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园林规划实习总结报告

来源:画鸵萌宠网


园林规划实习总结报告

09级园艺(1)班 王素素

一. 实习时间:2011-4-8 至 2011-4-13

二. 实习地点:南京中山植物园、南京明孝陵公园、南京中山陵公

园、苏州留园、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苏州白塘生态园、苏州金鸡湖公园、上海人们广场、上海人们公园、上海延中绿地、上海博物馆、上海世纪广场、上海世纪大道、上海外滩、上海南京步行街等地。

三. 实习指导老师:龚学梅、宋朝伟、闫娜 四. 实习内容: 1. 实习目的:

(1) 结合课本理论知识欣赏各个不同古典园林特色艺术价

值,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从而进一步了解园林规划的实际应用以及设计理念。

(2) 通过实习了解古典建筑设计和绿化与现代城市绿化设

计的风格特点。

(3) 认真欣赏各个实习地点的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园林

小品、园林铺地、园路等与园林相关的设计。并与自己的设计相比较,找出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4) 参观道路绿化及现代园林,学习其立意、空间划分、

景点设计的方法。

(5) 提高风景鉴赏力和艺术素养,增强审视和形成艺术思

维的能力。

2. 实习 任务与要求:

(1) 熟悉大型生态湖滨公园规划布局手法及重要经典

设计要领

(2) 掌握主要园林植物种类名称与性状表现 (3) 掌握重要园林植物形态特征表现 (4) 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熟悉园林艺术表现 (5) 明确实习任务,遵守实习纪律 正文

第一部分 古典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而其中的拙政园和留园更是属于中国四大名园。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苏州园林的形式有山麓园、湖园、宅园等,以宅园最为多见。宅院是江南地区使用较多的一种园林形式,具体的布局方法是以家庭住宅为主,在住宅的后部或一侧或两侧附建园林,住宅和园林之间有廊道相连,可相互贯通,方便园主在茶前饭后游园赏景。这种形式是苏州园林设计的模式。利用不同的建筑形式、游廊、墙垣对征途空间进行分割、重组,是苏州园林布局最大的特点。

例如:拙政园

拙政园环水而建,厅堂台榭遥相呼应、花草香木杂缀四周,同样的湖石亭阁,生出了不同的情境,清雅之气飞出小亭翼角,疏朗明逸之流从桥下缓缓流过。拙政园按照景观特点可分东、西、中三部分,穿过“通幽”、“入胜”两道门,进入园区东部,此区田园之风为主,东区主厅兰雪堂内的漆雕《拙政园全景图》不可不看,绕过堂前的缀云峰,豁然开朗,芙蓉榭里小憩看小池荷花盛开。继续前行穿过中部景区的复廊,复廊两壁的漏窗内景色岁脚步移动,走出复廊,进入全园的最佳景区的中部水景区。叠山理水是造园永恒的主题。中园为拙政园的核心,“远香堂”为住亭台楼榭散落池畔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别有洞天”的洞门之后,是拙政园西部花园,独特的“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拙

政园内古树阴翳、绿柳如画、湖石秀挺、溪桥别致。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留园

与拙政园不同,留园以石冠云峰最有名,占地约30亩,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超技艺、

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因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留园三绝文明中外。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楠木殿是对“五峰仙馆”的俗称,“五峰”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

“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鱼化石”。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真奇怪这么大尺寸的一块大理石是如何完好无损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

真是一个谜。

冠云峰

五峰仙馆 - 楠木殿

鱼化石

网师园

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

网师园

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

以水为中心的主题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网师园以它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作为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成为“小园极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古树名木令人叫绝,厅堂楼阁更是精巧细致,无愧为吴中名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结构精美,陈设华丽,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对假山,下临小池,古柏苍劲,如置画中;见山楼,可览群峰,山峦如云似海;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耐人观赏。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余方,至今饮誉世间。

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

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

意即主观理念、感情,境即客观得生活、景物。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额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其他艺术门类就更为明晰,也更易于把握。

