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民工”称谓的变化及问题探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4年3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r.2014 第11卷第3期 oumal of Hubei Universitv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11 No.3 “农民工"称谓的变化及问题探析 徐进华 (中共汉中市委党校,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至关重要。本文在探析“农民工”问题的过程中,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工”形成的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充分 肯定他们对城市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深入研究了“农民工”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边缘化,被歧视)由 此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称谓变化;问题;探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速 基础。与此同时,中国考高制度的改革,为广大农村的有志青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支新兴的劳动大军 年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由于教育基础落后,大部分农村青年 进入城市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用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 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理想很难实现。大量的知识青年对城市 自己的生活,也创造城市的美好环境。他们先是被称之为“打 生活的企盼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第三,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工仔”或“打工妹”,后又被称为“打工者”或“进城务工人员”, 尤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城市对农村青年来讲具有巨 今天则被普遍地称之为“农民工”。从其称谓的变化,不难看 大的诱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农村青年,不会安于 出他们在年龄、素质、身份、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认同感方面的 祖辈务农的传统,他们也要向世俗挑战,因此,在上述种种条 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农民工”三字所包含的 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最先冲破羁绊,走出家门,去外地谋生的 真实的社会意义和属性。带着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与认 (打工)大多是这个时期出生的年青人。他们年龄从一、二十岁 识,本文作必要的探讨分析。 到二、三十岁不等。因而在南方被戏称为“打工仔”或“打工 一、“农民工”三宇的形成及其社会意义 妹”。从“打工仔”到“打工妹”的出现,可以看出,城市对劳动力 “农民工”从字面上讲。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进城市务 的需求,但这时的需求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青壮年劳动力, 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这种定义是否准 而进入的工作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新兴工业部门和服务业。他 确,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虽然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他的观点,但 们是进入城市中的第一批拓荒者。由于其自身的知识和身体 都不足以说明“农民工”所代表的真正的社会意义。中央党校 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这部分青年很快在城市找到了立足之 副校长李君如在2006年《学习时报》第347期上撰文指出: 地。也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他们很快融人城 “‘农民工’作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形式。在相 市。但是这部分青年由于数量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相对 当长的时间里,还要保持下去。”“‘农民工’之所以称为‘农民 较少,因而,社会更多地承认他们创业的一面,有相当一部分 工’,就在于他们在农村有土地,进城里打工。从其社会身份 人在城市学到了技术和本领,用所学之技术和资金再回到原 讲,是农民;从其职业身份讲,是工人,两者兼而有之。”以上 来的农村建房、建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而融 表述是就“农民工”存在的长期性和身份的双重性而言的,很 人城市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他们同样在为城市的发展作 具有权威性。但是不论是谁.不论他对“农民工”三字作何解 贡献。虽然这一时期进城务工的青年被戏称“打工仔”或”“打 释,但如果不去考察“农民工”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不去 工妹”,但对他们心灵和自尊的伤害却是微乎其微,因为这种 研究这个阶层人的过去和现在.不去关心和了解他们现实生 “戏称”也包含了“昵称”的意味.这可以说是第一批农民进城 活的变迁状况。再好的字面解释。恐怕也难以抹平“农民工” 务工的真实写照。 这个标签给这个阶层人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第二批进城务工农民。虽与前有相同之处。但其年龄和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 事的职业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业人员大幅度的增加,原 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开始被打 因在于农村与城市收入的差距逐渐加大。有资料显示2O世纪 破,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成千上万的农民从计划经济的 70年代。中国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比例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 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的劳动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的70.5%,是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绝对主体,也是表现中国工业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责任田纵横驰骋。但对中国的农村来讲, 化水平还比较低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殊指标。从1980年、 九亿农民,平均可耕地不足1.4亩,在连年丰产的情况下,农 1985年、1990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和2000年,第一 村有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次,城市改革如火如荼,沿海经 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下降为68.7%、62.4%、60.1%、52.2%、 济特区的形成,为中国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必将引领中国 50.5%、49-8%和50%。