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依据作者的行踪,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余秋雨游记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学过的游记散文有哪些?这些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通常是怎样的?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有着迥然不同的写法,想知道他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阳关雪》。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余秋雨,生于1946年,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下榻(tà)坍(tān)朔风(shuò)
1/3
关隘(ài)屯扎(tún)俯瞰(kàn)3.理解词义。
下榻:(客人)住宿。榻,狭长而较矮的床,泛指床。褶皱:皱纹。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坍:倒塌。
朔风:北风。朔,北方。关隘:险要的关口。凌厉:气势迅猛。瞟:斜着眼睛看。执袂:抓着衣袖。
谪官:封建时代被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的官吏。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游记散文篇幅较长,请大家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然后分别用一个词加以说明。
明确: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
(2)题目“阳关雪”中,“阳关”和“雪”哪一个是主体?
明确:一般,作者就这个题目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沙漠;茫茫无际;古战场;枯瘦萧条;阳关;居高临下,了无踪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①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②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③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2/3
3.谈谈你对“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的理解。
明确:三组排比连贯而下,意象纷呈,第一组句子写征人驰骋疆场,第二组句子写家人刻骨思念,第三组句子写从军、誓师和出征,简洁而有层次。四、写法探究。
本文采用寓情于理和情景对比的写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寓情于理是依附于理的抒情方法,即通过议论来抒情。它的特点是:融情于理,情中含理,理中有情,情与理紧密结合。如“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这段议论表达作者对宇宙自然的爱,同时显示出理性的思考,既有对社会人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人性的思考,也有宇宙无限,人生苦短的感慨。又如文章结尾处写道“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字里行间浸满对文化艺术的悲叹,是对文人命运的悲叹。由于“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作者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五、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历程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六、板书设计。
阳关雪。
作者行踪:县城——沙漠——古战场——阳关。主题: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艺术特色:情与理的融合统一。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