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木兰从军》教学过程--随你听风

来源:画鸵萌宠网

  课题           木兰从军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篇篇让人不忍释卷,浓浓的亲情让我们读来回味无穷。《母亲的恩情》让我们感受到母子间深挚、浓烈的感情,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沉香救母》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沉香,他的一片赤诚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我们。《木兰从军》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我们收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长辈的慈爱,令人赞叹;晚辈的孝顺,让人欣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把识字教学、情感教育融入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之中。 二、本课教材简析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战事发生,朝廷征兵,“紧急”二字表明了情势需要,刻不容缓。然而父亲年老多病,惟以出征;弟弟年纪幼小,还不够当兵年龄。这是一个尖锐矛盾,难怪木兰看到列有父亲名字的征兵文书,内心“焦急万分”了。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应征入伍,当兵打仗,在当时是男儿的义务,女孩子家一般留守家园,不在征召之列。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孩子在国家忧患之际,又岂能袖手旁观呢?这无疑是尖锐矛盾。“烈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作者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刻画木兰形象,突出了木兰挺身而出,代父从军,表现了她顾惜老父的孝心、体恤小弟的爱心、为国分忧的忠心,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奇女子的动人形象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英雄形象,木兰克服了种种矛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了,她是怎样走向战场,挥戈上阵的呢? 作者详写了她奔赴前线的过程。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表明了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告别了亲人之后,“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这里,精心提炼了一系列动词,“披”一“跨”一“渡”一“过”,揭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全过程,表现了木兰随同大军跋山涉水,行动迅捷,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毫不逊色于男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木兰身披战袍,横跨战马,置身于浩浩军列中的英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吗? 作者略写了作战情况,只以“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但是木兰不仅没有半途被拖垮,也没有丧于敌手,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见她多么坚强不屈,英勇善战,“为国”二字揭示了她的爱国热忱,字里行间不是映现了她驰骋疆场、跃马杀敌的飒爽英姿了吗? 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战争结束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又会怎样呢?据古代诗文记载,朝廷要给她“尚书郎”的高官,要给她“百千强”的赏赐,但是木兰一一辞谢,回到故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先写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战袍,穿上心爱的女装。木兰在父老弟幼、国难当头的情势下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她所渴求的还是恢复女装,过上和平生活,与家人聚首一堂,享受天伦之乐。次写将士探望,终于发现了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这固然表现了将士们的惊讶之情,更重要的是隐现了木兰女扮男装,不让须眉,尽管多年征战,并肩作战,可是谁也没有发觉她是姑娘家,木兰的勇敢、机智,岂非不言而喻了吗?战事发生了,木兰披挂上阵,为国分忧;战事结束了,木兰并不居功自傲,回到家乡恢复女装,过上宁静生活——这才是英雄本色!有了这结尾的描写,实际上是为木兰挥戈上阵、克敌制胜的英雄形象添彩增色,给读者以更加完美的感受。 三、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的一定的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加一加,减一减,儿歌法,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进一步提高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2、本单元新词比较多,可以通过举例、比较、表演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理解词语。 3、学生对本单元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但怎样读出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情景渲染、比赛读、范读、个性化朗读等形式让他们渐渐形成语感。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 四、本课学情分析   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本单元的前三课讲得的都是长辈与晚辈间浓浓的亲情,孩子们通过学习,在朗读中感悟情感,学习知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 4、复习部首检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六、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绿线内的字,多音字和1个偏旁。理解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教学难点 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木兰为国家分忧的品质。 八、课前准备 教师:1、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动画片《花木兰》。 学生:查找有关“花木兰”的资料。 九、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国涌现了很多让人们千古传颂的英雄豪杰,你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个吗?

  2、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将军,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你们知道花木兰和你们刚刚说的英雄有什么不同吗?(刚刚说的英雄中女的很少)

  3、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男的可以当兵,女的却不能从军。那么花木兰怎么能去从军的呢?

