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开放

来源:画鸵萌宠网


以前学费交不起 如今免费受教育

曾几何时,提起农村,垃圾遍地、塑料袋飞扬、旱厕林立、臭气扑鼻、道路坑洼不平等印象就深深烙在人们脑海里。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1.5万平方公里的河洛大地上,乡村面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村庄凤凰涅槃,摆脱“土气”,变成“小洋村”,吸引了成批城里人前往。 现代化村庄让人羡

您现在如果到农村去,一定会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建筑整齐、庭院整洁的村庄面貌而赞叹。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受生活习惯、管理引导力度小等影响,农村面貌仍然是脏乱不堪,整体变化缓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引发了我市农村面貌的根本性变化。

2006年4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村容村貌整治入手,经过短短两年多时间,我市农村面貌从过去的脏乱差到现在的整齐划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享受市民一样的生活。

我市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明确工作目标:“三清七集中”、“四改四化五有六好”。

“三清七集中”就是要求清洁村庄、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垃圾集中填埋、秸秆集中堆肥、建材集中摆放、村庄集中绿化、广告集中治理、污水集中处理、残垣断壁集中修复。 “四改四化五有六好”就是改路、改厕、改灶、改圈,环境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整体美化,有农民培训场所、有文化娱乐场所、有标准化卫生所、有老年活动中心、有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建设好、经济效益好、村风民风好、农民素质好、公益服务好、社会治安好。 今日的洛阳农村,环境变美了,条件变好了,农民开始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偃师市府店镇周寨村,公共汽车穿村而过,集“两委”办公楼、多功能学校、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超市、便民服务大厅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位于村中心。村民索玉卿说:“一个中心解决了农民看病难、购物难、办事难、学习难、娱乐难问题,真方便!” 近40万座户用沼气池的投用,使千家万户告别烧柴、燃煤,用上了热水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村村通”、“户户通”水泥路的建成,使农民出行更加便捷。

村容村貌的集中整治,使垃圾围村的顽疾得到根治,如今,村落整洁有序,庭院干净美化,农民生活环境变了样。

从“百村示范”到“千村达标”,洛阳农民正在分享“村村整治”带来的成果。 如今,全市2997个行政村已有2563个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做到了有人员、有经费、有工具、有制度,逐步实现了“三清七集中” 、“四改四化五有六好”,座座村庄喜换新颜。

村道:从坑洼到平坦

郑向东在新安县铁门镇土古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0多年。他说,提起乡村小路,城里人的印象是:两边绿树成阴,路面坑洼硌脚;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现在,乡村小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农民以前一遇到下雨天,不穿胶鞋在乡间土路上简直寸步难行,如今即使大雨滂沱,脚蹬皮鞋也行走自如。

郑向东以本村为例说,过去,土古洞村村民感叹:“无水无路无学堂,只有四架山脊梁。”如今,村里道路全部硬化,处处绿化,建起了新学校,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村外两条环村水泥路像两条玉带,环抱着村子,成了农民的致富路。

村民邵连子说,以前,村里大路都是土路,家家户户之间的小路也是土路。一持续降雨,自行车、摩托车都陷进泥坑里出不来,村民只好把车辆放在村口熟人家,穿着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回家,进屋先脱下胶鞋刮泥。那时候,家家户户在门楼下、屋门口晾放胶鞋,方便出入。来土古洞村的人都说,在村里感觉“身在村中、景在村中、村在景中”。

“现在村内沥青、水泥道路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主干道有10米多宽,两旁栽种着女贞、雪松、柳树、梧桐,点缀着鲜花、灌木。水泥路不仅‘村村通’,还实现了‘户户通’,连村民下地干活走的生产路也铺上了水泥,村里260多户人早把胶鞋扔到墙角、垃圾堆了。”邵连子说。

在铁门镇政府所在地,一些小杂货店老板印证了土古洞村民的话。他们说,这两年,小商店已经不再卖胶鞋了,因为农民现在出入大部分走上了水泥路,差的也是沙石路,雨天根本用不着再穿胶鞋踩两脚泥了。

新安县城一家商场负责人说,现在胶鞋都是作为劳保用品,专门给矿山企业提供的,在那里作业用得着,偶尔给防洪工地提供一些,但数量很少,还得预订。

近日,记者走访了30多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现没有一家农村超市经销胶鞋。一位老板说:“咱开商场就是看农民需要啥。现在谁家还用得着胶鞋?”

