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志毅
来源:《小学生·新教育论坛》2008年第05期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肩负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选择是多元的,课程必须有多元性才能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真实生活,必须充满着趣味性和丰富的多元选择性,才能把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落实到课程中,让课程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力。根据这样的认识,几年来,我们对“一周五个活动板块”的校本课程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谈天说地”活动(周一)
学生每天晚上看电视新记新闻。一年级学生至少记一条、二年级记两条、三年级以上记三条。我们确认这是观察性学习。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记录内容,具体做法就是:①“新闻播报”培养学生表现、记忆、模仿、朗读的能力㈩②“新闻评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评价、辨别是非的能力;③“现场采访”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交往能力及应变能力。
谈天说地活动和学科课程比较,它有学习时间不固定,空间大,更加突出的是自主学习的特点。对学科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锻炼观察、思维、分析、概括、表演、等综合素质的现实意义。
“谈天说地”活动使学生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学生在了解祖国,认识世界,拓展知识、开阔眼界中,培养了情感。更具有扩大视野、吸取知识、优化品格、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建立良好的心里素质的作用。
2.“词语世界”活动(周二)
学生每周积累好词好句:一年级10个词,二年级15个词,三年级20个词,四年级以上30个词。毫不夸张说,“词语世界”活动是学习实践的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练习、训练、运用,让创新才能够和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活生生能力的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活动方式是:①“字词接龙”小组接龙、火车接龙、龙凤接龙;②“成语展示”猜成语、演成语、讲成语、
唱成语、写成语、画成语;③“一字开花”同一个字组词比多、三个词说一句话比多、几个成语表演一段情景比趣。
学习方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大资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它是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的品质,其优劣程度决定着一个人学习的成败”。 词语世界活动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会用,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标。
3.“书林漫步”活动(周三)
我们提出“用一本教科书引导孩子去读一车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国家规定1读45万字,我们要求学生读300万字。所以,我校学生每天在家读书至少半小时。“书林漫步”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的方式是:①“书海拾贝”介绍图书的主要内容、特点、趣事、作者及与其它作品的联系;②“精彩回放”精彩片段选读、朗读;诗歌朗诵;趣事表演…… ③“读后感言”学生从读过的书中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有价值的部分感悟人生。
知识毕竟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学生阅读作品后,通过 “诵、演、讲、析”等形式,向全班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后的收获和艺术才华。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4.“音乐之声”活动(周四)
学校艺术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所以,我们每一个班级,每天、每节课前必唱一首歌曲。周四我们通过“音乐之声”活动进行集体展示。 我们的评价方式是:①数量评价:学生每周每人唱的歌曲数量不少于20次;②质量评价:选材、音准、音色、技巧;③特色评价:指挥、伴舞、领唱、改编创新,学生人人都参加演唱,班班都有拿手好歌,个个都有锻炼机会。有50%的学生指挥能力达到了五星级。培养了学生演唱能力、指挥能力、表演能力。同时,学会了演唱基本知识与技能,加强了对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与鉴赏。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发展形象思维与表现创造能力。
5.“奇思妙想”活动(周五)
我们的奇思妙想活动就是为了加强科普教育。为了把科普教育范围扩展到家庭与社会,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积累的科普知识数量标准为:一年级5条 ,二年级10条,三年级15条,四年级以上20条。我们采用的活动方式是:①“小小设计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
动手的能力;②“百科知识库”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异想天开门”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创新能
“一个总是能提出为什么的人,是一个活着的人;而一个不再提出为什么的人,是一个活着的死人。”“没有科普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脱离时代发展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每天关注吃惊的事、不懂的问题、新鲜事物。还要让学生经常问自己,这些疑问一旦出现,学生会马上开始研究,直到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们的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作者简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