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关键词】不、没(有)、主动否定、主观否定、客观叙述 一、问题的提出 比较下列例句:
A 我不喜欢游泳。 我没(有)喜欢游泳。 三加三不等于九。 三加三没(有)等于九。 经验不值得推广。 经验没(有)值得推广。 B 他不考取电影学院。 他没(有)考取电影学院。 昨夜不下雨。 昨夜没(有)下雨。 张老师不受伤。 张老师没(有)受伤。
上面两组例句,A组句子只能用“不”,不能用“没(有)”(下文出现的“没”都表示“没”和“没有”两种形式,以后不再注明);B组句子只能用“没”,不能用“不”;C组句子既能用“不”,也能用“没”,但意义不同。
本文考察了“不”、“没”的用法,并进行比较,,试图对上述语法现象作出一些解释。我们知道,普通话里“不”是副词,“没”兼属副词和动词。当“没”跟动词组合时是副词,当“没”跟名词组合时是动词。副词不修饰名词,因此,副词“不”与作动词的“没”很容易区别开来,而“不”与作副词的“没”就易混淆了,本文只讨论“不”和“没”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的情况,也不涉及语境因素对否定项的规约,如:
我今天不看电视,他今天看电视。 我今天不看电视,我星期天看电视。 我今天不看电视,我今天看电影。 我今天不看电视,我今天买电视。
随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不”、“没”的意义和用法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关于“不”、“没”在否定意义上的区别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的区别是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如:蒋琪、金立鑫(1997)在文章中说:“关于‘不’和‘没’的差别以往已有不少论文讨论过,主要和时间的因素有关。———即‘不’否定的是‘现在和以后’,而‘没’否定的是‘以往’。”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表示的是主观上的否定,“没有”是叙述客观并从时态上否定动词,如:
李瑛(1992)指出:“‘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不’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除此之外,‘不’没有别的意义。”“‘没’就是叙述客观情况,而不是追究人的内心原因。”[3]第三种观点是将上述两种观点相综合,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96)中说“:‘没有’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可用在所有的助动词前,‘没有、没’只限于‘能、能够、要、肯、敢’等少数几个。”第四种观点认为“不”除了表示意愿的否定外还可表示习惯和假设。如:朱德熙先生(2000)提到:“‘不’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边往往是对某种意愿的否定(不愿意、不肯、不想)———有时表示某种习惯或癖好。———‘不’还可以表示假设。”“(‘没’)加在谓词性成分前边表示动作没有完成或是事件没有发生,相当于文言里的‘未’。”第五种观点是将“不”的否定用法分为认定性否定和叙述性否定,如:李铁根(2003)就持这种观点。
二、“不”和“没”的否定意义
“不”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没”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在这一点上,各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本文不再赘述;“不”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我们知道,复句中,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在形式上体现在关联词的选择上,“只好”表示客观条件不允许,主观上迫不得已作出选择的意思,这里“不上班”是主语“我”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能接受副词“只好”的修饰;而“没上班”是说“身体不舒服”,主语“我”没有完成“上班”这件事情,因而,不能同副词“只好”结合。可见,不同的否定副词具有不同的否定意义。“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说话者的主观否定”与“主
语的主动否定”虽都表示主观意愿上的否定,但二者还是有区别。前者指说话者根据观察,所积累的经验和常识等对某一客观事实作出的主观判断。“不”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人肯定,但“不”对客观规律和现象的否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白荃在文章(2000)中谈到:“有些动词表示的并非人的动作行为,而是某种自然现象,这些动词表示的是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客观性行为、事物,但它们却都可以有‘不’否定。”并举例:“昨天就不下雨了;不打雷了,咱们走吧;伤口已经不流血了。”认为这种对客观规律、现象的否定“既不是否定人的主观意愿,也不是否定某种客观评价,而是否定某种自然界的运动”。
从语感上我们也能体会到A2组句子是在叙述事实,这与A1组句子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认为“不”对客观规律和现象的否定仍属于说话者的主观判断。
李铁根(2003)也提到过类似的例句,他说:“这种句子所讲的都是恒定不变的真理或客观事实,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客观真理或客观事实的认识。”他将这类句子归入认定性否定句(指“带有人的主观认识成分的否定性判断”),即说话者的主观否定。
三、“不”、“没”不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不”、“没”的使用有时间差别,但不能就此说“不”、“没”受时间因素的制约,相反,这种时间的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白荃(2000)已作了详细的解释:“应该承认,在使用上,‘不’和‘没’分别否定的动作或行为发生的时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然而,这种差别正是来源于上面谈到的这两者的主要区别:‘不’否定的是做某事的主观意愿,而要表示做某事的主观意愿,常常是这事还没有做,是现在或今后要做的,所以否定‘主观意愿’的‘不’自然也就常常跟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或事件联系在一起;‘没’否定的是客观事实,而‘客观事实’通常是指在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或存在的情况,因而否定‘客观事实’的‘没’就常常跟过去的行为或事件联系在一切。应该说,‘不’常常用于现在和将来,‘没’常常用于过去和现在,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李铁根(2003)称这种句子为“未然前时句”认为“句首的时间词语———标明了全句的未然性质,但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是提供时间参照点,而不是标明谓语所表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对于参照时间而言,———事件已经发生。”李先生还指出
了这种句子的使用条件“一般在对话中都是作为后续句出现的,———句中常用副词‘还’,句尾常用‘呢’。”
“不”、“没”的本质区别是:“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或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没”是描写、叙述客观事情没有发生。“不”多用于表现在和将来的句子中,“没”多用于表过去的句子中,这种时间上的差别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不”、“没”都不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不”能否定自主动词和评述性动词;“没”可以用在非心理活动的自主动词前面,即动作动词。
【参考文献】
[1]朱德熙1语法讲义[M]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吕叔湘1现代汉语八百词[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3]张斌,方绪军1现代汉语实词[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伯荣,廖序东1现代汉语[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
[5]沈开木1“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J]1中国语文,198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