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鱼》教学反思

来源:画鸵萌宠网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教学中本课时,我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征,结合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随文识字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扎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者语言性活动,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话”。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在进行“对话”过程中,必须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我深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凭借语言材料理解词义,并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用“又……又……”句式描述浅水洼里的水;用“也许……甚至……”说话,体会数量多的情境,再由此引导学生体会“成百上千”,由于有了前面的理解和铺垫,对后一个词语的意思一下子就明白了。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能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义,引导、点拨学生把握词句意思,提升感悟内涵,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就要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只有通过扎实的训练,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转变教与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体现这一理念,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设计由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小男孩为什么救小鱼?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由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体会作者对小鱼的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本环节以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验学习的乐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