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2 月____________________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__________________Feb 2019
第28卷
第
1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D01:10.13887/j.cnki.jccee.2019(l).17
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
裴亚芳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多元文化价值冲突、传统教育观念滞后、网络监管不到位等复杂情形,高校应在契 合网络环境和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马克 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网络;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9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787(2019)01-0074-03
信仰,是人们对自己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 价值的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坚定信赖和执着追求 的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及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将马克思主 义内化为精神支柱并以此为行动指南的一种科 学信仰。我国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鲜亮 的底色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 变,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 在分析信仰教育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探究 推进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径。
1 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
1.1西方国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了广阔平台。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 提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 个世界。”\"1]在当今网络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西 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战略 也不断在向网络化渗透方面转变。西方发达国家 拥有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一方面依托电影、游戏 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打着“民主” “自由”的旗号宣扬西方“普世价值”,大肆宣传资 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与“优越 性”,推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对我国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个别问题进行恶意夸大,甚至散 布虚假信息,对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进行思 想渗透与价值植人。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大学生 极易受到迷惑,容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 性产生怀疑,难将其内化为坚定的信念,给我国高 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1.2多元文化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一个社会最核心的政治资源就是意识形态,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网络的发 展为各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拓展和斗争提供
第一,多元文化价值选择的冲突。网络中各 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交融丰富和便利了大
收稿日期:2018-11-06
作者简介:裴亚芳(1991/),女,甘肃天水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第1期
裴亚芳: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
75
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 开展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平台。但网络环 境复杂多变,大量虚假、低俗、反动的信息充斥其 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甚 嚣尘上,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 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选择盲目化、价值 冲突直接化的情形下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 诱导。加之一些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 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马克思 主义信仰在多元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吸引力 和感染力不强,制约了高校信仰教育功能的有效 发挥。
第二,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 础不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在人类 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 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 了解多是一些简单片面的知识,忽视了对马克思 主义思想内涵和理论精髓的深刻把握。此外,有 些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自己私利的手段, 将马克思主义功利化,在现实与理想目标出现落 差时,从内心深处很难真正认同,在学习上就会 缺乏兴趣,长此以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建立就会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信仰教育的效果 就会大打折扣。
1.3高校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途径 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环境要求新的转 变,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观念、教学 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应当契合网络化社会的发 展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使教育目的得以有 效实现。然而在一些高校部分教师以说教的方式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教学过程忽视学生认 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不高,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主要是为 了应付考试。此外,部分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技 术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单一,使得教学很难达到预想效果,削弱了马 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
1.4网络监管不到位
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 丰富的资源,然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随意性等 特征,一些不良信息趁虚而人,加大了网络监管 的难度,而且有些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素养,对 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不强,使得网络环境下高校 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难度加大。2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2.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
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能够高速传播和共享, 同时也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 利。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 治久安,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场所,能 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事关高校正确的办 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期,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政治宣 传和意识形态渗透,一方面,高校要适应社会信 息化发展的特点,紧抓网络的主动权,积极利用 网络空间的巨大优势,在结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基 础上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课程 和实践活动,并且要建立起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 态安全的有效体制机制,占领网络信息传播的制 高点,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诱导和 渗透,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导 地位;另一方面,学校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 学生清醒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其“西化”“分 化”中国图谋的本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 使命担当。
2.2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中 的引领力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社会思潮。网 络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信仰情 感、信仰意志和信仰实践的过程施加影响而实现 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 只有被认同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才能用以
76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8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 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在思想观 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环境下,要让学生真学、真 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 念的消极影响,高校应从理论认知层面、情感认 同层面、价值实践层面进行深人。在理论层面,提 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文化多元价值观中的引领 力,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特 别是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 情感层面,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创新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的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彰 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染力;在实践层面,利用网 络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运 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社会 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价值选 择能力。高校要教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中 多元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一方 面,将多元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人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多元文化价 值观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一些不良 思想和错误信息的抵制,利用马克思主义对现实 生活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落后的思 想文化进行有力批判,提高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 辨别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价值选择 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
2.3依托校园网络平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首先,加强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化使得 高校在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内容和转变教学 方法上都有了新的契机。建设专门的关于马克思 主义信仰教育的校园网络平台能够转变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 新的条件下信仰教育的空间拓展,也是开展马克 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深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网络环境 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 的转变,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性 要求,高校应当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网 络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 中心”的单向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依托互联网 技术优化教学结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 沟通,契合网络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师 的网络教学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的独特优 势,把课堂、网络、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将信 仰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并促其成才。2.4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的有序开展提供重要保障。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影响着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和选择能 力,学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查与监管力度,对 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处,净化校园网 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培育,使学 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的有效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3 结语
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高校 应当高度重视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为学 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创造优越条件,以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参考文献:
[1]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
].黄明坚,译.北京:中
信出版社,2018.
[2]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
人民日报,2016-05-19 (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 郑志康.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
析Q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4):121-125.
责任编辑鲁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