从7O年代的70.5%到2000年的5O%,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也就为农民进城谋生奠定了一定的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例下降了20.5%。这个时期, ・9・ 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人口,从而加速 如果高于“农民”,那他们为什么在现实城市中享受不到“市 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步伐,使他们从四面八方向城市进军,从严 民”的待遇,如果低于农民,那他们的归宿应该在城市还是在 格意义上讲,称他们为“打工者”或“务工人员”,对他们来说则 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将给他们怎样的归宿?这不仅是一 显得较为合适.因为这部分人中大量的是农业富余劳动力,他 个观实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们进城打工多以季节性、临时性为主。同时。通过进城打工取 二、“农民工”三字在心理上和待遇上的差距所带来的双 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补贴家用(用以支付子女上学、医疗等费 重影响。必将造成这个阶层人很难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新的城 用)。从年龄上讲除了追求自由与理想的青年而外,更多的是 市“贫民”最终将落在这个阶层人的身上 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中年人。知识结构差距较大。他们大多 在2004年的一则经济报道中,有这样一则消息,说在中 进入城市建筑、交通运输、采掘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从事 国的“城市村”中,仅武汉市就有流民47.37万人(主要是进城 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农民进城务工 打工的和失地的农民),从这则消息我们不难看出,农民进城 就业行业分布,采掘业1%,制造业46.6%,建筑14.5%,交通 打工后所带来严重的后果,他们居无定所,食难裹腹。虽然人 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3.1%。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1.9%、 在城市,但却很难真正地融人城市。从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 社会服务业7.4%,其他各行业就业比率很低,没有一个行业 “农民工”问题来看。多以工资待遇高低或劳动报酬是否能及 突破1%。上述实事表明农民工还没有能够进入公共服务领 时获得为主,而对他们的心灵及心理上的问题所论甚少,因为 域。公用事业单位的门槛更高,进入的可能性更小。因而,本质 过去我们在改变“二元结构”落后状态中提出过加快城镇化或 上看,他们仍然是农民,但这部分农民可以用新型农民来表 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 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敢想敢干,真正起到了城市建设生力 革,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真正目的也在于改造农村,实 军的作用。 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高,把现代文明和城市生 “农民工”称谓的出现则是上世纪末到今天,怎样看待这 活向农村拓展,把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彻 一问题,首先是由于农业就业不足造成的。1998年、1999年、 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因此农民进城务工不仅仅表现为流 20o0年、20o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其中.1998~ 入城市,更体现为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农民进城务工与 2003年的几年中,农业欠收给第一产业就业带来的压力较大。 城市生活方式的融人、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时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就业比例分别为49.9%、50.1%、 从历史的角度看,长期的城市隔绝和二元社会结构,使城 50%、50%、50%、49.1%、49.7%,大致稳定在50%左右的水平, 市市民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强的优越感,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表 变动率在1到0.9之间。几乎小到可以不计。这也说明在全国 现出矛盾的双重心态,经济上接纳。心理上排斥。进城农民在 4.9亿劳动人口中还有近2.5亿劳动力无用武之地。他们的生 城市往往受到歧视,被视为“二等公民”。“市民待遇”使“农民 路在哪里?其次“圈地运动”,这一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 工”受到诸多差别对待,忍受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 化发展,扩张特别迅猛的时期。一个非常突出的普遍性特征 “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待遇,处于城市“取而不予”,企业“用 就是工业和城市建设扩展大量占用土地,农村的耕地面积迅 而不养”的福利缺失地带,农民工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身份的原 速大量减少。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2003年。中国的耕地 因被城市在感情上“不理性”地加以对待。城镇社会对“农民 面积从19.5亿亩锐减到18.51亿亩。7年中减少了1亿亩土 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阻碍他们对城市社会和居民 地,平均每年减少1429万亩。7年的下降水平为5.125%.是 的心理认同和归属。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的“农民工”.对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下降最快的时期。如果把2oo3年到现在的土地 无法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只会产生城市的“匆匆过 占用也加起来,大约在1.4一1.5亿亩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在1O 客”和自卑的“陌生人”的感觉。而对往日土地的留恋和失去土 年有1亿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的生活谁来保障?尽管国 地的无奈。乡村也许将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对他们来说将忍 家有土地补偿费,但到农民手中又有几多?据相关报道。在全 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社会对他们救助将是他们的最后 国的许多地方,农民出让土地费最低的仅为50元一亩。试问 希望。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民 这些农民不进城谋生,又能到哪里去呢?而进城又被称之为 工”正在实现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但是处于 “农民工”,这样的称呼对他们的心灵是否会造成伤害?先不说 城市边缘的他们很难感受到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也很难转 现在在城市打工的队伍有1.2亿,已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0% 变,融合十分困难,尤其是失地农民和被迫流入城市的农民则 左右,占城镇总人力4.9亿的24.5%,占9亿农民的13I3%。这 更难和城市融合。 样一支庞大的队伍用“农民工”三字能概括他们的社会属性.