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来源:画鸵萌宠网


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摘 要] 本文在对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注册会计师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构建会计专业的能力框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指导合作办学;科学处理好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设置与衔接问题;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积极主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升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比较;效率提升

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信息,影响着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间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相互认可等因素,极大地推动了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规模的膨胀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并给国内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

一、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高校积极尝试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共4种模式。

(一)针对在校学生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1. 松散型模式

松散型模式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组织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项目”,该项目派往境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实习的学生,是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严格的测试选拔程序,从20多所院校推荐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分别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会计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实习单位包括德勤、安永、普华、毕马威、德豪、浩华、华利信、马施云、克瑞斯顿、均富国际等国际会计公司。

2. 嫁接型模式

嫁接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目前采用的嫁接模式主要有“2 + 2”模式、“1 + 2 + 1”模式、“3 + 1”模式、“3 + 2”模式等。伦敦会计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学校联合举办的“ACCA国际会计与金融方向”的教学模式、兰州理工大学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会计学专业联合培养项目、苏州大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会计学专业联合培养项目、西安石油大学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等均属于嫁接型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3. 移植型模式

融合型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外教育机构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其特点表现为中方对项目进行监控,学生录取和具体教学组织、学位授予等都由外方负责,即全面引进合作大学的学位(或文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和考试评价,以及引进对方的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聘请外国教师来中国讲课,在异地实行与外方合作方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学。

(二) 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

为了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从业队伍的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符合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适应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队伍,CICPA采取了与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国际会计公司和培训机构的合作,拓宽注册会计师境外培训的渠道;与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合作,积极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注册会计师资格等合作办学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CICPA与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针对中国注册会计师的“ACA联合培训”项目;CICPA与澳洲会计师公会合作开展了“澳洲注册会计师国际培训项目”; CICPA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合作培养具有香港会计师(HKICPA)资格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我国财政部与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签署的《内地与香港注册会计师部分考试科目相互豁免补充协议》;CICPA与ICAEW关于两会间职业资格考试部分科目互免协议;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给予中国CPA该协会的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和CFM的考试豁免等。

二、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种专业人才。从以上总结的合作办学模式来看,基本达到了目的。但不同的合作办学

模式均具有自身固有的优势与劣势。

以“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项目”为代表的松散型的办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扩大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影响力,提高了各相关院校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重视程度,加深了实习学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解和认识,拓宽了实习学生的视野和知识体系。但是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有待探讨,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并不能使学生获得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此外,如果合作方为高校,则该模式很少能够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学习。

嫁接型的办学模式能够结合中西方教育优势,使学生直接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对国外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有较深层次的了解,除专业知识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但是,这种模式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是初级课程,并且以英语的强化为主,出国留学预备基地的氛围较浓厚,外方的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因而中方学校不能得到外方在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和互补,受益有限。

移植型的办学模式具有深度合作的特点,合作双方均能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和研究指导,并且利于中方引进外方的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模式,有利于中方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外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时可以在中方校内产生辐射作用,借鉴和推广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利于提高中方学校的整体实力,同时,由于这种模式对外籍教师的比例有较高的要求,对教学设施等硬件的要求也较高,因而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育多元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但外方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项目实施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会计从业人员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取得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资格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国际化水平,培养了一批能够承办国际业务、符合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发挥了作用,但也明显存在着受益面窄和认识深度不足等缺陷。

三、提升会计学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效率的对策分析

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型会计人才。但合作办学行为也同样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认证体系,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案等都是提升办学效率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 构建会计专业的能力框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指导合作办学

针对我国会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注册会计师缺乏国际培养背景等问题,为确保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在对用人单位对会计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会计专业的胜任能力框架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指导学生认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结合自身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培训计划和发展计划行动方案,积极主动完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各项任务,努力将自己培养为社会所急需的国际型人才。

(二) 科学处理好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设置与衔接问题

对于嫁接型的合作办学模式而言,科学处理好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设置与衔接问题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与合作办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双方学校应分别明确各自的核心课程,以及可相互替代的课程,作为公共平台模块,设置在前2年完成,其余内容和环节,分别设置为中方模块和合作方模块,安排在后1~2年内完成,力求满足出国和不出国两类学生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培养计划的制订应在招生前完成,使考生在不同模式和学校之间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三) 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办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方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认证体系,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认真树立质量意识,依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及生源质量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对合作办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所确定的标准进行监控;同时,应建立人才培养信息管理档案,对合作办学质量实施跟踪调查。

(四) 积极主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派出的学生,更应该是中方的合作院校。因为,在合作过程中,中方可以学习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念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因此,中方教师应抓住机会,认真观摩外籍教师的教学,深入钻研外文教材,认真备课,按照合作教学模式和要求上课,真正达到引进、借鉴、消化、吸收、提升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雄,王忠贤. 高等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发展对策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2] 陈炜华.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访国家财政部副部长王军[J].国际人才交流,2007(6).

[3] Marc Pilkington and Geeta Sudhir Nair. Challenges of Re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 Some Indo-French Perspectives[C]. Global Research Seminar: Sharing Research Agendas on Knowledge Systems, UNESCO Headquarters, Paris, November 28-30,2008.

[4] 培宣.中注协与澳洲会计师公会继续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化人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