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练习doc
《口技》总复习
一、文学常识
《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字 ,这篇文章选
自 朝 编的 小说 ,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二、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三、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喂奶) 众妙毕备(全、都)
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变色离席(色,脸色。座,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 曳屋许许声(拉)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侧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③古今异义
会 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会议。) 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两股 战战(古义:大腿。今义:量词;屁股。) 几欲先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虽 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 闻 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④一词多义
指:
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
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
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
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
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
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
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
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④表示时间的词语(见课本作业题) 四、重点句子翻译:
①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④曳屋许许声。
⑤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五、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六、默写:
1、默出文章头尾相照应的部分: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 3、当是时, , , , , ,一时齐发, 。 4、默写出文中三处侧面描写的地方: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
声, , 。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 6、默写出文中描写一家四口人由醒入睡的语句:
七、问题探究
1、读2、3、4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1)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场面; (2)这家人再次入睡的场面; (3)一场特大火灾的惊险纷乱场面; 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
第一场景: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第二场景: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第三场景:声音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总结:总体看来,声音的变化,由小而大,再由大到小,最后又变大。 3、对于听众反应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能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4、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首尾呼应;同时强调道具的简单,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突出了其技艺之“善”。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 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① 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是:( 善 )。
②本段中哪些叙述表明了口技表演者不借助外物吸引人,而是靠超人的技艺或真实本领演出的?(用原文回答)
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答: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笔。
急切而向往的心情。
④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⑤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⑥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
⑦“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 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
6、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应。 7、作者在第三段中怎样表现口技之“善”的?
既有正面描写各种声音,又有侧面描写宾客为表演所陶醉、折服的神态,这样共同表现其表演之“善”。 8、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A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9、阅读全文后总结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两个方面:表演者和听众。一方面正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侧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在描写过程中,都是先写表演,
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结合。第四单元 《口技》
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儿含
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 ,字 ,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 A.名字 B.名声 C.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
5.“一时齐发”指文中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 、 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 ,都是为了突出 。
二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
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 (2)既而儿醒( ) (3)一时齐发( ) (4)众妙毕备( )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_ 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 虽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处( ) (4)两股战战( )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__;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___ 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 。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 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13.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 、 ;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 、 ;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 ;
第五单元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 所作,文中的孔子名 ,字 ,
是我国 时期 国著名的 、 。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及日中如探汤
B.孰为汝多知乎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一儿以日初出远 日积月累 D.人不知而不愠 孰为汝多知乎 3.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孔子不能决也 D.孰为汝多知乎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
答:
狼·能力训练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缀行甚远( ) 积薪其中( ) 奔倚其下( ) 意将隧入( ) 狼亦黠矣( ) 2.你对课文了解吗?
(1)《狼》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 (2)《狼》叙述了________,告诉了人们________道理。
并驱如故( )
苫蔽成丘( )( ) 眈眈相向( ) 乃悟前狼假寐( )
少时( )目似瞑( )意暇甚( )
议一议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读一读 课内阅读: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寐,盖以透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粗的字。 缀:
顾:
犬:
洞: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加“▲”的两个“其”各代什么?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课外阅读: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1.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A.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 徒: B.南山有竹,不柔自直。 C.岂可及乎?
D.括而羽之,镞而砺之。 2.翻译下列各句。 A.子曰:“汝何好乐?” 译文:
B.吾非此之问也。 译文:
C.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
3.本文讲的是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 4.孔子用“括而羽之,镞而砺之”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用“其入之不亦深乎”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写
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参考答案
议一议
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读一读 课内阅读:
1.紧跟 回头看 像狗似的 打洞 2.略
3.①“它们”,代两狼 ②“它”,指柴堆 4.D
柔: 及: 括: 砺: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
课外阅读:
1.A.只是 B.通“揉” C.赶得上 D.通“刮”磨 2.A.孔子说:“你有什么喜好?”B.我问的不是这个。
C.刮过了,并给它安上尾羽,装上铁头并把它磨锋利了,它进的不是更深吗? 3.学习的重要性 比喻 4.学习 5.学习的作用
一、字
1、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时(shǎo) 2、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解释加红的字
缀行甚远 缀: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其下 奔倚: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顷刻:一会儿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 意: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三、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四、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 “投以骨”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五、语言训练
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两狼合伙用计暗算屠户而又被屠户分别杀死的情节吗?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
例:两只狼看到屠户靠着柴垛拿着刀面对着它们,它们有点胆怯了,不敢往前走,只是
瞪着眼睛看着屠户。不一会,一只狼突然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很久,眼睛好像闭上,神情还很悠闲,它有点得意,好像在盘算着成功后怎样与伙伴分食屠户。突然屠户一声大叫,狼一睁眼,说时迟,那时快,“咯嚓”一刀下去,狼已被劈成两半,屠户刚想走,忽然想起另一只狼呢,他转过柴垛后,发现另一只正在柴垛后挖洞,看来想要两面夹击呀,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上去一刀砍断狼的大腿,又杀死了它。
测试
1、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缀行(zhuì) 困窘(jiǒng) B、苫蔽(zhàn) 眈眈(dān) C、假寐(mèi) 尻尾(kāo) D、少时(shǎo) 狡黠(xiá)
2、下列句子,加红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句是( ) A、担中肉尽 B、恐前后受其敌 C、狼不敢前 D、狼亦黠矣
3、翻译下面句子,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 B、一只狼循小路去了,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 C、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 D、一只狼径直走到一条狗面前坐下来
4、选出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意义相同的两项(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狼。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积极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夫不再迁就退让,转而做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文言积累,按要求填空:
1、《木兰诗》中写爹妈、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是: 2、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 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 6、《竹里馆》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 7、《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9、《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10、《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 11、《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 12、《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 13、《约客》中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是:
14、《论诗》中道出诗歌创作应求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的是:
8、《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