  4、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     介绍资料                   读题 练习说话,培养思维与说话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小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二、初读课文 1、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长300余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胜利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英雄形象。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课文中有许多生字,我先来考考大家掌握了没有。(出示生字卡片) ·名(读音) 将(多音字)    3、师:请你找出文中特别难读的句子,读一读。呆会展示给大家听。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学生开火车读,交流识字的方法       学生指名读,齐读 用课外知识和孩子一起走进课文,过渡自然,引出新课学习。     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启发他们自主识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三、再读课文 1、师: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你明白了黑板上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明白?(出示:紧急征兵   文书   焦急万分   说服   女扮男装   理应   赫赫战功   昔日) ·学生交流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词语的意思,并且可以把词语放入新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例如“焦急万分”。学生有不会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加以引导。   2、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则什么故事呢? ·教师可以让孩子先说,然后引导孩子说得简练些,然后让其他孩子跟着说说。教师也可以出示关键词语或者填空给孩子以帮助。   3、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了。老师真高兴!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学生边听边思考,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 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为体会文章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代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逐段地给学生讲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写生字 1、将、征、胜、利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2、今天,我们要学写4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3、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认真读贴,把字写好。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查找部首   学生开火车读,并组词   学生书空,说注意点并书写 学生字时,先了解字的结构,再交流识记的方法和书写时的注意点让学生主动、自主识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学的生字会记得特别牢。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生字的书写。 2、找到《花木兰》的音像资料,看一看。 3、学生回家讲讲这个故事。 ※课外拓展:推荐阅读“花木兰”的小故事,以及《木兰辞》。 完成作业 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2课《木兰从军》 (一)认读词语 名字   征兵   父亲    弟弟  胜利   将军      将士      燕山 燕子      渡黄河    披战袍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赫赫战功       替父从军 1、区分多音字。(“将士、将军”和“燕山、燕子”)    2、说说“胜利”的反义词、近义词,并用“胜利”说一句话。 (二)小组合作读课文。    读题   认读词语           读多音字   说一说   读课文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根基。扎扎实实的做好字词教学既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理解、运用字词的能力。   词语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读 过渡:通过读我们知道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      ,那花木兰为什么被称为女将军?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一)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并用横线在书中画出相关语句。 1、讨论交流。 原因一: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紧急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此时花木兰是怎样的心情,从文中找出一个词加以概括。 理解“焦急万分”,指导读出花木兰非常着急的心情。   过渡:花木兰为什么这样焦急?她此时又想到了些什么? 原因二: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不到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2、于是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同学们,在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一位女性想上战场为国为家分忧,是根本不可能的,可花木兰做到了,她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   3、此时此刻你认为花木兰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4、小结:我们正是通过“焦急万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些词语深深地体会到花木兰替父分忧、爱护弟弟、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壮志豪情。   5、让我们用读的方式表达出花木兰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木兰告别了家人,从此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你想知道她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样子吗?请男同学读第三段。 出示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战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指名读。   2、木兰告别了亲人后干什么去了?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1)、你能通过这些动词短语想象出此时花木兰的样子吗?听老师读,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  (2)、说说你想象中此刻花木兰的样子。 (3)、出示第一幅插图,说说此时花木兰是一种什么形象?(威武、威风凛凛、英姿飒爽-----)    3、请同学们试着用读的方式表达出花木兰威风凛凛的形象。   4、花木兰在多年的征战中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理解“赫赫战功”这个词的意思。   5、此时你觉得花木兰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6、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好体会一下花将军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飒爽英姿。   7、练习一 照样子填合适的词。 (跨)骏马 黄河燕山战袍军装( )桌子作业       (三)学习第四段 1、过渡:这样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胜利回乡后是什么样子呢?请女同学读第四段。   2、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花木兰回乡后的样子?你能想象出她的样子吗?   3、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当将士们知道昔日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原来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为了让大家想的好说的好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关于花木兰的豫剧,请大家听一听。   4、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   5、讨论交流将士们会怎样想、怎样说?   6、指导朗读:采用对比读的方法读出战场上、家中花木兰形象的不同。   完成填空     默读第二段 思考,划线   讨论交流         理解“焦急万分”     想象说话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说。重点理解“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些词。     说说找找                   指导朗读             男生读第三段           指名读         听后评价老师读的怎样 说一说   看图说话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理解“赫赫战功”       说一说     全班齐读         照样子填合适的词             女生读第四段     文静俊美       看图说一说         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讨论交流   分男女生读、指名读、读后评价、全班齐读           本环节紧紧抓住花木兰从军前的心理活动,通过对重点词语“焦急万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理解,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一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想象力极其丰富,我首先借助文中的动词短语,启发学生大胆的去想象花木兰的样子,然后出示第一副插图让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图画两厢对照,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层次不同的读创设浓郁的战场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去领略女英雄的飒爽英姿、去体会她的优秀品质。练习的设计是对动词的理解应用,仿照作者去体会用词成功后的喜悦。                                                 此环节通过对比读、说、看、听,让学生更加深了对花木兰的认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豫剧《花木兰》选段的欣赏,为学生拓宽了学习本课的思路,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去猜想将士们当时的所想所说,更好的体现出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情诵读   1、出示填空: 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2、小结:战场上的花木兰英勇善战英姿飒爽,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的花木兰文静俊美穿上心爱的女装更让将士们刮目相看惊叹不已,你们想记住这位女英雄吗? 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示   完成填空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承载着文章的美、情、景,而读者只有通过理解字词句这些语言符号才能领悟文章的内在含义。在学生最后的深情诵读中,能听出他们对花木兰深深的钦佩之情。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你学习《木兰从军》以后的收获。 2、请将这个故事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共享。 3、请同学们继续欣赏豫剧《花木兰》的其他选段,试着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选段。 完成练习 做练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体验作出相应的反应或应对。这样就照顾到了全体学生。 板书设计 女扮男装

  木兰从军     花将军

  胜利归乡    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英雄人物篇。此类文章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情感基点,努力使学生情感步步升级,“点燃情感的火种”。在教学本课地三自然段时,我将教学过程定位于“情感化”目的是使学生不但受到语言文字训练,还使学生体验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一、设情境,入情感。 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并同时采取录音手段,渲染作战环境,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仿佛把学生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理解全文创设情感的空间,同时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出铺垫。 二、抓词语,现情感。 学生的情感来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词语的主动探究,为学生情感的升华作好铺垫,并诱导学生借助词语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三、重朗读,表情感。 多读,就是多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通过朗读,文章中的音韵之妙、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才能体会出来。同时,通过朗读,才能注重品位和积累。朗读应与理解相结合,只有在理解语言文字蕴藏的情感时才能真正发挥朗读的功能。朗读应讲究形式变化,不要使之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朗读应指导学生因情自得,让学生按“得”去读。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使感情得到升华。 四、放录像,述情感。   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在于在教学和学习中利用各种视、听感官,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并能带来直观、形象的视、听觉冲击,形成对文章内容的再现,从而强化学生已有的感情,使学生“有感而发”,并通过语言文字地表述,使情感得到升级。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教学时,我努力将孩子引入文本的意境,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花木兰,感受她看到文书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体会到“焦急万分”的心情。同时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孩子结合当时的情况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自己的家人的让学生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人物特点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当他们共同参与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体会她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这是对文本语言的拓展性训练,只有当学生把书读活了,才能更好地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