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讲,由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贫 就能从心理上使他们得到真正认同,就能万事大吉了吗?再 困,更希望在城市找到栖身之处。在最初进入城市的过程中, 者说,我们国家正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惠农政策的 有些人会感觉在农村的收入水平与同村其他人比较相对减 实施,目的在于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由 少,生活水平下降,在族人和乡亲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会 此带来的一系列不平等和差距,有必要把农民分成“农民工”、 减弱,希望能够在劳动力转移中减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农民”两个阶层吗?如果这样的划分是为了把城市的“市民” 但他们进入城市后会遇到一个改变参照系的问题.即他们一 和“农民”区分开的话,难道社会的进步就是要把“市民”和“农 旦转移到城市,他们用以对比的收入水平就不再是村里的乡 民”严格的区别开来吗?这显然带有歧视性。在农村又会有怎 亲,而是城市的生活标准,过去在乡亲或族人之间那种和睦相 样的后果或影响呢?人们不禁要问:“农民工”是农民的一分 处,或按长幼,尊卑称呼的亲情关系被打破,习惯也要彻底改 子,还是社会其他成员,是比“农民”高还是比农民低(阶层), 变,他们被城里人统一称为“农民工”,这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10・ 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对他们中的有些人来讲。再也找不回过 大部分人成为城市“贫民”。但是他们又会不安于现实农村生 去的那份自尊、温馨,然而,如果选择在一个文化、地理上都十 活,会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中,成为城市居民,因此,有必要 分生疏的地区,他们可以把自己和社区隔绝开来,而不改变参 改变相关制度约束,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照系,对农民来讲,从城乡对比看,迁入城市确实改变了农村 (一)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 中的相对地位。他们暂时不会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太大的担 保证居民有同等的劳动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利。十八届三 忧。然而,从城市内部与发展看,“农民工”与城镇居民还存在 中全会在这方面已提出了重大决策,重要的是加紧分层落实。 相当大的差距,农民工整体的经济地位会明显下降,所以,参 (--)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把进城务工的农民考虑在内,才 照系就是他们平衡这种矛盾的关键,而“城市村”的存在会有 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降低歧视 效地帮助他们把自己和当地社会隔绝开来。就像在美国和前 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有两亿多,如何加速他们与城 苏联的某些地方出现的“唐人街”和“中国村”一样。从而不改 市的融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国从1997年开始建立 变参照系。从其内部来看,“农民工”之间的相对经济地位仍然 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保险和 比在农村时高。但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看。由于多种因素的 99年底在全国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限于县级以上的 制约,“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会逐渐降低。他们在城市中的 城市地区。农村不涵盖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农村村民不仅因为 边缘化地位越来越明显.在与城市经济和城市人的交往中逐 缺少社会保障制度而不能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即使他们迁移 渐淡出,从而在喧啸的城市中远离城市,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 到城市并顺利就业。农村居民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同样不能享 远。他们会被新的社会冲击固化在既有的社会群落当中,使他 受城市职工(居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需在进 们在城市社会中构筑一个熟悉的.能被自己认同的乡村社会 城务工农民比较集中或较多的城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具体 生活环境,重建乡村社会这一独特的城市适应模式,是农民们 办法可根据不同城市的人数和情况而定。 离开家乡之后.在外地城市依赖其地缘关系构造一个以同乡 (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最有效 为纽带的“城市村”,从而城市新的贫民阶层的出现,就必然的 的途径 落在“农民工”身上。 “农民工”的问题。说到底是素质问题。因其自身素质的问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从农民进城务工 题,在他们进入城市后,就成为了城市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 到他们被称为“农民工”。看起来。似乎这样的称呼是符合他们 其自身的价值和各种权力得不到合理保障,在公共利益上缺 的身份的,但从农民进城打工的多样性,从事职业的复杂性, 乏组织的力量和代表,从而丧失了发言权。其次,由于其文化 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新兴的人际关系看,则不宜用“农民 水平和各种技能较低,在城市竞争中很少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工”这样的称谓。因为这样的称谓只能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 既使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伤害,也不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 只能使他们从心理上拒绝城市并与城市人隔绝开来.因为“农 的权利:第三城市应免费为“农民工”提各种培训的机会和场 民工”不是他们的初衷。也不是他们的归宿,所以,在城市发 所,从而保证农民素质在全面提高的情况下,融人城市,为构 展、社会进步的大潮中,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应有新的命名和 建和谐社会和贡献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从城乡一体化 保障。这种命名和保障要建立在城市、农村、社会都能容纳、接 方面做了全面部署。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农民工”三字会有 受的范围内,尊重他们的选择和人格,使他们在和谐社会构建 新的更积极的词义代替。 中充分享受自由和平等,不在这一不平等的标签下降低自身 的社会价值,从而名正言顺进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三、几点建议 【1】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 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他们身份 小康而奋斗. 的双重性和特殊性,使他们处在城市和农村发展双重压力和 【3】韩康.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风险:城乡矛盾内化阎.社会科学研 冲击中,他们希望成为城市市民,但因目前户籍制度,会加大 究参考资料,2013,(8). 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而城市保障制度缺失,更会使他们中的 [4】学习报,2006,3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