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周列国志之商鞅变法(1500字)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东周列国志》之商鞅变法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周末年周幽王朝政败落敌人入侵,东周建立一直到六国被灭,秦始皇统一天下。说到秦,其中有名的就有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

商鞅,也叫卫鞅。商鞅是名有才之人,但是他所在的卫国太弱了,不足以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就去了魏国,在魏国一位名叫公叔的在病重之前向魏国的惠王举荐商鞅,但是惠王不以重用他,叹曰:“甚矣,公叔之病也,乃使我托国于卫鞅,又曰:‘不用则杀之。'夫鞅何能为?岂非昏愦之语哉?”。于是商鞅就去了秦国,与秦孝公谈论治国之道,孝公不理解他说他无用。又经过两次举荐,卫鞅察明君意,劝说孝公变法,之后商鞅用了一招立木之信,获得百姓的信任,“市人互相传说,皆言左庶长令出必行,预相诫谕”。颁布了八条新令。然后把反对变法的百姓”悉籍其姓名,徙于边境为戍卒。大夫甘龙、杜挚私议新法,斥为庶人,于是道路以目相视,不敢有言。“太子驷不愿迁,且言变法之非,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鲸面。”赏罚分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没人敢违抗。从此之后秦国富强,天下莫比。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七雄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土地为公有,百姓不辛勤劳作,温饱都成了问题,法律不够严明,加上兵荒马乱,为非作歹之事时有发生……商鞅变法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为了激励百姓种田的积极性,商鞅废除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百姓可以拿土地进行交易,可以开垦荒地。这样一来,

为了使自己生活富裕,百姓都开始辛勤耕种;为了富国,商鞅规定:凡是家里有一名以上的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按户数收赋税,这样一来,国家征收的赋税就比以前多了很多;为了强兵,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把爵位分成二十级,只要打仗时杀死一个敌人,并砍下敌人的人头,就可以凭人头升一级爵位。商鞅甚至还禁止读书,禁止游学。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秦国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当农民,种一辈子地;一个是当士兵,打一辈子仗。在商鞅推行的严明的法制下,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的计划,秦国也从此真正成为了最符合战争制度的国家。

成功的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它摆脱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战国那个群雄逐鹿,战乱频仍的年代,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不能不让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面对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合理利用对手的情况,达到预定的目的。所以,商鞅利用秦国的危急形势和孝公的急切心理,利用了和众反对者的直面交锋,做好了变法前的准备工作。以后变法的发展也是在这些基础之上顺利进行的。然后,变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由于变法或改革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变法或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改革的成果,法制的确保是关键。人治,只会带来人亡政息的后果。变法能够强国几乎成了现在所有人的共识。但

是,真正临到变法也未见得每个人都同意。毕竟既得利益阶层是不同意的,变法会对他们的利益形成强大的冲击。于是,他们就成为变法的最大的阻力!

事实上,国家就算有了法律,第一个触犯法律的也是他们。因为法律的主要作用在于约束强者,保护弱者,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大致的公平与正义。法律是一个框架,弱者终其一生可能出不了这个框架,而强者则认为框架限制了其自由。冲突由此而产生。同时,由于强者把握了社会上的话语权,于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语言便应运而生,要追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但是,后两种效果由谁来评定?除了那些社会的强者外又会是谁呢?所以可以这样说,追求这种统一第一是不可能的,第二则是在追求的幌子之下,法律被虚置了!.

除了富国、强兵,商鞅变法的目的还有一个,那就是使国家井然有序。在战国,最怕的不是打必输的仗,而是国内混乱。如果国内混乱,那么这个国家又怎么能强大起来?为了使百姓遵纪守法,商鞅下了狠招。他把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仕,规定:一家犯法,如果邻里不告发,就十家连坐。以至于每时每刻,邻居都会拿雪亮的眼睛紧紧盯着你,恨不得钻入你的内心,把你的非分之想挖掘得一干二净。除此之外,商鞅还实行轻罪重罚,以残酷的手段逼迫百姓遵纪守法。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快速强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秦国之所以优越于山东六国不仅仅是因为有贤明的君主和诸多人才,更重要的是制度,一个无法不让秦国强大的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