1. 表现题材

(1) 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

可实、可隔可透。这种建筑充分利用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得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契合的相关性。她一反宫廷、庙宇、衙署、住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完全因地制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千变万化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关系。正如《园治》所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譬如,亭这种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不仅具有点景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而且通过其特殊的形象还体现了以圆法天、以方象地的哲理。所以苏东坡《由虚亭》诗云:“唯有此亭无一物,坐现万亭得天全。”再如,临水之“舫”和陆地上的“船厅”,就是模仿舟船以突出园林的风貌。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舟楫往来为城乡最为常见的景观,故园林中这种建筑形象也运用最多。(拙政园中的芙蓉榭、香洲、天泉亭、远翠阁明瑟楼和

涵碧山房等)。

廊本来是连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之一,园林里面的那些飘然如波的“水廊”,婉转曲折的“游廊”,蜿蜒山际、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各式各样的廊,好像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自然贯穿结合起来。总之,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会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现了道家对待大自然的态度。

(2) 山水: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在写意,

后者重在写行。西方的画家临景写生,中国的画家遍游名川大山,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就,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以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的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山水风景,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与园林艺术对大自然的概括、抽象从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景观十分相似,两者既然沿着同样的创作道路,造园也就可以触类旁通,全面借鉴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就此意义而言,也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从假山尤其是石山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也能看到诸如“不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峰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可以说,叠山艺术把借鉴与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方法在三维空间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致。它是园林中复现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许多叠山匠师都精通绘画,有意识地汲取绘画各流派的关于叠山的创作。

如留园的五峰仙馆,是模仿庐山的五老峰。五峰仙馆前的假山,就是抓住庐山五老峰的神韵,在不过数十平方米的院落内,利用小空间、小院落内的大假山,使人产生视觉上的高耸感,取得了与自然界真山同样额感知效果。造园者的高明在于,以自然界的真山为前提,在假山中表现庐山五老峰最鲜明的特征。

(3) 四季变化: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

气象变化(日月星辰)紧密相连,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如“朝餐晨曦,夕枕烟霞”、“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秋夜赏月,月光、池水与波光交相辉映,一副诗情画意的景象;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景,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予景物的意境。

(4) 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的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

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相对易趣。因此,选择树木花卉就很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格调的影响,讲体态潇洒、色香清秀,值得细品玩味,领略其象征寓意。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拙政园的远香堂周围水面遍植荷花,体现造园主“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境界;听雨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面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觉宁静。

(5) 诗画情趣: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又需要“动观”,

既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的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中。如:园林中所存有的书画,壁画,雕刻等。

拙政园 译意:“拙”者从政之

香洲面西砖额:“ 野 航 ”简析:想像式题咏取自唐杜甫《南邻》诗中的“野航恰坐二三人”句意。谓正好在野外的河水中航行。

香洲对联:“ 松雪一洲仙境外 荷风三界佛香中”。 译意:松雪苍劲,满洲葱郁,仿圆洞门宕北砖刻:佛身处仙境之外;荷风拂面,世间万物浸润在佛香之中。

枇杷园 简析:本园以植物为观赏主题。园内有枇杷数十株,取意南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诗:“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五月枇杷黄似桔”,成熟的枇杷显示出“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的风韵,而金丸问绿叶的枇杷又恰为门额的形象化。

海棠春坞砖额: 海棠春坞 译意:海棠花开春满坞。 简析:以海棠名额,指出景观特点,最宜春天观赏。庭院内有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花时妖娆艳丽,有“国艳”之美称,被誉为“花中神仙”,“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引得诗人们要为之销魂,携酒与赋诗了。

2园林意境的创造与表现

主要的创作方法有借景、对比、与比联想等。意境的创作是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

借景,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组景,如“柳浪闻莺”、花巷观鱼”、“万山红遍”、“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等。借人的活动组景,如“与谁同座轩”、“弹琴竹里”、“渔舟唱晚”等。借天文气象组景,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月光、蓝天、白云、云雾 、彩虹、雨景、雪景、海市蜃楼等。借声音组景,如“鸟语蝉鸣”、“松海涛声”、“雨打芭蕉”等。

对比,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对比是渲染景观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法。开合的对比方能产生“庭院深深几许”的境界,明暗的对比更衬出环境之幽静。在空间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扬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素求艳、以险求夷、以柔衬刚等手法来处理。 比拟联想 景观的构设要使人见景生情,因情联想,进而从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景观意境的艺术升华。如,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使游客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感受与联想;运用文物古迹产生联想;运用景明、题咏产生联想;运用雕刻、碑刻、壁面等手段,与

