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享阅读”为载体,培养幼儿良好的前阅读技能
作者:陈丽苗
来源:《教师·下》2011年第04期
阅读有什么好处呢?有人总结:一个人阅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越聪明—以后在校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文凭越多—生活质量会越好—下一代的素养会越高。阅读不仅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影响人的一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把培养幼儿前阅读(也称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阶段的阅读)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前阅读技能包括看图讲述的能力、指字认读的能力、朗读的能力、思维扩散的能力,并着重阅读常规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幼儿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成功阅读的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幼儿园以“分享阅读”为载体,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通过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以儿童早期阅读教育为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活动结果表明:分享阅读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前阅读技能的养成。具体体现在:
一、“分享阅读”激发和保持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
愿意阅读的最直接因素是兴趣,而兴趣也是幼儿阅读的动力。《纲要》中谈到“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运用让幼儿“产生兴趣”的内容进行幼教。分享阅读的读本分为配套的大书和小书。读本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且夸张有趣。在分享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大书首先闯入儿童的视野之中,已经初步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激发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幼儿深入感受和观察颜色缤纷、主人公形象生动可爱且背景细节丰富的插图,鼓励幼儿猜图,帮助幼儿发现插图和自己要阅读的文字的对应性和提示性,更能使幼儿的兴趣大增。当幼儿在大书中猜测、观察、感受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后,教师在第二阶段提供相应的小书,“大书变成一样的小书”,新的刺激让幼儿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也愿意巩固和复习故事,并体验阅读自己的小书的乐趣。不断的刺激让幼儿的阅读兴趣得以保持,也让幼儿慢慢地喜欢上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分享阅读”促进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常规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能使幼儿获得良好的阅读技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在分享阅读中,教师应注重在无意识、无批判中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如在认识、翻阅每本读本时,教师首先提醒和引导幼儿知道书的名字、封面、封底、页码等,让幼儿养成拿到一本书时能够先从封面阅读起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把规则和方法童趣化,让幼儿愉悦地接受这些阅读规则。如把要求幼儿翻书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右上角,轻轻地翻这一规则,比喻为“小孔雀翻书”,幼儿就会很高兴地按照规则翻书了。平时,我们也让幼儿懂得看完书要放回原处,放时封面向上,封底向下;看书时不影响别人、不折书、不抢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断的阅读活动中巧妙地逐步形成,即避免了重复说教和命令式教育的弊端,也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常规。
三、“分享阅读”促进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分享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幼儿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把经验整合后,构建出新的知识网。这往往要求教师能在阅读活动开展之前帮助幼儿寻找相关的生活经验。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再加上读本本身的插图具有和文字对应性强的特点,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猜测,大胆讲述,基本能在插图中寻找到故事的线索。最后,幼儿会发现“自己真的很棒哦,因为我也基本能猜测出故事的大致内容”。这样,幼儿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了,兴趣也更浓了。有了兴趣有了自信,自然更愿意参与看图讲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基本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分享阅读”注重对幼儿指字认读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无意识中识字
在没有开展分享阅读之前,很多幼儿在朗读诗歌或者看图书时,往往是眼看手不动或者是口张手不动,有的幼儿虽然也有意识用手指字来朗读,但经常是“力不从心”——要不就是手指“超前”了,要不就是滞后了,很少有幼儿能够手口一致一一对应来指读。在分享阅读活动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幼儿手口一致指字认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坚持贯穿在每个阅读的环节中。虽然分享阅读不以识字为目的,却可以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汉字,用视觉感知辨别文字的能力也加强了。
五、“分享阅读”促进幼儿朗读能力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记得听过“分享阅读”的一个教学活动《月亮船》,活动中教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宛如唱催眠曲的声音朗读《月亮船》,不仅在场的教师陶醉其中,幼儿也很享受地倾听,并在理解《月亮船》的基础上,尝试模仿老师用融入感情的声音进行朗读。幼儿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用心模仿教师的阅读语气语调,同时也增加了对语音、语法、文字的敏感性,开始关注口语中的押韵现象;开始注意许多字词发音相似之处;开始提出:《他们在哪里?》为什么要用问号,而《天真热,我想去游泳》一文中很多的句子后面要用感叹号?在朗读时,幼儿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顿号是表示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句号是代表“这句话已经表述完了”。经过多次的朗读,培养了幼儿对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对幼儿今后进一步阅读起了有益的铺垫作用。
六、“分享阅读”培养了幼儿思维扩散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问的联想性、猜测性,引导幼儿以前所未有的新视角、从更多的角度去阅读图书,鼓励幼儿对读本中每页进行大胆的猜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如在小班读本《上床睡觉》中,当所有的动物从吊床上掉下来后,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测结局。有的幼儿说:“他们掉下水淹死了。”有的幼儿猜测:“他们吵起架来了。”有的幼儿会想象:“所有的动物都批评大象不对,因为大象最重。”还有的幼儿说:“不是,他们受伤了,应该去看医生。”再如:在《礼物》这个读本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预测:“小猴子的第四个礼物除了可以送给狮子,你觉得还可以送给谁?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孩子们展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小猴子还可以把第四个礼物送给哈巴狗,因为哈巴狗身上的毛都是一卷一卷的;小猴子还可以把这个礼物送给八爪鱼,因为卷卷花的结子和八爪鱼的样子很像;我觉得这个礼物可以送给犀牛,因为犀牛是棕色的……这种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畅想,多角度思考。在分享阅读中,开展仿编句子、创编故事的活动,也能对培养幼儿思维扩展的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在中班读本《天黑了》拓展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不同栖息特点仿编读本中的短句型。活动中幼儿能大胆进行创编:“天黑了,小狗睡在小杰家里。”“天黑了,蝴蝶睡在花丛里。”“天黑了,老鼠睡在田野里。”这时,一名幼儿发出了质疑:“不对,老鼠应该睡在家里,田鼠才是睡在田野里!”这对话引发了幼儿共同讨论的欲望,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地得以扩展。
综上所述,“分享阅读”无论是从读本本身的价值体现,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能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游戏中获得阅读的各项技能。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幼儿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