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力》教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教材分析】

  本节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重力加速度的测量”这个课题结合高一学生已经积累的物理知识,启发他们利用运动学、力学等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设计、动手实验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锻炼机会。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实验原理,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清楚实验中的误差来源。

  【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误差原因分析。理清思路,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表述研究成果。

  【科学探究】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报告,共同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意义。

  【科学态度与责任】各组间相互评价,给出合理的完善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实验思路

  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测量所在地区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可得

  想一想,要根据上式测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

  惠更斯

  二、【进行新课】

  探究点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目的 利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原理 当单摆摆角很小(小于5°)时,可看做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π,由公式可得g=,只要测出摆长l和振动周期T,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g

  探究点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

  思考与讨论:

  1.线有粗细、长短的不同,伸缩性也有区别。不同的小球,质量和体积有差异。想一想,应如何选择摆线和摆球?为什么?

  2.右图画出了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用哪种方式?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设计吗?

  细线上端的两种悬挂方式

  探究点三、物理量的测量

  实验步骤:

  1.做单摆

  (1)让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稍大一些的结,制成一个单摆。

  (2)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衡位置处作上标记。

  2.测摆长

  用米尺量出从悬点到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0,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则摆长l=l0+。

  测摆球的直径

  测摆线长度

  3.测周期

  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让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当单摆摆动稳定后,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计算出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T。

  4.改变摆长重测周期

  将单摆的摆长变短或变长,重复实验三次,测出相应的摆长l和周期T。

  秒表测单摆的周期

  探究点四、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

  平均值法

  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求出g的平均值。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表格

  图像法

  由T=2π得T2=l作出T2-l图像,即以T2为纵轴,以l为横轴。其斜率k=,由图像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摆线长度要远大于摆球直径,且摆线无明显伸缩性,另外摆球要选取密度大且质量分布均匀的钢球。

  (2)单摆摆球应在坚直平面内摆动,且摆角应小于5°。

  (3)测摆长l时,应为悬点到球重心的距离,球质量分布均匀时等于摆线长加上小球半径。

  (4)应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以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平衡位置时计数。

  (5)适当增加全振动的测量次数,以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一般30~50次即可。

  误差分析

  (1)测摆长l时只测量出细线长,没有加上小球的半径,使得所测摆长偏小,g的侧量值偏小。

  (2)测摆动周期时,将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全振动,使所测周期偏小,g的侧量值偏大。

  (3)实验时,摆角较大,使得摆动实际周期与有偏差。

  探究点五、拓展知识

  单摆实验中的位移—时间图

  各地重力加速度

  课堂重点知识小结

  数据处理与分析

  (1)数据处理

  ①公式法:,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

  ②图象法:作出l T2图象求g值。

  误差分析

  随堂练习

  例1: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小博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单摆,你认为他应选用________图来做实验。

  (2)实验过程小博同学分别用了图a、b的两种不同方式悬挂小球,你认为________(选填“a”或“b”)悬挂方式较好。

  (3)某同学用秒表测得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丁所示,则单摆的周期为________s。

  (4)若单摆在任意摆角θ时的周期公式可近似为T=T0[1+asin2 ],式中T0为摆角趋近于0时的周期,a为常数;为了用图像法验证该关系式,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戊所示的图线,则图线的斜率表示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 (2)b (3)1.89 (4)T(或t、n)、θ

  【解析】(1)单摆在摆动过程中,阻力要尽量小甚至忽略不计,所以摆球选铁球;悬

  线要细、无弹性,摆长不能过小,一般取1 m左右的细线。故选乙。

  (2)如果选a装置,摆动过程中,摆长在不断变化,无法准确测量,故选b装置。

  (3)由图丁可知,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是75.6 s,所以单摆的周期为:T= s=1.89 s。

  (4)根据T=T0[1+asin2]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T(或t、n)、θ,由T=T0[1+asin2]得,sin2=( )T-,所以图线的斜率为。

  例2: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cm。

  (2)测得摆线长为89.2 cm,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振动3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如图甲中秒表所示,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cm,秒表所示读数为________s。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乙所示,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π取3.14,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0.97 (2) 89.685 57.0 (3)9.86

  【解析】(1)主尺示数为9 mm,游标尺示数为0.1×7 mm=0.7 mm,故小球的直径为9.7 mm,即0.97 cm。

  (2)单摆摆长为绳长加小球半径,因此摆长为89.2 cm+0.485 cm=89.685 cm;秒表不需要估读,由图可知示数为57.0 s。

  (3)由单摆周期公式可得T2=l,斜率为=4,解得g=9.86 m/s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