历史、人物、传说、动物形象等相联系,使人产生联想。

总之,园林景观艺术创作要通过对各种园林构景要素的艺术 加工来激发游赏者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与园林设计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境生象外”、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 现代园林

中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它坐落于南京市东郊的国家级钟山风景区内,占地186公顷,背倚苍翠巍峨的钟山,面临波光潋滟的前湖,傍依古老壮观的明城墙,遥对闻名中外的中山陵。园中气候温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秀色天成,风光旖旎,既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又是一

个奥妙无穷的植物王国。

南京中山在于园正门口

南京中山植物园南园按照景观侧重点分为11个区域:展览温室、禾草园、水生园、城市景观植物区、岩石园、森林休闲区、孢子植物区、竹园、经济植物展示区、植物迷宫和原有的盲人植物园,收集活植物共3000余种。这11个区域均以展示植物景观为主,兼顾科学普及和休闲游览的功能。南园于2007年国庆对外开放,南园项目已经正式命名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博览园”。 中山植物园多年来一直对水生观赏植物、水生经济植物、自然湿地系统。 中山陵公园:位于钟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半圆形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整组建筑总平面取“自由钟”图案,表“使天下皆达道”之义。瞻仰者由下仰望,但见浩瀚林海衬映着碧瓦银

墙,宛如伟人之浩然正气,与大地同存。

中山陵在原有的景区核心区周边新建成前湖公园、琵琶湖公园、梅花谷公园、下马坊遗址公园、博爱园、钟山运动园、营盘山公园等7座各具特色的公园。 中山陵自广场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中山陵392级台阶,拾级而上,步步增添庄重、崇敬之感。

走完石阶到达大平台,回首俯视则一个石阶也看不见了,只见其间的八个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当你站在大平台上,举目远眺,群峰皆居脚下,陵园景色尽收眼底,岗峦叠翠,松柏苍苍,亭台楼阁,气象万千。

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

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

苏州白塘生态植物园: 整个公园从西往东形成南北条块状规则式人工种

植展示区、岛屿生态自然区、湖区和山地自然生态林这四个区域利用原有白塘湖的两个岛屿,通过人工筑岛和水系改造,形成四个错落变化的岛屿和一片湿地,每个岛上种植突出季相变化的生态林,突出春、夏、秋、冬不同的植物种类。岛屿与湿地用木栈桥相连,使游人时而临水、时而入林,游、赏、憩相结合。

春季岛:以柔和松软的缓坡草坪为基调大面积种植樱花、玉兰等春季观花植物,突出春天的活力。

夏季岛:种植广玉兰、紫薇、合欢等树木,与湿地景观一起,创造出宁静安闲的气氛。

秋季岛:通过种植银杏、元宝枫、桂花、金钱松等树种,创造浓密、幽深的气氛。

冬季岛:选用湿地松、黑松、赤松等常绿针叶树种,表现冬季植物傲立雪霜的生命力。名贵花卉展示区:在山地自然生态林区靠湖一侧,设计一处随地形倾斜的椭圆形名贵观赏种植区,以青山为背景,绿水为引导,环湖四周都能观赏到色彩斑斓的大花坛,成为公园一大亮点。

五觉园:在湖区南侧沿东西向主游园一旁,布置以“味”“触”“视”“听”“嗅”的五觉体验园。

植物园为了体现城郊野外山林的原始旷野情趣,在山体上还构筑二条“人工溪流”,一条为“水溪”,另一条为“旱溪” 。同时在山体上的适当位置,还涉及布置了面积大小不等的三个“儿童游乐场”。配套设施还有音乐广场,室外灯光照明系统,儿童游乐设施。

金鸡湖:整个景观分为八个区,依次为“湖滨大道”、“城市广场”、“水巷邻里里”、“望湖角”、“金姬墩”、“文化水廊”、“玲珑湾”、“波心岛”。 湖滨新天地是园区的时尚地标,早晨和黄昏,总有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年纪的人 如果说传统苏州的元素是小桥、流水、人家,那么现代苏州工业园区的元素就是湖水、雕塑、广场。在这里流连忘返,让我们感觉世界就走在园区的湖滨大道上。