郑向东说,其实,不单是新安县很多农民,其他县(市)的农民也纷纷告别胶鞋,这主要得益于农村交通设施近年来不断改善,特别是“村村通”、“户户通”的完善,使农民出门不再难。

“说不定,再过些年,农村全部实现‘户户通’水泥路,胶鞋真要成‘老古董’了。”郑向东笑着说。 环境:从脏乱到整洁

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栽有绿树红花的庭院、简朴整洁的村舍„„这就是如今我市多数村庄的新面貌。

我市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活动,整治从庭院到公共场所,小到路边排水沟,大到建设垃圾场、道路硬化,各地因地制宜,美化家园。

白云山上流下来一条明白河,山麓河畔有个村落,唤作明白川——从嵩县白云山景区山门沿着明白河上行20多公里,一个掩映在大片翠绿之中的村子出现在路边。

村干部梁会川说,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村农户争相改水、改厕、用沼气、讲究卫生、孝敬老人,争当示范户,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村民王建春的庭院苗圃里花香菜绿,他家使用沼气做饭、烧水洗澡,鸡入笼,狗拴绳,显得井井有条。“过去,城里的亲戚来了,最怕上农村旱厕,又脏又臭,无从下脚。现在,有了沼气,用上了水冲厕所,亲戚也走动得勤了。”王建春说。

梁会川说,村民家里如此,村里街道也同样干净。现在,村中道路全是水泥路面,后山上的泉水在路边的排水沟中缓缓流过,越院穿村,环绕村寨,颇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给小村增添了不少灵气。这里的房屋,从老到新,都进行了粉刷,给人一种老树发新芽的新鲜感。院里院外、路边的绿化带都用传统的竹篱笆圈起,实用、美观,现在跟过去比,真是天上地下。

老村民王继德高兴地说,村子卫生面貌这么好,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来俺村的游客都说村子洋气,俺们脸上也有光。 生活:从农民到“市民”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这个近两年出现的新名词,让农民朋友的生活“市民”化。 新安县石寺镇渠里村的社区服务中心有卫生所、文化大院、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服务大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58岁的岳芝团是村卫生保洁员。她感慨地说,以前觉得社区服务中心只有城里才有,离自己很远,现在各个村的社区服务中心都建起来了,农村越来越像城市的社区,俺农民开始享受市民一样的生活。

岳芝团谈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景:当时村里只有代销点,就是小商店,里面东西很少,村民过年想多办点年货,还得到县城。后来,身边小商店多了,虽然东西不全、档次也比较低,但是不用往县城跑了。现在有了服务中心,不要说平时,就是过年足不出村也能买全称心的年货。以前很羡慕城里设施齐全,生活方便,现在咱农村也有了卫生所、超市、文化大院,看病、阅览图书、娱乐、锻炼身体、购物同样省心,真是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乡干部小李说,人们这样描绘30年前的农民生活:“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娱乐靠酒、出行靠走。”现在,农民家里有电视、电话,村里有多功能学校、农资超市、服务大厅、休闲广场、健身场所、灯光球场,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小病不出村、购物进超市、休闲有

广场、娱乐有场所,下棋、散步、健身,跳舞、唱戏„„自娱自乐逐渐成为农民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数字看变化

两年来,全市清运垃圾510万立方米,修建村内雨污水排放设施250万米,村内空地绿化180万平方米,新建垃圾池2.5万个,新建垃圾填埋场所4200个。 目前,全市已建成乡级便民服务中心8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81个。

全市硬化通组通户道路8000多公里,建设沼气池35万座,为25万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说,我市乡村面貌已具新农村雏形。

“交通基本靠走,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这是30年前偏远农村的真实写照。至于汽车,有的人见都没见过,想拥有,简直像做梦。而30年前的城市,自行车和大熊猫、万里长城一样,同样是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三大象征”之一。 如今,牛马车成为历史剪影,自行车、摩托车满大街都是,出租车招手即停,开着私家车上下班已是寻常事。从交通工具来说,从步行到牛马车,从为买一辆“凤凰”、“永久”自行车一票难求到用私家车代步、游山玩水„„30年弹指一挥间,咱洛阳老百姓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 有辆自行车就很“拽”

“上世纪70年代,出门基本靠步行,有辆自行车都很‘拽’!”曾经是三门峡(原属洛阳地区)商业局干部、现住洛龙区安乐窝的73岁老人焦长安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出门办事时基本靠走,遇到婚丧嫁娶,才用牛马车。谁家娶媳妇,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迎接新娘,就会招来不少人看热闹,而新娘也以此为荣。” “那时候,自行车在农村非常少见,只有公社干部才会配一辆。上世纪60年代初,实行配券制,很多人才能分一张券,大家只好抓阄,谁抓到是谁的。那时买一辆自行车相当于我快半年的工资。”

