期生产动态监测工 具顺利人井创造了条件。目前捞球_T艺主要有强磁 捞球和捞锚捞球。 MQ17—1井实施多层压裂后,由于地层压力 低,钢球没有返出油管,排液后测试天然气产量约4 000 m。/d,通过下入打捞锚打捞,捞球成功后测试天 然气产量上升为10 000 m。/d。D29井实施多层压 裂后,天然气产量约5 630 rn。/d,捞球成功后测试天 然气产量上升为20 500 m。/d,天然气产量增加一倍 多。这充分说明低压、低产气井实施压裂改造后滞 留的钢球对天然气产量的影响很大。捞球、捕球配 质与工程 2010年第2期 套工艺技术是提高多层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技术。 目前川西气田多层压裂中开滑套的球完全实现 了低密度球(密度为2.2g/cm。左右),压裂施工后 液体返排过程的能量完全可以将低密度球带出井 内,套在井口安装的铺球器中。若不能将球带出,则 可以考虑后期强磁捞球。低密度球技术已在LD气 田成功应用,现场应用发现低密度球现场捕出率达 8O 以上;滞留在管柱内的球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或 基本不造成影响。 2.4低伤害压裂工艺技术 I D侏罗系气藏具有喉道细、储渗相关性差、孔 喉结构差的特点,压裂施工过程中,由于压力差存 在,压裂液会滤失到地层,产生水锁伤害。压裂液滤 失不可避免,但滤失量过大就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导致启动压力增加,气井产能下降。尤其对低渗低 产气井,这一现象更为严重l2]。因此要降低压裂液 对地层的伤害,最大程度地发挥压裂改造效果,必须 同时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降低压裂液本身的伤害 性,另一方面就是加快压裂液的返排速度,提高压裂 液返排率,避免压裂液与地层接触时间过长而造成 储层伤害。 2.4.1低稠化剂浓度压裂液技术 LD气田压裂改造主要采取的压裂液体系仍然 是瓜胶有机硼交联的单一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的 主要缺陷就是所用稠化剂含有一定量的水不溶物和 压裂液破胶不彻底,导致滞留在地层的残渣较多,严 重影响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降低了储层改造效果。 目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对 低稠化剂浓度压裂液的研究,形成了0.25 低稠化 剂浓度压裂液配方,不但有效降低了滞留地层的残 渣量,同时压裂液更容易在地层条件下破胶,使得压 裂液对储层的伤害进一步降低。 2.4.2高效返排工艺技术 (1)油管优化。油管内气体的流速是影响气井 排液的重要因素。气体流速越大,其排液能力越强。 油管内气体的流速计算公式为: V一50.97ZTQ/(P fd )。 式中:V——气体流速;Q——气体流量;P ——井 底流压;Z——气层标高系数;T——气层温度; 油管直径。 目前在I D气田气井施工中,多采用 ̄73mm油 管,尽管油管尺寸越大,对施工越有利,但对于压后 返排来说,由上式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储层,油 管直径越大,气体流速越小,压后返排能力越差。由 李永明等.I D气田低效气井压裂改造难点与对策 ・ 123・ 于LD气田地层压力低,油管尺寸过大会对破胶液 的压后返排十分不利,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可选择管径较小的管柱。针对LD气田施工规 模较小,排量较低的实际情况,经过延程摩阻计算, 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采用 ̄p60.3 mm X 4.83 mm油管完全可以满足施工要求。 (2)液氮拌注优化。目前在LD气田压裂施工 过程中,液氮伴注技术已成为解决压裂液返排困难 的重要手段。液氮拌注技术主要是通过液氮气化, 最终在压裂液中形成泡沫,从而达到降滤、助排的功 能。在液氮拌注增能助排工艺应用前期液氮的加量 主要考虑破胶液返排的启动压力,通常采用单一比 例混注方式(7 ~1O ),忽视了前置液及先期泵注 的携砂液在裂缝中暴露时间长,氮气扩散损失量大 的问题。因为在压裂施工过程中,由于氮气的扩散 损失,距离井筒越远,液氮在裂缝中的膨胀势能所形 成的压力越小,从而导致开井返排时,距离井筒较远 处最需要降低滤失,提高返排的前置液及先期泵注 的携砂液的返排作用下降。另外,在施工中只有部 分氮气在压裂液中形成了有效泡沫,这就导致实际 有效的液氮量低于混注的液氮量。因此,在设计混 注液氮量时,应综合考虑。 针对前期液氮拌注存在的问题,对液氮拌注工 艺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一是优化拌注程序,将液氮 增能和液氮拌注技术相结合,按照泵注压裂液的次 序,液氮加量线性递减或台阶性递减,使液氮从前置 液到最后携砂液阶段形成由高到低的膨胀势能,提 高氮气的降滤失、助排作用,有效推动前置液及携砂 液返排。二是在压裂液中加人性能优良的起泡剂, 使得注入压裂液中的液氮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泡沫, 提高液氮的有效率。通过在I D气田6曰井的压裂 中应用该液氮拌注T艺,取得了较好的返排效果,5 h后,返排率可达到50 以上,见气时间一般2~8 h,比以往显著提前。 拌注液氮使得施T压力升高,增加了施工难度。 目前在蓬莱镇组施T,拌注液氮后,施工压力一般在 25 ̄40 MPa之间,可通过更换较高压力级别的采 油树,采用 ̄p60.3 mm油管进行施T;而对于埋藏较 深的遂宁组,则采用973mm油管施工。 (3)优化返排制度,加强现场控制。I D侏罗系 属于低渗气藏,压后裂缝自然闭合时间较长,如压后 靠裂缝自然闭合,会使大量支撑剂沉降在缝底而影 响支撑剂的支撑效率,降低压后产量,因此往往采取 裂缝强制闭合技术,建立人T裂缝内的压降模型;根 据井筒出砂准则计算出支撑剂沉降的临界流速,并 结合工区的储层特性和施_T参数,合理的选用油嘴 进行返排是提高支撑剂的支撑效率、降低储层伤害 的关键技术。目前针对I D气田蓬j段储层具体情 况,建立了一套相应的压后返排制度,蓬三段改造气 井,其闭合压力一般在20 MPa左右,不出砂的临界 流速为20 mm/s情况下的压后返排制度进行了优 化,结果如表2。 表2优化返排程序 3 结论 (1)I D气田低效气井压裂改造的难点:一是 I D气田地质特征和前期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的限制 导致多层潜力层闲置,单井利用率低;二是I D气田 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导致地层能量不断下降,地层 压力系数低,压后破胶液返排困难,储层损害严重。 (2)针对I D气田多层潜力层闲置,单井利用率 低这一压裂改造难点,形成了三大高效立体开发关 键技术,即:不动管柱多层压裂_T艺技术、水力喷射 压裂工艺技术和捞球、捕球配套丁艺技术,通过现场 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针对压后破胶液滞留地层,储层损害严重这 一压裂改造难点,主要采用低伤害压裂液技术与油 管优化、液氮拌注和优化返排程序等高效返排工艺 技术相结合,以提高返排效率,降低储层损害,提高 I D低效气井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Eli丁云宏.难动用储量开发压裂酸化技术[M].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2005:39~52 E23周小平,孙雷,陈朝刚,等.低渗透凝析气藏反凝析水锁 伤害解除方法现状[J].钻采T艺,2005,28(5):66—68 编辑:李金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