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五年 设计人:柳彬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学习者分析
对象是城里的孩子,他们相对农村孩子来讲,可以说是“见多识广”,表达欲望强。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三基”中的“基点——生发点”,“四步”中的“精读——感悟”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解决措施: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角色体验等方式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1、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2、解决措施: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角色体验等方式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
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
以图为导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
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1、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2、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3、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4、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
6、齐读古诗。
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2、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3、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4、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5、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 6、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 “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7、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8、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9、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10、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
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练习背诵。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指导书写。
一、 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
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
二、自由练习书写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
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
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
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捕蝉图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