上海延中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绿地不断的产生并发展壮大。在综合环

境中绿地的作用极大,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遮荫,吸收太阳能和蒸腾水分,可降低地面和底层大气的温度,降低昼夜温差,提高空气湿度。绿色植被能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硫、氟化物、氯化物等有害

物质的含量,减轻飘尘和减弱噪声。同时绿地的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城市的

热岛效应。

随后我们去的上海外滩,它是很前卫的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外滩特色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从上海开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建筑变迁。上海外滩矗早期建筑的形式多为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和中西结合式。到19 世纪末,在钢筋水泥框架上发展起来的形式有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和集仿古典式。上海的外滩建筑设计汇集了世界多种设计风格,是建筑设计的大杂烩,从一侧面反映了欧陆大都市正在行成。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可以作为一个代表。站在浦江边上,从北到南举目望去矗立在西面一字排开的高高低低、样式各异的建筑物,也真如同参观世界建筑博物馆,凡是

形成风格的异国建筑,都可在这里一睹风采。

现代园林的建设大都依照风景园林建设。不同性质的园林,必然有相应的不同的园林形式,力求园林的形式反映园林的特性。如南京中山植物园,它既是一座纪念性园林又是供游人赏景休息游玩的场所。园林的建造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建设不同。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园林形式和艺术风格。大到总体布局,小到某个雕塑品的位置,都受到意识形态的深远影响。例如,西方流行在园林中放置希腊神话的雕塑艺术品。我国的园林中你会见到很多传神的动物或上古的兽类。园林的建设也

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建设,由于地形、水体、土壤气候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差异,园林规划实施中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原则。也就是传统造园中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和“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翼以花木而不使之孤立。花木的\"姿\"\"色\"\"香\"\"品\"不但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还可作为构景的主题,借花木而间接地抒发某种情感和意趣。在现代园林中植被也是非常重要的。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适于在园林绿地及风景区中栽植应用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藤本。很多具有美丽的花、果、叶、枝或树形;也包括一些在城市及工矿区绿化中能起卫生防护和改善环境作用的树种;有的还兼能提供果品、油料、木材、药材等产品,是园林绿化的骨干植物。按园林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和应用方式可以分为:庭荫树、行道树、孤赏树、花木(花灌木)、绿篱植物、木本地被植物和防护植物等。按观赏特性可分为观树形、观叶、观花、观果、观芽、观枝、观干及观根等类。

同时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因此,应从不同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花卉风景。配置植物时,总体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2.注意层次3.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4. 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木的不足。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在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普遍种植花草树木,从而把整个园林景象统一在花红柳绿的植物空间当中。植物独特的形态和质感,能够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

总结:

园林是一门艺术,园林是一门美学,园林更是自然的再现。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学生,我更是深爱着园林。带着兴趣,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园林,园林的灵感大多来自于自然和文化。好的设计离不开平时的细心观察和体会。认识实习,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各地园林艺术的不同风格,不同魅力,领略到古今园林艺术迥异的美感。同时也唤起我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思考与重视,还深切感受了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的园林风格,也体会了中国园林与外国眼林的充分融合,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设计的不足与幼稚!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植物的配置及配置得体,可收相互因借,扬长避短之效,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在用材上采用就地取舍,巧妙的利用借景、框景,造景等多种造园方法。因地制宜,强调建筑与所在环境的融合。带着这些深切体会我更能感觉到设计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园林、高层建筑到博物馆设计的游览流程。每一处都在召示环境很重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是设计者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环境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可以说这次实习是含金量很高的,因为我们的实习安排很紧,时间又短,地方又多,目的性很强,所以自由性比较差。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不失的做到了小中见大。从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我们能对设计有个更加全面的细致的认识,身临其境的感受设计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效益。从而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出发点。很显然这次实习是轻松的快乐的,但我们没有因为轻松和快乐而乐不思学,实习的结果还是硕果累累的,我们见识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见到了美丽的西湖,我们体会了麻雀虽小五味俱全的苏州园林,更有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留给我们的震撼,并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一番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当然还有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深思。令我们耳目一新,意犹未尽。当然作为学习室内设计的一群人,实习的目的和实习后留给我们的任务才是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回味分析一下两类几乎完全不同性质的建筑环境特色,以及博物馆展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这也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有效阅历和实践内容,从中去领略实习带给我们知

识和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