焦长安说,那时,他作为商业局一般干部,来市里开会基本上还是靠步行,60公里的路从上午走到下午,紧走慢走要9个多小时,途中一刻都不敢歇。

“第一次见小汽车是在1948年,解放军对固守洛阳的国民党军队发动攻坚战前,在大街上见到国民党军队的一辆卡车,大家都纳闷这是啥东西,四个轮子不用马拉就会跑?我们就一直跟着车跑了很远。后来再见到小汽车就是在1951年后了,记得县委书记当时有辆破旧的小吉普车,甚至没有上盖和门,大家都觉得很稀奇呢。”焦老汉笑着说。

当时老百姓出行也很不方便。有谚语为证:“开门就是坡,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

这种情况下,牛马车、平板车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出行工具,肩挑背扛则是最简单的运输方式。经过30年的改革变迁,从牛马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甚至小汽车;通向各村的道路更是由土路、石子路、沥青路变成了水泥路,路好了,出行方便了,老百姓的心也亮堂了。 与农村比,当时城市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家住洛阳师范学院、51岁的张老师说:“我结婚的时候,讲究4大件,“洋”车、手表、风扇和缝纫机。那时谁家买一辆‘飞鸽’或‘永久’自行车就‘拽’得不得了,因为除了要攒很多钱不说,光搞票(券)就要费尽心思动用很多关系。那时候结婚,新郎骑着车带着新娘,别提有多风光呢。”

自1888年英国人邓勒普发明了使用充气车胎的自行车后,自行车很快便传到了中国,不过只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较常见。上世纪50年代末,洛阳市区的自行车还不多见,谁要是骑一辆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穿梭,就显得神气十足。

到上世纪70年代后,自行车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喜欢电影的朋友可能会记得《十七岁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孔雀》、《爱情的牙齿》和《站台》。这些关于青春苦涩或美丽的记忆,同时也能折射出自行车在城市底层的普及程度。 上世纪80年代 摩托车成新宠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摩托车成了新宠。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的资料显示,全国摩托车生产厂家的产量1985年已达103万辆,数字背后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增加。洛阳的摩托车供应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规模。洛阳生产摩托车的企业有三家:偃师摩托车厂、国营曙光机械厂和河南柴油机厂。由于市民对这一新型交通工具的喜爱,摩托车常常供不应求,有关方面只好通过印制供应票进行调节。 “我那时在关林做布匹批发生意,需要经常出去跑,就在1988年狠狠心买了辆摩托车,花了3000多元呢。”家住西工区五院北巷1号院的杨六顺提起往事,还记忆犹新,“看我骑,邻家的小青年心痒,又买不起,就红着脸开口来借,骑上溜达一圈就美滋滋的。” 市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秘书长马振奎当过交警、事故科科长,从事交通安全工作已30多年。提起30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他感慨万千。

上世纪70年代末,马振奎当了交警,那时单位配的“公车”就是两辆自行车,大家只有在上班的时间才可以骑。

到了80年代,交警队配上了“偏三轮”摩托车。那时候,市区红绿灯不多,西工主要是定鼎路、百货楼、火车站几处路口有红绿灯。“偏三轮”主要是队长驾驶,交警上班时先集中,然后由队长驾驶“偏三轮”将交警“撒”到各个岗上。一个有红绿灯的路口只安排一个人,路上车辆很少,偶尔过去一辆,也是公交车。马振奎形象地说:“那时的红绿灯路口,值勤的交警常常是打个盹醒来才过去一辆车。”

1983年,洛阳日报社为记者配发了第一批摩托车:三辆红色的“黄河250”摩托车,供记者采访用。虽然只能在有采访任务时骑,但记者们已兴奋不已了。

车买回来了,但是没人会骑,没人有驾照。经报社协调,请来几位“师傅”——洛阳市业余体校的摩托车教练,周末带大家到学校的操场上练车。

当时的大街上,除了供电局、邮电局、公安局以外,也就是电影公司有几辆跑片子的摩托车。

老记者们回忆,当时骑着摩托车上街,那个风光劲儿,比现在开辆“大奔”毫不逊色。有时候在岗点执勤的交警,也会找个理由把车拦下,东拉西扯一番后,提出要借车骑骑。 马振奎说:“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摩托车,市区路面上,汽车也开始占据‘半壁江山’,但多以公交车、运输车为主,小汽车点缀其间,而且多为公车。”从那时开始,单位工作车辆初步实现机械化,市交警支队车管所机动车入户业务逐渐多起来,洛阳也有了汽车市场。

“现在平均每天就有百余辆新车入户,而且绝大多数是私家车。”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所长郭建民说,在车管所周围,每天停的车都有几百辆,其中至少80%是私家车。

从两间破草屋到三室一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