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照丁
韶关日报每天出8版,时事版面主要在第三版和第四版,重要时事新闻上第一版。可见,搞好时事报道,任务主要落在要闻部,而直接责任人则是四五个同志。以往,有的同志对时事报道认识不足,以为这是新华社把关的稿件,难有发挥的余地,并强调时事新闻离我们远,读者不会关注等,所以对如何搞好时事报道下功夫不够。报社组织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政治家办报等一系列指示精神后,采编人员对报纸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时事编辑更深深懂得了肩负的责任,认识到编好用好新华社电讯稿,是地方党报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个地方宣传、贯彻、落实的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认识的提高,促进了时事编辑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现在,时事编辑已能够坐得下来,钻得进去,尤其在寻找时事新闻的贴近点方面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使时事报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一、了解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努力寻找时事新闻的接近性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新闻价值则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广大读者了解社会新情况、新信息、新动向等所需要的素质,是衡量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的标准。毫无疑义,新华社播发的时事新闻都是具备了这些要素的,问题是,新华社每天播几十条上百条稿件,以韶关日报现有的版面,要全部刊发是不可能的,这就有了对新华社稿件进行选取和编辑的过程。我们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按照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的类别,分别安排上第一版、第三版上半版、下半版和第四版,这就形成了韶关日报时事报道的内容和版式。然而,大家知道,新闻价值包含着许多要素,主要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通过接近性更能引起读者关注,因此,寻找时事新闻的接近性成为我们搞好时事报道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成为我们选取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
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报道,都有明显的接近
性。如1999年1月14日新华社播发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2月13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7月22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9月27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出席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等,这些决定、决策以及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人们对它的关注自然非同一般。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分别在第一版头条、有的转二版整版刊出,满足了人们及早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的需要。
二、登高望远胸怀全国,深入调查把握时事报道的针对性
努力寻找“远新闻”的贴近点 作者 刘照丁 sglzd@163.com 1
新华社每天除播发大量的具有明显接近性的重要时政新闻外,还通过“八面来风”、“各地传真”等栏目播发一些具有新鲜性、趣味性的地方新闻。据新华社一些同志介绍,这些新闻之所以能上新华社电讯,除了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外,还对全国有指导意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新华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新华社电讯稿,其指导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可放心使用。但是,全国之大,东边日出西边雨,各地有各地的实际,这些稿件是没错,但它总不能针对到每一地吧?寻找新闻的针对性、接近性仍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近年来,我们要求时事编辑在选发此类稿时,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全国,又要深入调查了解群众需求,努力提高时事报道的针对性。
韶关国有老企业多,如何搞活国企,这成为韶关干部群众的重要课题。早在1997年,是韶关国企改革攻坚年,此时新华社播发了一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系列报道,介绍了一些大型国企改革的经验,每篇约2000多字。常言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时事编辑及时把这一组稿推荐给值班总编,使它们全部上了第一版的重要位置。报道见报后,对促进韶关干群观念的转变,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起了重要作用。试想这一组报道,在新崛起的珠三角地区,恐怕就难有如此反响。
可见,时事编辑不能两眼只盯着电讯稿,必须钻得进,出得来,只有深入了解本地实际,才能把时事新闻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能发现时事新闻的接近性,从而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发挥时事新闻的指导作用。坐得住,钻得进,出得来,这应成为时事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从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知识以及现实生活的情况寻找时事新闻的贴近性
在时事版,我们开辟了“各地传真”、“新闻快镜”、“热点直击”等常设栏目,这些栏目以“贴近”为选稿依据,深受读者好评,多次在全国和全省的时事报道中被评为好专栏。如2000年3月4日我们在“各地传真”栏目编发的《郑州保安全有新招》、《武汉乡企按税论英雄》、《太原有个健身街》,3月6日在“新闻快镜”栏目编发的《减负不是让学生多玩》、4月12日编发的《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提醒:购买“二手房”要注意几个问题》等,都因其贴近性引起读者注目,有的受此启发改进了工作,有的则更新观念走出了新的路子。
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如何寻找贴近点,这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实践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认真领会国际新闻、体育新闻所传达的思想,细致分析本地人们的思想状态,然后看新闻所传达的思想对人们的思想是否有启发,所传达的文化、知识、感情是否与本地贴近,从而决定是否选用和安排哪个版面位置。
如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按常规,国际新闻上
努力寻找“远新闻”的贴近点 作者 刘照丁 sglzd@163.com 2
国际版报道即可。但是我们从本地广大群众对侵略者的义愤,对世界和平的担忧以及对南联盟人民深切的同情中发现了贴近点,当即决定这一重大国际新闻除上第一版重要位置外,时事要拿出版面作追踪报道。5月8日,美国飞机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造成我3名新闻工作者牺牲,20余名外交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这激起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我们前所未有地连续两天拿出了第一版至第三版整版以图文并茂方式进行报道,据统计,仅5月份,本报刊发新华社有关此类新闻的报道就达80多篇。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本报记者采写的消息《我市各界人士集会,强烈谴责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通讯《浈武江畔怒吼如潮——市区近万名大中专学校学生上街游行抗议北约暴行》等,使时事新闻所传达的思想与本地群众的思想溶于一炉,营造强势,凝聚力量,增强了新闻的震憾性。之后,我们又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及时选发了人民日报学习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驻南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所发的系列社论:《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等,使时事报道的教育、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体育新闻也应围绕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找结合点。如1999年7月我们处理中国女子足球队征战第三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的报道,中国女子足球队不畏强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当时我市的国企改革和农村脱贫奔康工作正面临不少的困难,有的面对困难畏缩不前。在分析人们的思想状态后,我们希望用中国女足的精神鼓舞振奋人心。7月2日起,我们在体育版以大黑标题编发了《中国女足打得俄队抬不起头》、《中国女足脚汰上届冠军》、《中国女足倾倒整个美利坚》、《中国女足捧回金色亚军》等。7月11日,江泽民主席、李岚清副总理分别致电赞扬中国女足的精神。恰好当日我市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主持召开国企改革和脱贫奔康座谈会,强调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开拓新局面。我们把党和国家领导人致电赞扬中国女足的报道配照片放在第一版头条,把韶关的两个座谈会消息放在第二条,并配言论《学习中国女足》,使时事新闻所传达的思想与本地的情况有机结合,营造了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版面效果。
让时事报道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振奋人,我们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让时事新闻可读,而要让时事新闻可读,除了要在制作标题,要在对文字精编上狠下功夫外,努力寻找时事新闻的接近性应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继续探索,为办好时事报道作不懈的努力。
(此文在广东省时事报道学会2000年年会上交流;载新华社2000年第七
期《中国时事界》杂志和广东省新闻学会第五期《岭南新闻探索》杂志;获第十二届中国时事报道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努力寻找“远新闻”的贴近点 作者 刘照丁 sglzd@163.com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